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3篇 |
免费 | 78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废物处理 | 3篇 |
环保管理 | 14篇 |
综合类 | 112篇 |
基础理论 | 79篇 |
污染及防治 | 10篇 |
评价与监测 | 1篇 |
社会与环境 | 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7篇 |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12篇 |
2020年 | 6篇 |
2019年 | 10篇 |
2018年 | 9篇 |
2017年 | 10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11篇 |
2013年 | 14篇 |
2012年 | 11篇 |
2011年 | 11篇 |
2010年 | 7篇 |
2009年 | 9篇 |
2008年 | 8篇 |
2007年 | 14篇 |
2006年 | 7篇 |
2005年 | 6篇 |
2004年 | 4篇 |
2003年 | 7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7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88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利用实际镉污染土壤(含镉0.08~1.89 mg/kg)进行盆栽试验,研究FeSO4、Fe(2SO4)3、EDTA.Na2Fe 3种铁肥和底施、追施2种施肥方式对印度芥菜(Brassica juncea)镉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Fe(2SO4)3的印度芥菜生物量与对照非常接近,而施用FeSO4和EDTA.Na2Fe的印度芥菜生物量均明显高于对照;底施EDTA.Na2Fe时,印度芥菜地上部Cd含量最低,比对照低76%~85%;追施Fe(2SO4)3时,印度芥菜地上部Cd含量、吸Cd量、对土壤中Cd的净化率均最高,分别比对照提高48%~236%、52%~63%、110%~260%。研究认为底施EDTA.Na2Fe等络合态亚铁肥,可用于改善食用印度芥菜的品质;追施Fe(2SO4)3时,可用于强化印度芥菜对镉污染土壤的修复。为铁基复合肥生产及其在镉污染土壤修复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中的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2.
施肥对冬小麦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不同施肥处理下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测定,研究了巢湖流域圩区农业生态系统春季土壤温室气体的排放特点。结果表明,土壤温室气体通量与温度等因素正相关,与土壤水分质量分数负相关,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也有重要影响。土壤系统维持持续的CO2气体排放,土壤是CO2气体的净排放源;CH4的情况则较为复杂,在较低温度条件下,土壤可以吸收少量的CH4气体,随着温度的上升开始出现CH4的净排放。与对照相比,优化施肥、减量施肥+秸秆还田、常规施肥可减少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折合CO2体积当量分别相当于减排12.0%、20.5%、17.6%,合理的施肥管理可以大幅度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相似文献
153.
有机农业土壤培肥的理论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有机农业培肥理论,从有机肥的特性,作物品质及生长规律,土壤性质和合理轮作复种等方面简述有机土壤培肥技术。 相似文献
154.
为了探究推荐施肥(NPK)、增施生物炭(NPKB)和增施有机肥(NPKO)的土壤肥力和细菌群落结构差异及它们的相互关系,调查了马铃薯根际土壤特性、细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并分析这些因素对土壤综合肥力指数(IFI)的直接和间接影响. 结果表明,NPKB和NPKO处理的土壤pH、有效磷(AP)、速效钾(AK)、全氮(TN)、有机碳(SOC)和C/N均显著高于NPK处理(P<0.05). 土壤IFI为NPKO最大(1.34),NPKB次之(1.21),NPK处理最小(0.65). NPKO处理较NPK和NPKB处理具有更高的细菌多样性和显著差异类群数,土壤AN、AP、AK、SOC、TN和IFI是细菌多样性指数的显著相关因子(P<0.05);pH、TN和SOC是细菌类群差异的显著影响因子(P<0.05),重要性排序为:TN(70.59%)>SOC(49.42%)>pH(27.08%). 结构方程表明,土壤pH相关的土壤特性和细菌群落多样性是影响IFI的直接路径,土壤pH相关的土壤特性还可通过影响细菌Shannon多样性间接影响IFI. 这些结果表明土壤肥力和细菌群落结构在生物炭和有机肥增施处理间有显著差异且相互关联,土壤pH和细菌群落多样性是影响土壤综合肥力水平的关键因素,其中NPKO处理对土壤综合肥力水平的提升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55.
为了探讨长期施肥对稻田不同土层关键反硝化功能种群丰度的影响及核心驱动因子,以湖南宁乡长期施肥定位试验田为平台,选取不施肥(CK)、全量化肥(NPK)和秸秆还田(ST)3个处理,结合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技术,系统分析了稻田不同土层(0~10,10~20,20~30,30~40cm)关键反硝化功能基因(narG、nirK和nirS)的丰度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相比于不施肥处理(CK),施肥处理(NPK和ST)在0~40cm土层土壤SOC、TN、NO3--N、NH4+-N和Olsen-P分别显著增加了2.2%~83.6%,3.5%~58.3%,70.8%~222.1%,0.9%~83.7%和16.5%~94.5%,pH值下降了0.31~0.67个单位;长期施用化肥和秸秆使narG、nirK和nirS基因丰度分别增加0.75~7.18倍,1.57~3.02倍和0.53~3.81倍,其中秸秆还田对反硝化细菌数量的影响比单施化肥更显著;稻田narG、nirK和nirS反硝化型细菌的丰度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降低,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RDA分析结果显示,土壤养分如SOC和TN是影响水稻土narG、nirK和nirS反硝化型细菌垂直分布的关键因子,而pH值是调控反硝化细菌在稻田底土分布的核心驱动因子.研究结果可为提升稻田土壤肥力和减少稻田氮素损失和温室气体排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6.
157.
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是对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温室气体。由于土壤与大气之间的水热交换需要一定的传导平衡时间,因此土壤温室气体与温湿度之间的关系存在不同的表现形式。目前,有关温室气体研究多集中于季节性排放特征,而关于CO2、CH4、N2O的日变化研究却少见报道。以北京小麦(Triticum aestivuml)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对施肥和不施肥条件下CO2、CH4、N2O交换通量和气温、土壤温度进行连续观测,来探讨3种温室气体的日变化特征。采用人工静态暗箱法对小麦田土壤进行连续48 h原位观测,每2 h测定1次,每次盖箱时间为30 min。气体样品中的CO2、CH4、N2O用气相色谱仪(Agilent 6890A,FID/ECD)测定。结果表明:施肥与不施肥条件下小麦生育后期麦田土壤CO2、CH4、N2O交换通量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土壤表现为CH4的吸收汇、CO2和N2O的排放源。CH4的吸收通量、CO2和N2O的排放通量均表现为施肥区>对照区。CO2、CH4的交换通量的70%以上出现在白天,而施肥区和对照区的N2O白天排放通量分别达到全天的81.8%、91.1%。另外,相关性分析表明,CO2、N2O交换通量的日变化与气温和5 cm地温呈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的正相关关系,且N2O交换通量日变化与10 cm地温呈现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温度是影响CO2、N2O交换通量日变化的重要因素;而气温、5 cm地温、10 cm地温对CH4交换通量日变化不存在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158.
159.
在广西坡耕地赤红壤下,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养分利用效率、甘蔗生长、单茎重、生物产量、蔗茎产量、锤度及经济效益的影响,寻求低成本、高经济效益和养分利用率的施肥模式.设5个处理,(1)不施肥的甘蔗对照(CK),(2)甘蔗常规施肥(SF),(3)80%的甘蔗常规施肥量(SF80%),(4)60%的甘蔗常规施肥量(SF60%),(5)甘蔗常规施肥+农家肥(SF+N).(SF+N)处理的甘蔗茎粗、株高、地上部干物质含量、生物产量、甘蔗产量、锤度、经济效益均最高,分别为33.93 mm、368.6 cm、82.78%、149.92 t/ha、139.58 t/ha、18.83BX、69 792.45元/hm2,与其它各处理相比,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与SF处理相比,SF60%处理提高了N、P利用率,分别提高了4.87%、1.63%;与SF处理相比,(SF+N)处理提高P利用率42.04%,SF80%处理提高K利用率4.12%.(SF+N)处理的甘蔗产量和经济效益均最高.甘蔗K利用率最高的是SF80%处理,甘蔗N利用率最高的是SF60%处理.因此,在广西较肥沃的坡耕地上种植甘蔗,可以适当的减少化肥施用量,配施农家肥可以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也能提高养分利用率. 相似文献
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