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7篇
  免费   169篇
  国内免费   330篇
安全科学   278篇
废物处理   59篇
环保管理   247篇
综合类   816篇
基础理论   204篇
污染及防治   143篇
评价与监测   39篇
社会与环境   39篇
灾害及防治   10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61篇
  2019年   53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57篇
  2015年   74篇
  2014年   78篇
  2013年   96篇
  2012年   116篇
  2011年   120篇
  2010年   93篇
  2009年   98篇
  2008年   74篇
  2007年   114篇
  2006年   98篇
  2005年   83篇
  2004年   67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为探究双风机并联机站局部阻力特性、完善机站局部阻力及其系数的计算公式,以实际矿井通风机站为工程背景,在分析机站流场能量损失机理的基础上,采用物理模型实验和数值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机站入口分流、出口汇流的断面速度不均匀程度与机站阻力损失的关系,同时对不同宽高比的矩形断面进行多工况模拟。结果表明:断面速度不均匀性越大,速度分布重组造成的阻力损失越大;确定了机站局阻计算所需参数的合理测定位置,得出机站局阻系数计算时的综合影响系数Kc随风机工况增大而增大、随断面宽高比A增大而减小,并呈现较好的线性关系。研究结果可为多级机站通风系统通风阻力特性分析以及工程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2.
为了描述混凝土高温爆裂对构件热传导过程的影响,结合钢筋混凝土梁火灾试验,考虑爆裂时间和区域的不确定性,建立了火灾下钢筋混凝土梁数值分析模型,分析爆裂深度、爆裂面积比、爆裂位置等爆裂参数对梁跨中截面温度场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当钢筋混凝土梁发生受火爆裂,梁截面的温度显著升高,并随爆裂深度的增大而进一步增强;爆裂面积比对截面温度场影响不显著,当爆裂深度、爆裂位置一定,爆裂面积比增加达到13%左右时,截面温度场基本上不再变化;爆裂深度、爆裂面积比一定,梁跨中爆裂对截面温度场影响最大,但是底部纵筋处温度较顶部纵筋处温度升高较快。  相似文献   
153.
为了研究巷道风流参数的影响因素、预测风流温湿度的变化规律,结合热湿交换理论,建立了风流与围岩壁面之间热湿交换的数学模型,以及贴体坐标系下围岩内部温度场的导热微分方程;利用数值方法,将围岩内部的导热问题与影响风流参数变化的热湿交换问题耦合起来,并以大柳塔煤矿52505综采工作面为例进行计算,得到了与实测参数较为一致的模拟结果,验证了该数值方法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风流温度受原始岩温、入风流温度、局部热源强度等因素的影响,风流相对湿度与入风流温、湿度以及井下湿源的数量和强度有关;巷道壁温作为将围岩温度场与风流参数之间关联起来的主要因素,对模拟结果影响较大,其数值取决于壁面与风流之间热湿交换以及围岩原始岩温。  相似文献   
154.
以北京门头沟区典型废弃石灰石矿山为例,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和实验室分析,计算得到废弃采石场植被与土壤自然演替之间关系.研究发现,TM影像中废弃采石矿场b3/b4波段比均值与废弃采石场综合恢复指数Irq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据其回归方程利用遥感手段快速评估计算得到研究区其他废弃采石矿场的综合恢复指数.可见,实地植被 - 土壤调查分析与空间遥感监测技术能够相互验证对采石场生态恢复状态的评估.  相似文献   
155.
水稻田的甲烷释放特性及其生物学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导采用土柱法和田间原位法研究渍水稻田甲烷释放特性的结果。不同生育期的测定表明,早稻以分蘖盛期时释放量最大,以后逐渐减少,晚稻从分蘖始期起逐渐增加,至分蘖盛期、末期时达到最大,随后在孕穗期急剧减少,至生长后期又有所回升。以原位法测定表明,晚间和上午释放的甲烷量较多,中午几乎无甲烷释放,下午又有少量释放。不同施肥区稻田甲烷释放量明显不同,以施猪粪有机肥区为最高,次为施尿素无机氮区,不施肥区最低。但各施肥区水稻不同生育期的甲烷释放趋势完全一致,以分蘖期释放量最大,稻田释放的甲烷主要是稻植株释放的,可占总释放量的85%以上。行株间土壤释放的量不多。田间水释放极少,就植株而言,甲烷释放部位主要是在与土壤密切结合的未扰动的根基和根系部位,水面下茎秆白色部分和水上绿色部分几乎无释放。根系也主要是靠近根基的上半部分,根尖部位甲烷形成活性明显小得多。且研究表明,产甲烷细菌附存于根表而不进入根内组织。根际土壤中产甲烷细菌、厌氧性纤维素分解细菌和甲烷氧化细菌的数量以及总挥发有机酸含量都明显高于和行间土壤。  相似文献   
156.
利用农田系统中源汇型景观组合控制面源磷污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田间调查、采样分析和小区试验,研究浙江省农田系统中源汇型景观组合及其控制面源磷污染的效果.调查表明,浙江省农田系统中源、汇配置的景观类型主要有:蔬菜地 - 稻田系统、蔬菜地 - 茭白田系统、桑园地 -稻田系统、旱地 - 稻田系统、高施肥稻田 - 低施肥稻田系统、农地(稻田、旱地) - 多塘系统、农地(稻田、旱地) - 植草水道(泥质排水沟)等.不同利用方式农田排水中磷含量有较大的差异,总磷平均含量为桑园>蔬菜地>稻田、小麦田、油菜田>休闲地>茭白田.小区试验表明,利用蔬菜地(旱地) - 稻田 - 茭白系统、蔬菜 - 稻田系统、桑园 - 稻田系统和蔬菜地 - (多)水塘系统可明显降低磷流失.建议对某些养分流失严重的农业流域,通过调整土地利用方式和增加养分汇型景观面积来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相似文献   
157.
本文探讨了通过农业技术措施,控制稻田甲烷排放以及减少甲烷排放的潜力。试验结果表明:(1)用沼渣代替农家肥堆肥作基肥时,4种沼渣基肥处理中,有3种处理稻田甲烷排放通量比施农家肥的处理减少24~62%,比单纯施化肥处理减少11~56%;1种沼渣(马粪)由于腐熟度不够,其处理甲烷减排效果不明显;(2)改换氮肥的施用种类。以硝铵、硫铵代替尿素作追肥,甲烷排放通量分别减少26%和46%;(3)稻田的科学灌溉技术,从水用分蘖到抽穗期间,间歇落干,可以明显减少甲烷排放,而对产量无影响;(4)水稻半旱式栽培技术,也可明显抑制稻田甲烷排放。  相似文献   
158.
粉煤灰资源的农业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粉煤灰农业利用的基础及国内外研究现状,阐述了粉煤灰农业利用现状,包括直接施用于农田、利用粉煤灰生产化肥、贮灰场覆土或不覆土造田和填坑造地等。并对粉煤灰农业利用的前景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59.
控制稻田甲烷排放的农业耕作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990—1992年期间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观测了北京地区洼里乡的稻田中甲烷的排放情况。其间农田中施用了有机堆肥和几种化学肥料,以观察化学肥料和有机肥料对甲烷排放的影响。结果显示,在通常的农业耕作条件下本地区甲烷排放水平为17.6mg/m~2·h,并且在整个生长期中间有两个排放高峰,高峰期甲烷排放量占全年排放总量的65%以上,试验结果还显示有机肥料具有增加甲烷排放的作用;化学肥料,如硫胺、尿素等,在其有效作用期间,有抑制甲烷排放的作用,间歇灌溉是有效控制甲烷排放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60.
本文从电磁场变换入手,举例说明感应电动势的大小及区分感生、动生电动势与参照系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