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60篇
  免费   472篇
  国内免费   2078篇
安全科学   370篇
废物处理   165篇
环保管理   483篇
综合类   3590篇
基础理论   639篇
污染及防治   634篇
评价与监测   229篇
社会与环境   100篇
灾害及防治   100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89篇
  2022年   178篇
  2021年   225篇
  2020年   197篇
  2019年   208篇
  2018年   194篇
  2017年   190篇
  2016年   248篇
  2015年   287篇
  2014年   343篇
  2013年   355篇
  2012年   444篇
  2011年   431篇
  2010年   317篇
  2009年   330篇
  2008年   232篇
  2007年   340篇
  2006年   308篇
  2005年   235篇
  2004年   194篇
  2003年   158篇
  2002年   137篇
  2001年   123篇
  2000年   94篇
  1999年   79篇
  1998年   53篇
  1997年   55篇
  1996年   44篇
  1995年   50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2篇
  1974年   3篇
  197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高森林火险天气形势及其前期气候特征与预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80-2006年27年间黑龙江省林区发生的37次特大森林火灾资料,针对高空500hPa温压场的结构,将着火前3天短期时段内的天气形势分为4类8型,在此基础上对相对湿度与气温等因子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并对高火险日数及前期气候与大气环流特征进行了预报.  相似文献   
992.
提出基于三角条块法的土体主、被动临界滑动场的数值模拟方法,并得到相应的土压力分布。首先,将土体划分为若干三角条块,引入带参数的条间力函数,建立土体极限平衡方程;然后,由最优控制理论得到一系列互不相交的临界滑动面,选定通过墙脚的临界滑动面,根据平衡方程求解格式,不断调整条间力函数中的参数,使土体满足力与力矩的平衡;最后,利用有限差分法,由墙面上各离散点的临界推力计算墙面上的土压力分布。数值计算结果表明,此方法适应性强,可计算任意倾斜角度的填土和墙体,且精度高、与现有解析解一致,可用于工程计算。  相似文献   
993.
为了考察烟气排放对大空间建筑火灾温度场的影响,利用FDS程序仿真模拟了火灾场景,系统分析了不同排烟系统对温度场的影响。结果表明:烟气排放对温度的影响较大,最大降温幅度可达原最高温度的50%左右;降温幅度与建筑高度有密切联系;当建筑高度小于12m时,按规范设计的自然排烟系统下的火场温度低于机械排烟的火场温度;当建筑高度达到或超过12m时,自然排烟系统下的火场温度将接近或高于机械排烟的火场温度。  相似文献   
994.
研究三峡库区面源污染特征及其与水土流失的关系,可为库区氮磷污染和土壤侵蚀控制提供依据.选择三峡库区库尾笋溪河流域,在流域内分园地、林地和耕地3种土地利用类型共采集126个土壤样品,并在主干和支流采集52个水质样品.根据EPIC模型计算土壤可蚀性k值,分析流域内土壤可蚀性k值对面源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笋溪河流域面源污染主要是氮污染,总氮均值达1.37 mg/L,氮素的主要形态为硝态氮,占总氮的71.2%;总磷浓度为0.1 mg/L.流域内土壤可蚀性k值均值为0.040,随着土层加深土壤可蚀性k值呈上升趋势;林地土壤可蚀性k值显著低于园地和耕地.笋溪河流域总氮浓度与园地和耕地0-20 cm土壤可蚀性k值有关,硝态氮浓度与耕地0-40 cm土壤可蚀性k值有关.因此,笋溪河流域面源污染严重,主要来源是耕地和园地,应实行免耕、植物篱等措施,同时减少化肥施用,增加有机肥比例,以增加土壤抗侵蚀能力,进而控制流域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图6参37)  相似文献   
995.
• Real ML-GFW with high salinity and high organics was degraded by O3/H2O2 process. • Successful optimization of operation conditions was attained using RSM based on CCD. • Single-factor experiments in advance ensured optimal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 The satisfactory removal efficiency of TOC was achieved in spite of high salinity. • The initial pH plays the most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degradation of ML-GFW. The present study reports the use of the O3/H2O2 process in the pretreatment of the mother liquor of gas field wastewater (ML-GFW), obtained from the multi-effect distillation treatment of the gas field wastewater. The range of optimal operation conditions was obtained by single-factor experiments.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RSM) based on the central composite design (CCD) was used for the optimization procedure. A regression model with Total organic carbon (TOC) removal efficiency as the response value was established (R2 = 0.9865). The three key factors were arranged according to their significance as: pH>H2O2 dosage>ozone flow rate. The model predicted that the best operation conditions could be obtained at a pH of 10.9, an ozone flow rate of 0.8 L/min, and H2O2 dosage of 6.2 mL. The dosing ratio of ozone was calculated to be 9.84 mg O3/mg TOC. The maximum removal efficiency predicted was 75.9%, while the measured value was 72.3%. The relative deviation was found to be in an acceptable range. The ozone utilization and free radical quenching experiments showed that the addition of H2O2 promoted the decomposition of ozone to produce hydroxyl radicals (·OH). This also improved the ozone utilization efficiency.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 analysis showed that most of the organic matters in ML-GFW were degraded, while some residuals needed further treatment. This study provided the data and the necessary technical supports for further research on the treatment of ML-GFW.  相似文献   
996.
苏州古城区域河道碳氮磷类污染物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8,自引:7,他引:1  
苏州是水质型缺水城市,节水、减排、控源和截污等工程实施后,水质问题依然严峻.为了解苏州古城区域河道中碳氮磷类污染物的总量及分布特征,提出河道疏浚决策依据,于2019年春季在苏州古城区域采集了20个代表性断面的河道底泥和水体样品,测定了河道底泥的深度,分析了河道底泥和水体样品中碳氮磷类污染指标的含量,评价了河道底泥和水体的污染程度,并预测了换水、引水、降雨和疏浚情境下水质的变化.结果表明,苏州古城区域河道底泥深度在22~1025 mm之间(均值为266 mm),底泥总质量约为5.2×105 t.底泥中总有机碳、总氮、氨氮、总磷和有效磷平均含量分别为3.4%、2074 mg·kg-1、140.2 mg·kg-1、1765 mg·kg-1和57.2 mg·kg-1,属中度污染,总磷含量超标点超过90%,环城河污染程度最高,建议优先疏浚.水体中总有机碳、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总氮、氨氮、凯氏氮、总磷和磷酸盐平均浓度分别为7.8、0.6、13.1、2.5、0.643、1.3、0.18和0.09 mg·L-1,属重度污染,为劣V类地表水,总氮浓度严重超标.基于沿程碳氮磷类污染物总量的分布情况,苏州古城区域河道疏浚推荐顺序为环城河、古城北部河道、干将河和古城南部河道.降雨情景下,初期径流污染物浓度高,将导致河道水质急剧下降;换水和引水情境下水中总氮总量均减少0.2 t,完全疏浚后水中总氮总量分别进一步减少4.58 t和2.19 t.底泥磷以外源输入为主,可受纳部分水体中的磷,故疏浚后,水体中总磷总量可能增加.  相似文献   
997.
青岛近海不同污染过程下大气颗粒态氮磷浓度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袁刚  祁建华  丁雪 《环境科学》2021,42(3):1280-1297
2018年3月~2019年10月在青岛近海连续采集了大气气溶胶样品,测定出样品中溶解无机氮(DIN)、溶解无机磷(DIP)、溶解态总氮(DTN)、溶解态总磷(DTP)、总氮(TN)和总磷(TP)的浓度分别为(7.13±6.59)μg·m-3、(17.42±9.88)ng·m-3、(8.34±7.03)μg·m-3、(25.59±13.67)ng·m-3、(10.68±10.59)μg·m-3和(76.34±51.79)ng·m-3.结果表明,受排放源强度、气团来源和气象条件等因素影响,采样期间气溶胶中不同形态氮磷浓度变化范围较大,DIN、DTN和TN呈现秋季浓度最高,春季和冬季次之,夏季浓度最低的季节变化特征;DIP、DTP浓度与氮组分具有相似的季节变化,表现为秋季高,夏季低,而TP浓度在春季最高,夏季最低.霾天气溶胶中不同形态氮磷浓度较晴天对照天均显著增加,DIN、DTN和TN较对照天分别提高了4.3、3.8和4.5倍,而DIP、DTP和TP较对照天分别提高了1.9、1.9和1.2倍,但不同时期霾天样品的氮组分浓度增长幅度相差较大,其中采暖期与非采暖期霾天气溶胶中DIN/DTN的值分别为(92.65±4.09)%和(80.52±8.42)%,较对照天分别提高了8.87%和4.83%;而采暖期与非采暖期霾天气溶胶中DTN/TN值分别为(73.41±12.18)%和(80.36±4.72)%,较对照天分别降低了13.35%和5.92%.霾天气溶胶中DIP占DTP的比重较对照天仅提高了1.47%,但变化较为复杂,随霾天不同而有较大差异;受气团来源、相对湿度和大气酸化过程等因素影响,气溶胶中DTP/TP的值较对照天提高了10.58%.受沙尘事件影响的气溶胶中DIN、DTN和TN的浓度较对照天分别提高了2.5、2.6和2.6倍,DIP、DTP和TP的浓度较对照天分别提高了4.0、2.8和7.2倍.  相似文献   
998.
张涵  贡璐  刘旭  邵康  李昕竹  李蕊希 《环境科学》2021,42(1):403-410
氮沉降可能影响森林土壤性状及代谢活性,为进一步了解氮沉降下森林土壤生化过程与生境相互作用机制,探究天山雪岭云杉林土壤酶活性及土壤环境因子对氮沉降的响应特征,本文以天山雪岭云杉森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氮沉降梯度法开展施氮试验,分析不同施氮水平下土壤酶活性与土壤环境因子的特征,并结合冗余分析方法讨论了土壤酶活性与土壤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①土壤酶活性均随施氮量增加表现出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除土壤酸性磷酸酶外,其余均在低氮处理下达到最大值.②外源氮添加导致土壤pH值降低,低氮或中氮处理后土壤电导率、土壤有机碳、土壤铵态氮、土壤铵态氮、土壤全磷和土壤C/N含量升高,土壤N/P呈现不规律下降.③土壤酶及其与土壤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碳、土壤铵态氮、土壤全磷和土壤C/N均与土壤酶活性呈显著相关性,其中仅土壤C/N与土壤酶活性呈显著负相关,其余各项环境因子与土壤酶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pH值及土壤N/P与土壤酶活性无显著相关性.新疆天山雪岭云杉在施氮背景下,影响土壤酶活性的重要因子为土壤有机碳和土壤铵态氮.  相似文献   
999.
填埋场渗滤液性质复杂,普遍采用生物处理与深度处理多单元串联工艺;但是,因缺乏对工程运行规模中各单元污染物处理贡献的评估数据,使优化单元组合方式缺少理论依据.因此,本文采用常规和荧光光谱指标结合的方法,对以采用"膜生物反应器(membrane biological reactor,MBR)+纳滤(nanofiltration,NF)"工艺、处理能力800 m3·d-1的工程设施为对象,分析该组合工艺各单元对长填龄渗滤液处理贡献;同时,利用三维荧光-平行因子分析方法(excitation emission matrix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parallel factor,EEM-PARAFAC)评估渗滤液中溶解性有机物(dissolved organic matters,DOM)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生物处理阶段对溶解性氮(dissolved nitrogen,DN)去除贡献率为74.7%,其中一级反硝化单元对DN去除贡献率为54.6%,外置式超滤单元对溶解性化学需氧量(dissolved chemical oxygen demand,sCOD)和溶解性碳(dissolved oganic carbon,DOC)降低贡献率分别为92.2%和93.3%,纳滤单元可有效去除重金属和盐分,但能力有限.通过追踪长填龄渗滤液DOM变化发现,一级反硝化单元可去除长填龄渗滤液中75.4%的类蛋白物质,超滤单元主要截留亲水性较高的DOM,而高芳香性的腐殖质主要通过纳滤截留,腐殖化程度越高截留效果越好.研究结果提示,处理长填龄渗滤液时,MBR工艺生物处理单元可适当简化,超滤单元则应预防堵塞.  相似文献   
1000.
三峡库区非点源污染氮磷负荷时空变化及其来源解析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三峡库区是我国重要水源保护区,也是长江流域经济迅速发展区域之一.非点源污染是库区水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因此研究库区非点源污染状况对于区域的生态安全以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采用改进输出系数模型,估算库区1990~2015年的非点源氮磷污染负荷总量,分析非点源氮磷污染的时空变化特征,并通过计算各污染源的贡献率确定主要污染来源.结果表明,氮磷污染负荷量在空间上均呈现库区腹地高,库尾次之,库首最低的分布特征;氮磷污染负荷总量在时间上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2000年达到最高值,2015年降到最低值;各污染源对氮磷污染负荷量的贡献率按从大到小依此为:土地利用、农村生活以及畜禽养殖;其中,旱地这种土地利用类型是非点源氮磷污染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