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4篇
  免费   135篇
  国内免费   914篇
安全科学   48篇
废物处理   46篇
环保管理   93篇
综合类   1358篇
基础理论   302篇
污染及防治   238篇
评价与监测   48篇
社会与环境   9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58篇
  2021年   71篇
  2020年   83篇
  2019年   86篇
  2018年   74篇
  2017年   71篇
  2016年   84篇
  2015年   86篇
  2014年   96篇
  2013年   151篇
  2012年   107篇
  2011年   144篇
  2010年   94篇
  2009年   131篇
  2008年   89篇
  2007年   105篇
  2006年   100篇
  2005年   70篇
  2004年   65篇
  2003年   66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41.
丝状菌污泥膨胀对脱氮除磷功能菌群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高晨晨  游佳  陈轶  郑兴灿  尚巍  张文安 《环境科学》2018,39(6):2794-2801
丝状菌引起的污泥膨胀或生物泡沫是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中经常碰到的异常问题,为确定丝状菌引起的污泥膨胀对脱氮除磷系统功能菌群的影响,采用形态学鉴定和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对5座城市污水处理厂非膨胀期和膨胀期活性污泥、生物泡沫中关键微生物菌群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污泥膨胀和生物泡沫主要由微丝菌(Microthrix parvicella)引起,膨胀期污泥和生物泡沫中微丝菌最高比例达6%和38%.主要脱氮除磷菌属为亚硝化单胞菌(Nitrosomonas)、硝化螺菌(Nitrospira)、陶厄氏菌(Thauera)和Candidatus Accumulibacter phosphatis.膨胀期与非膨胀期相比AOB和聚磷菌相对丰度明显降低,最大变化比例为54%和47%,反硝化菌相对丰度显著升高,最大变化比例为73%;脱氮除磷菌群的波动变化受污泥膨胀的影响外,还与处理工艺及菌群的生理特性相关.  相似文献   
942.
采用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氨氮进水负荷对ABR-MBR组合工艺MBR池中微生物种群的丰度及优势菌群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为28~32℃、pH值为7.1~7.4、DO为0.5~1mg/L并逐步提高氨氮进水负荷的条件下,可以使氨氧化菌(AOB)大量富集,并抑制亚硝酸盐氧化菌(NOB)的活性,从而实现短程硝化的稳定运行.在氨氮进水负荷为0.94kg/(m3·d)时,平均亚硝酸盐积累率达到60%以上,氨氮去除率稳定在90%.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变形菌门是系统中的优势菌门,Nitrosomonas的相对丰度由4.97%升至22.56%,硝化螺菌属的相对丰度为0.06%~2.12%.因此,ABR-MBR组合工艺短程硝化过程中亚硝酸盐积累率与AOB的活性、相对丰度密切相关,即AOB的大量富集可以有效实现短程硝化,而NOB的小幅度增长不会影响短程硝化的实现.系统中微生物种群的多样性和功能微生物的结构稳定性保证了ABR-MBR工艺具有稳定和较好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943.
船舶微生物腐蚀与防护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毅  张盾 《装备环境工程》2018,15(10):33-38
近年来,随着腐蚀研究的不断深入,船舶上一些异常快速的腐蚀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注意,由此发现微生物腐蚀在船舶上的大量存在。与其他工业体系相比,我国船舶系统微生物腐蚀的研究起步较晚,与国外相比,在重视程度和机理研究层面存在一定差距,亟待加强机理和防护技术领域研究。针对这个问题,文中系统分析了船舶微生物腐蚀的发生位点与危害、腐蚀微生物群落结构、船舶材料的微生物腐蚀以及防护措施等四个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船舶微生物腐蚀研究工作的建议,希望能够引起学术界和工业界的重视,以期在相关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944.
王小 《环境化学》2003,22(4):324-328
利用发光细菌新鲜菌悬液进行毒性测试,研究了O3/UV降解喹啉过程中的毒性变化.研究表明,在选取的浓度范围内,无论是HgCl2还是喹啉,发光细菌发光抑制率(或相对发光量)与物质浓度的对数均呈线性关系.采用处于对数生长期初期的发光细菌进行毒性测试时的灵敏度和最低检测限都很理想,适合于毒性测试.O3/UV降解喹啉时,体系毒性出现先迅速上升并保持一段时间随后缓慢下降然后又缓慢上升的现象.O3/UV降解喹啉过程中产生了毒性更强的中间产物,这些产物是导致体系毒性上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45.
生物产氢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1,自引:4,他引:31  
由于矿物资源的日益枯竭 ,寻找清洁的替代能源已成为一项迫切的课题 .氢被普遍认为是一种最有吸引力的替代能源 .这是因为氢是宇宙间最简单同时也是最为丰富的元素 ,它的热值高达 118.4kJ/g ,是甲烷的 2 .3倍 ;氢又是一种十分清洁的能源 ,它燃烧后只生成水 ;氢还能够比较容易地储存在一些特殊的金属间化合物或纳米非金属材料中 ,并能快速释放 ,这样 ,在运输和使用上比较方便 .氢除了作为优异的能源外 ,它还是一种工业上必不可少的原材料[1] .然而 ,氢气在地球表面的浓度小于 1mg/L ,仅占地球表面大气的极小部分 .在自然界中大部分的氢…  相似文献   
946.
耐氨固氮菌是通过基因工程选育出来的新型菌株,水稻接种后,因根系活性提高、吸收功能增强、体内营养状况得到改善而增产.盆栽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水稻接种耐氨固氮菌后增产3.1%—7.1%,氮肥利用率提高1.4%—11.2%;与对照区比较,土壤肥力并无下降的趋势,是一种投资小、简便易行的增产措施.  相似文献   
947.
从污染土壤中分离到一株高效降解阿维菌素的菌株,初步研究了其降解特性和机理。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当底物浓度增加时,降解速率常数相应加快,但高浓度对降解速率有一定抑制作用;而随着接种量增加,降解速率逐渐加快;通过分析TIC图和质谱图,可能主要有两种代谢产物,进而推测了其降解机理。  相似文献   
948.
上海地区果树根癌病发生与土壤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果树根癌病(致病菌为根癌土壤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目前在上海地区大面积发生,严重危害桃(Amygdalus persicaL.)、梨(Pyrus bretschneideri Rehd.)、苹果(Malus pumila Mill.)等果树的生长。本文采用化学分析及微生物培养等方法,研究了上海地区桃树和梨树根癌病的发生与土壤因子(土壤含水量、pH值、有机质含量),土壤细菌以及与不同果树品种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pH值、有机质含量、土壤中微生物的多样性和微生物总体数目与病害的发生没有显著的相关性,但是土壤中存在的个别菌种对病害的发生有显著的影响,初步分析显示Agrobacterium sp.和Bacillus sp.对根癌病的发生具有抑制作用,而Psuedomonas sp.对根癌病的发生可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不同果树品种的病害发生率之间有显著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949.
烷烃降解菌SY16的筛选、鉴定及降解能力测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油田生产和运输中经常发生原油落地以及漏油现象,造成大量的石油进入地表土壤,从而产生环境污染。针对原油对土壤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对微生物降解烷烃的能力进行了研究。在以正十六烷为唯一碳源的HDM培养基中,从扶余油田东区采油三厂经常被含油废水浸泡的土壤中,分离、筛选出一株高效降解正烷烃的菌株SY16。经形态学观察和生理生化特征研究,鉴定为施氏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stutzeri)。通过摇瓶试验得出两菌株的最适生长条件为30℃,培养基初始pH 8.0,摇床转速为180 r/min,接种量为1.0%。在最适生长条件下,分别对不同初始质量浓度烷烃进行降解率试验。结果表明,两菌株降解正烷烃的能力显著,当培养基中初始正烷烃含量为50 mg/L时,24 h能全部降解。当混合烷烃中各烷烃的初始质量浓度为50 mg/L时,在24 h对正十烷、正十二烷、正十六烷和正十八烷的降解率分别达到47.0%、42.6%、38.8%、36.2%。  相似文献   
950.
环境重金属污染的细菌修复与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日益严重的环境重金属污染引起政府和科技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以细菌为研究对象的生物修复与检测技术已成为环境科学领域中一大研究热点.细菌可通过对重金属的吸附富集、氧化还原、成矿沉淀、淋滤、协同植物吸收等作用修复环境重金属污染.在重金属污染环境中,细菌为响应重金属的胁迫而产生的种群结构、生物量和生理代谢活性的变化信息可用于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检测.本文从细菌对重金属的耐性、环境重金属污染的细菌修复和检测等方面综述该领域近10年的研究进展,并就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亟待开展的研究.参8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