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02篇
安全科学   6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8篇
综合类   117篇
基础理论   9篇
污染及防治   2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21.
好氧污泥絮体与厌氧颗粒污泥的剪切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标准的剪切实验装置检测了好氧污泥絮体和厌氧颗粒污泥在不同剪切条件下剥离的分散胶体浓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厌氧颗粒污泥的剪切敏感性(KSS)比好氧活性污泥高1个数量级,证明了好氧活性污泥的剪切稳定性更好.好氧活性污泥絮体在剪切下剥离的分散胶体平衡浓度(md,∞)分别随着污泥悬浊液的固体浓度(mT)和剪切强度(G)的增加而增加.AE模型的模拟结果显示,好氧活性污泥絮体样品1在剪切作用下粘附-剥离的平衡常数(Km)比样品2的高,相应的DG0adh/RT值更小,证明其在剪切作用下的粘附过程更易发生.修正AE模型可以更好地模拟不同剪切强度下污泥絮体上分散胶体的剥离过程,其不仅能够给出未施加剪切的稳定状态时因布朗运动而导致的分散胶体浓度,而且能确定与污泥絮体上分散胶体的剥离能量相关的DH/R值.模拟结果表明,好氧活性污泥絮体样品1上分散胶体的剥离需要更多的能量,剪切强度的升高对样品2的影响更加明显.活性污泥剪切稳定性的差异证明了其与污泥结构、性质以及污水处理厂运行效果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  相似文献   
122.
丝状菌对好氧颗粒污泥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SBR中分别接种85%的絮状活性污泥和15%的丝状菌,采用以葡萄糖为碳源配制的人工模拟进水,研究丝状菌对好氧颗粒污泥形成的影响。结果在15 d内培养出理化性能良好的好氧颗粒污泥,表明丝状菌能够加快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反应器运行期间,COD、NH4+-N、总氮和总磷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0.0%、86.9%、70.0%和42.5%,且出水水质稳定,表明好氧颗粒污泥具有良好的除污效果。  相似文献   
123.
探讨了ICZs-活性污泥生物系统在控制污泥膨胀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及其处理效果。3个月的实验结果表明:当ICZs预反应段的条件控制在溶解氧小于0.06mg/L,pH为7-7.6时,该生物系统能够有效控制污泥膨胀。ICZs-活性污泥生物系统具有高效去除污染物的能力。BOD5,COD和TSS总去除率的平均值分别高于97%,80%及90%,其中仅ICZs段在预处理时间为20min时就能去除49.0%-62.  相似文献   
124.
采用粘结剂聚乙烯醇(PVA)、造孔剂碳酸氢钠(NaHCO3)和微波强化Al改性膨润土(以下简称M-Al-Bt)制备改性膨润土颗粒(以下简称MBG),研究MBG对微污染水中有机物和氨氮(NH4-N)的吸附效果,考察了不同投加量、反应时间、pH值对腐殖酸(HA)和NH4-N的去除效果影响.结果表明,投加量3 g/L,反应时间20 min,pH =7时,MBG对微污染水中20 mg/L HA和5mg/L NH4-N的去除率分别可达98%和20%以上.HA和NH4-N共存时,存在竞争吸附,HA影响了MBG对NH4-N的去除.  相似文献   
125.
实验利用序批式反应器(SBR)考察反硝化除磷颗粒污泥搁置1个月后重新投入运行,其活性恢复能力及对实际生活污水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颗粒污泥搁置后外观由淡黄色转变为灰黑色,颗粒重新投入反应器,11 d后颜色基本恢复,污泥浓度及活性迅速增加;对COD处理能力的恢复历时14 d,去除率稳定在80.32%以上;颗粒污泥对NH4+-N和PO34--P的去除在40 d时也恢复到正常水平;反硝化聚磷菌(DNPAOs)活性恢复期为50 d。颗粒污泥对低碳氮比的实际生活污水处理结果显示,当C/N<5.1时(生活污水比例>60%),无法满足系统内微生物生长要求,需要外加适量碳源进行补充。  相似文献   
126.
为达到固液分离的目的,在SBR中将丝状菌颗粒化.研究发现,反应器中相继出现黄色、黑色和白色3种丝状菌颗粒.3种颗粒中,黑色颗粒和白色颗粒孔隙率基本一致,但黑色颗粒粒径远远大于其他2种颗粒,沉速达最大.对3种颗粒和反应器出水进行了丝状菌菌种鉴定,其中黑色颗粒以真菌为主,白色颗粒以微丝菌为主,黄色颗粒为浮球衣菌和Type0041,出水中除以上菌种外还有其他菌种,如Type0581.研究结果表明:丝状菌以弯曲、分支、不规则生长方式易形成丝状化颗粒;单一丝状菌相互缠绕形成的颗粒的强度高于多种丝状菌所形成的丝状菌颗粒.  相似文献   
127.
溶解氧(DO)浓度是影响丝状菌污泥膨胀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选用具有代表性的啤酒废水为处理对象,研究了SBR工艺中DO浓度对丝状菌污泥膨胀的影响。结果表明:高DO浓度(4~6.5mg/L)不会导致丝状菌污泥膨胀;低DO浓度能引起丝状菌污泥膨胀,当DO浓度降低至0.4mg/L时,SVI升高到210mL/g,会导致污泥膨胀发生。低DO浓度下污泥膨胀发生后,在较高的DO浓度条件下运行一定的周期数后,污泥膨胀能得到有效控制,使污泥沉降性能恢复到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128.
曝气生物流化床反应器(ABFT)是一种能高效处理含酚废水的生物膜反应器,处理过程中填料表面附着生长着大量丝状真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分析反应器填料表面生物膜种群结构,结果表明,主要丝状真菌种群为克氏地霉.利用苯酚惟一碳源培养基分离出一株具有苯酚降解能力的丝状真菌PHE-1,并进行了形态、18S rDNA序列分析和降解效率...  相似文献   
129.
好氧颗粒污泥具有比传统活性污泥更加优越的性能,然而好氧颗粒污泥的稳定性限制了该技术的工业应用和推广。积累在颗粒表面的胞外聚合物(EPS)和好氧颗粒污泥系统长期运行的稳定性能有关。本文回顾了好氧颗粒污泥中EPS的成分、提取方法、在颗粒中的空间分布及EPS在颗粒化进程和稳定状态的作用,探讨了好氧颗粒污泥中EPS研究现状和不足,对亟待研究的内容提出了建议,以便为国内好氧颗粒污泥深入研究和工业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0.
厌氧颗粒污泥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接种市政消化污泥EGSB反应器内所形成的颗粒污泥在低浓度(100~500 mg/L)、低温(8~15℃)、微氧(氧化还原电位为380~400 mV)等条件下的沉速、粒径、活性、形态等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厌氧中温(35℃左右)稳定运行时,颗粒污泥的沉速较大,在低温或微氧时,颗粒污泥的沉速相对较低,但都能维持在15 m/h以上,不会被冲出反应器而造成污泥的流失.低温时大颗粒污泥所占重量百分比在逐渐增加,微氧使得颗粒污泥粒径分配更加均匀.低温时,颗粒污泥的产甲烷活性明显降低,降幅为55.5%;但微量氧的加入并没有使EGSB反应器内颗粒污泥的产甲烷活性降低,反而提高了10%.中温稳定运行时,颗粒污泥规则、密实,微生物菌群中甲烷八叠球菌明显增多.低温时,颗粒污泥的表面和内部微生物排列都比较松散,而且出现大量微生物胞外分泌物;低温中高浓度时,甲烷八叠球菌没有出现,鬃毛甲烷菌属占优势.微氧时颗粒污泥同样是规则、密实的,菌种更加丰富,颗粒表面和内部的优势菌群不同,但在中高浓度时没有出现甲烷八叠球菌的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