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8篇
  免费   67篇
  国内免费   336篇
安全科学   151篇
废物处理   58篇
环保管理   126篇
综合类   619篇
基础理论   63篇
污染及防治   215篇
评价与监测   35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63篇
  2013年   72篇
  2012年   109篇
  2011年   96篇
  2010年   90篇
  2009年   77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83篇
  2006年   94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661.
通过间歇曝气、连续进水的运行方式使生物膜系统交替处于厌氧/好氧状态,据此研究了不同进水挥发性脂肪酸(volatile fatty acids,VFAs)质量浓度、运行周期以及反冲洗条件下生物滤池的生物除磷性能.实验中以模拟生活污水为处理对象,滤池水力停留时间为1.3 h,进水流速为5 L.h-1,气水比为8∶1,进水平均COD负荷、氨氮负荷和磷酸盐负荷分别为4.7、0.41和0.095 g.(L.d)-1.结果表明,在一个运行周期内生物滤池能有效实现释磷和吸磷;当进水VFAs质量浓度(以COD计)为100 mg.L-1、运行周期为6 h时,生物滤池除磷性能最佳,曝气阶段滤池出水磷去除负荷可达0.059 g.(L.d)-1,同时COD和氨氮的去除负荷分别为3.8 g.(L.d)-1和0.28 g.(L.d)-1,出水平均磷、COD和氨氮质量浓度为1.8、43.6、8.7mg.L-1,滤池中存在一定程度的氮流失;中止反冲洗使生物滤池除磷性能迅速下降,2 d后滤池除磷效率低于40%,随即恢复反冲洗使滤池除磷效果出现短暂增强,再经2 d反冲洗后除磷效率又回到原有水平.可见,在间歇曝气、连续进水的运行方式下生物滤池成功实现了生物除磷并具有较好的磷负荷去除效果,充足而稳定的进水VFAs质量浓度、适当的运行周期以及较高频率的反冲洗有利于滤池的生物除磷性能.  相似文献   
662.
采用上流式厌氧好氧一体化生物滤池处理模拟选矿废水中的黄药和重金属Zn2+、Pb2+。以乙基钾黄药为唯一碳源配置滤池进水,在HRT为6 h,DO为3 mg/L,进水中不含重金属离子的情况下,滤池的COD平均去除率能达到89.2%,D平均浓度为43 mg/L。滤池较为适应中性偏弱碱性的进水,过高或过低的进水pH都将对滤池运行造成负面影响。滤其出水CO池对Zn2+的去除效果要好于Pb2+。当进水中Zn2+和Pb2+浓度分别在30.0 mg/L和3.0 mg/L以下时,出水中的Zn2+、Pb2+浓度分别在1.5 mg/L和0.5 mg/L以下,符合《铅锌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5466-2010)中相关要求。进水中存在重金属Zn2+、Pb2+时,会对滤池降解黄药的能力产生负面影响。其中,Pb2+的影响要大于Zn2+。  相似文献   
663.
在分析颗粒层的过滤机理和影响移动床颗粒层除尘器除尘效率因素的基础上,用多因子正交法在实验室上初步研究了过滤气速,颗粒的尺寸和种类,颗粒层厚度和颗粒层中的尘含量等因素对除尘效率的影响。并在工业装置上进行了试验验证。实验证明,适宜的过滤气速为0.2m/s,床内颗粒直径取1-2mm较好,床层厚度应等于或略大于150mm。  相似文献   
664.
自来水厂除锰滤砂的催化活性分析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1  
研究来自我国东北2个自来水厂的除锰滤砂对Mn^2+的催化活性,以确定微生物在除锰过程中的作用,利用PYCM培养基可在每g湿砂上计到10^5-10^6个细菌,其中有40% ̄50%具有Mn^2+氧化能力,对滤砂表面的微生物进行原位培养,灭菌和HgCl2抑制,表明微生物群落的存在与稳定对于活性表面的存在与稳定是至关重要的,当生物活性被抑制后,锰砂残余活性约为原活性的20%,这部分活性可能来源于化学催化。  相似文献   
665.
工业防尘技术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我国工业防尘技术的现状和新进展。着重讲述了屋顶除尘器、抑尘剂、移动通风槽分别是二次烟尘治理、开放性扬尘抑制、移动尘源控制的新技术措施,风量调节与控制、气力输灰技术将在除尘系统中广泛应用;在除尘设备方面,长袋低压脉冲袋式除尘技术和“表面过滤”技术成为袋式除尘新技术,设备大型化将成为方向。  相似文献   
666.
IABR-IBAF工艺处理猪场稳定塘废水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难降解有机物含量高且碳氮比失调是造成养猪场稳定塘废水难于处理的主要原因。本文采用基于固定化微生物技术的厌氧折流板(IABR)与曝气生物滤池(IBAF)组合工艺处理稳定塘废水,对比了IABR-IABF组合工艺与单一IBAF工艺的处理效果,研究了碱度和碳源对硝化反硝化过程的影响。组合工艺平均进水COD1532.6mg/L,平均出水为332.7mg/L,去除率为78%,NH3-N平均进水538.6mg/L,平均出水为12.3mg/L,去除率97.7%。以新鲜废水做反硝化阶段的碳源时TN去除率93%,可有效解决脱氮过程中的碳源成本问题。  相似文献   
667.
研究采用装有特制ZX02型填料的生物滴滤塔,对某药厂青霉素车间现场发生的主要含醋酸丁酯、正丁醇和苯乙酸等混合废气进行了3个多月的连续处理中试试验.主要考察了醋酸丁酯、正丁醇和苯乙酸的进气污染物质量负荷(Nw)、停留时间和喷淋水量对各自去除率的影响及生物降解性能.实验运行结果表明,当醋酸丁酯、正丁醇和苯乙酸的最大Nw为229.5 g/(m3·h)、275.4g/(m3·h)和42.5 g/(m3·h)时,其去除率分别为96%、95%和100%.说明本生物滴滤塔能有效去除该厂混合废气,其最佳运行参数为:停留时间31.2s, 喷淋水量为4 L/(L·d).该滴滤塔抗冲击负荷能力强,无堵塞现象,无需经常进行反冲洗,可长期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668.
淄博市中心城区景观水域水质现状分析与改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淄博市中心城区唯一的景观河——玉龙河的水环境调查分析,对其水温、pH值、色度、DO、BODs、CODMn、氨氮和总磷8项水质指标进行了监测,并对各指标监测结果进行水质单因子评价。结果表明,玉龙河已处于富营养化状态。针对玉龙河水质现状和水环境特征,提出复合生物滤床工艺方案对其进行治理。  相似文献   
669.
以磁铁矿滤料与石英砂滤料为填设滤料层的级配模式一直广泛应用于油田含聚污水处理过程中,但这种滤料级配与污水过滤性能之间的影响关系及规律认识却较为缺乏,本文以悬浮粒子吸附与截留形成的聚集特征为切入,定量分析出水水质特性,对含聚污水过滤过程中滤料级配的影响效果展开数值模拟研究。研究认为:磁铁矿滤料层厚度较大的级配模式过滤具有更好的悬浮粒子吸附与截留效果,对更小粒径悬浮粒子过滤能力更优,但滤料填充高度比与过滤效果存在一定适配性;以1.28以上磁铁矿滤料厚度较大的级配模式过滤较低含聚浓度污水、以1.67以上磁铁矿滤料厚度较小的级配模式过滤较高含聚浓度污水,均可以使出水悬浮固体颗粒与油滴含量均低于5mg/L,满足过滤出水水质指标要求。  相似文献   
670.
Vegetative filter strips (VFS) have shown promising results in reducing the downstream transport of many agroecosystem contaminants. A recently developed type of VFS, prairie strips, has been shown to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impact of corn and soybean production systems on water quality in terms of sediment,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losses. This study assessed potential additional benefits of prairie strips to include the reduction of pathogens. To assess the impact of prairie strips on manure-laden agricultural runoff, we utilized a physical model of prairie strips in a laboratory flume to conduct highly controlled overland flow experiments. Escherichia coli and Enterococcus concentration reductions of up to 45% and 65% were observed for runoff and infiltration flows, respectively, while mass load reductions of up to 65% were observed for surficial runoff flows. The degree of concentration or mass load reductions was dependent on the residence time of the flow within the strip and the partitioning of overland flow running onto the strip to infiltration and runoff flows. Based on our results and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we developed a design method to provide guidance on the width of prairie strip buffer needed to achieve a user-defined reduction of fecal bacteria concentr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