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9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143篇
安全科学   32篇
废物处理   31篇
环保管理   102篇
综合类   266篇
基础理论   38篇
污染及防治   117篇
评价与监测   30篇
社会与环境   1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3年   3篇
  1972年   1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通过对扬州市危险废弃物环境管理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加强危险废物环境管理的几点措施.  相似文献   
192.
铜酞菁生产中的三废综合治理及其资源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某铜酞菁化工生产企业三废治理及其资源化工艺改进的实践,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利用酸化工艺废酸的资源化新方法,不但从中回收了高价值的铜泥;同时利用废酸吸收生产工艺中的高含氨尾气,生产硫酸铵,达到了以废治废的目的,整个治理工艺符合循环经济的理念。通过该回收工艺的改进,使上述三废不再进入污水处理系统,从而解决了传统铜酞菁生产废水的高酸度、高盐分、高含氨、高难处理的矛盾,使铜酞菁三废处理易于实行。  相似文献   
193.
刘晓  王伟  高兴保 《环境工程学报》2014,8(8):3423-3427
在稳定运行的城市生物质废物厌氧消化中试研究结果基础上,对基质及消化液的有机物粒径分布特征进行解析。在反应器有机负荷为2.4、6.0和8.0 kg VS/(m3·d),停留时间为50、20和15 d 3个状态下,反应器对城市生物质废物有良好的去除效果,VS去除率均在60%以上。其中粒径96μm的大颗粒有机物去除率均在80%以上,负荷及停留时间对大颗粒有机物的去除效果没有表现出明显影响;随着负荷的增加及停留时间的缩短,消化液中粒径范围0.45~74μm的有机物及溶解性有机物的含量增加,去除率降低;研究结果表明,在传统的厌氧消化条件下,对于本研究中的城市生物质废物而言有机物的酶解过程是主要限速步骤。  相似文献   
194.
资源型城市在我国经济发展大局中地位重要而特殊、历史贡献突出,城市发展的生命周期特征和物质代谢的"大进大出"特征明显,固体废物(以下简称固废)治理问题积弊已久、复杂多变。如何建设"无废城市"模式的资源型城市,是当前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无废城市"实践亟待破解的难题。本文研究分析了2017年我国资源型城市固废产生、贮存、综合利用、处置环节及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的主要问题,并从制度设计、产业转型、分类利用、标准建立四个方面提出了"无废"资源型城市建设的政策建议。根据资源型城市所处生命周期发展阶段的不同,提出了基于固废"产、存、用、置、销"的存量、流量挂钩约束的发展模式。同时提出以下建议:快速成长期城市应从产业体系构建、空间布局及准入条件着手控制固废增量;平稳成熟期城市应发展完善高值化资源综合利用产业体系和制度体系;枯竭衰退期城市应注重挖掘和开发存量固废的资源价值;再生发展期城市应加强多源废物协同处置利用产业体系建设。本研究可为资源型城市的"无废城市"建设提供模式参考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5.
徐衍忠 《干旱环境监测》1997,11(1):39-42,45
论述了含汞等7类实验室常见废弃物的处理方法,介绍了6种有机溶剂的3种贵重金属的回收与提纯,以防止污染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6.
采用碱消解-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固体废物中的六价铬,样品消解温度控制在90 ℃~95 ℃范围内,消解时间为1 h,消解液pH值调节至9.0±0.2。方法检出限与测定下限分别为0.05 mg/kg与0.20 mg/kg,对不同基体实际样品平行测定的RSD为1.4%~13.0%,加标回收率为93%~130%。  相似文献   
197.
矿业固废淋溶物对地下环境的污染控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初步探讨了矿业生产所产生的固体废物(煤矸石、矿渣和尾矿等)在水的淋溶和其他介质的作用下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对地下环境(土壤和水)的污染机制,重点论述了有毒有害物质(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含量分配,尤其是有机污染物对地下水环境影响。针对其污染特点,提出了相应解决办法及今后需做的重点工作。  相似文献   
198.
城市级危险废物转移安全监管系统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我国危险废物运输安全现状的分析,以及危险废物转移运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提出构建低成本城市级危险废物转移监控系统的设想,为城市危险废物管理提供辅助工具。以广州市为例,将自建监控中心与基于商业平台监管危险废物转移的设计方案作对比,发现两者构建技术大致相同,但基于商业平台的监管方案节省系统的建设和运行费用50%以上,其不仅可实现政府部门通过内网进行正常业务管理,还可实现政府和危险废物运输企业通过外网对危险废物运输车辆进行实时安全监控,能有效地提高政企对危险废物运输的两级安全监管效能,为突发污染事件提供查询和应急辅助决策,同时为我国各城市危险废物运输的安全监管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9.
The use of plastic bags and film packaging is very frequent in manifold sectors and film waste is usually present in different sources of municipal and industrial wastes. A significant part of it is not suitable for mechanical recycling but could be safely transformed into a valuable gas by means of thermal valorization. In this research, the gasification of film wastes has been experimentally investigated through experiments in a fluidized bed reactor of two reference polymers, polyethylene and polypropylene, and actual post-consumer film waste. After a complete experimental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three materials, several gasification experiments have been performed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the fuel and of equivalence ratio on gas production and composition, on tar generation and on efficiency. The experiments prove that film waste and analogue polymer derived wastes can be successfully gasified in a fluidized bed reactor, yielding a gas with a higher heating value in a range from 3.6 to 5.6 MJ/m3 and cold gas efficiencies up to 60%.  相似文献   
200.
To gain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physiology of the herbicide aminocyclopyrachlor in young plants of trumpet flower, the uptake and translocation were evaluated after the application of herbicide. This was determined by treating individual leaves with formulated herbicides plus 14C-aminocyclopyrachlor after the application of the formulated herbicide. This experiment used a randomized experimental design with three replications. In addition, field studies were conducted to assess the effectiveness of foliar applications of aminocyclopyrachlor in association with metsulfuton-methyl. The plant absorbed 20% of the herbicide applied. The translocation percentage did not surpass 5% of the total amount applied. Only 1% of the herbicide applied was translocated to the roots. Rate of 40 + 13 g a.i. 100 L?1 of aminocyclopyrachlor+metsulfuron-methyl was effective to control T. sta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