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0篇
  免费   85篇
  国内免费   155篇
安全科学   307篇
废物处理   11篇
环保管理   277篇
综合类   592篇
基础理论   178篇
环境理论   3篇
污染及防治   141篇
评价与监测   28篇
社会与环境   167篇
灾害及防治   86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59篇
  2021年   65篇
  2020年   71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74篇
  2016年   76篇
  2015年   64篇
  2014年   64篇
  2013年   132篇
  2012年   100篇
  2011年   93篇
  2010年   85篇
  2009年   86篇
  2008年   87篇
  2007年   112篇
  2006年   116篇
  2005年   79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21.
侯鹏  张丹  成升魁 《自然资源学报》2021,36(8):1976-1987
食物消费是人类最基本的消费行为。以中原地区典型城市郑州市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跟踪称重方法,获取了309户城市家庭的一手食物消费数据,定量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典型城市家庭食物消费的差异。研究表明:(1)郑州城市家庭人均食物消费总量为372.32 g/餐。其中,植物性食物的消费量约为动物性食物的3倍。(2)三个样本城区中,惠济区水产品和水果的人均消费量远低于金水区和二七区;收入水平较高的家庭,蔬菜、主食的人均消费量占人均食物消费总量的比例趋于减小,而水产品、奶类和水果的比例趋于增加;人口规模较小的家庭比规模较大的家庭人均食物消费量大。(3)通过与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推荐的食物摄入量对比发现,郑州城市家庭主食类和蔬菜类消费量合理,畜禽肉和蛋类的消费量过高,粗杂粮、水果、奶类和大豆摄入不足。实证研究为进一步准确获取居民食物消费基础数据提供了参考,并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22.
王倩  刘苗苗  杨建勋  毕军 《中国环境科学》2021,41(11):5094-5103
基于2013~2019年江苏省115个监测站点的逐时臭氧观测数据和97个县级行政区的农作物年产量,利用AOT40的暴露响应关系,结合空间分析等方法,评估了臭氧污染导致的冬小麦和水稻两种农作物的产量损失.结果表明,2013~2019年,冬小麦和水稻的AOT40分别为(2.76~17.05)×10-6h和(0.15~31.69)×10-6,分别在2018年和2016年达到峰值.苏南地区水稻生长期的AOT40高值分布较多,苏北地区近3年两种农作物生长期的AOT40都有明显增势.2013~2019年,冬小麦年相对产量损失为17.7%~31.0%,年绝对产量损失达(1.94~3.75)×106t.年产量损失最高的地级市是盐城和徐州,损失最低的是南京和无锡.2013~2019年,水稻年相对产量损失为8.6%~15.6%,绝对产量损失为(3.03~6.04)×106t.年产量损失最高的地级市是盐城和淮安,损失最低的是无锡和常州.江苏省每年由于臭氧污染导致的农作物产量损失约相当于5000多万人一年的粮食消费量,臭氧污染对粮食生产安全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威胁,应当采取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控制臭氧污染,保证粮食生产稳定.  相似文献   
823.
本文调查和掌握了四川省部分生态系统中放射性水平,分析了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中放射性核素对四川省主要环境介质的影响和放射性核素的迁移和富集情况,了解此次事故对部分食物链和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对气溶胶、沉降物、土壤、植物、动物、人类食物这一链条样品中的238U、232Th、226Ra、40K、137Cs、131I 6种放射性核素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天然放射性核素238U、232Th、226Ra、40K的检测结果均属于环境正常水平,人工放射性核素137Cs、131I低于仪器检出限。所有样品的检测结果均符合相关国家标准,与环境背景值相当,日本福岛核事故在短时间内,未对四川省生态环境和食物链造成放射性影响。  相似文献   
824.
超声波空化氧化是一种新兴的除藻技术。较之其他的除藻工艺,超声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就超声波除藻技术研究中的热点问题——超声波除藻的机制以及超声波除藻的水质安全性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指出这些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25.
过酸化失稳是困扰有机废物厌氧消化(AD)过程高效稳定运行的一大难题.为探析不同诱导方式造成过酸化的AD系统微生态特征差异,在餐厨垃圾中温AD反应器中分别引入负荷扰动(R2)、温度及搅拌扰动(R3)以诱发系统过酸化,利用宏基因组学测序技术,对比考察稳定与酸化系统微生物群落结构及主要产甲烷功能路径差异.结果表明,两种方式均成功诱发系统过酸化失稳,过酸化系统中挥发性脂肪酸(VFA)过量富集(R2、R3系统中分别高达(12.53±1.96) g·L-1和(8.00±0.81) g·L-1)的同时,丙酸等多碳VFA组分比例大幅升高.R2、R3系统酸化后其产甲烷菌及相关酶受到高浓度VFA的显著抑制,酸积累程度更高的R2受抑制更为明显.且经相关性分析发现,多碳酸尤其是丙酸是抑制产甲烷作用的关键因素.与R2相比,R3具有更高的耗氢能力,耗氢微生物如可耗H2产酸的Treponema属和氢营养型产甲烷菌Methanoculleus属、Methanospirillum属等相对丰度显著高于R2.酸化系统均以乙酸营养型产甲烷为主要的产甲烷途径,并以Methanosaeta属为主要的乙酸型产甲烷菌.酸化系统中更高含量的乙酸产甲烷途径的AK-PTA酶有利于促进对乙酸的利用,增强厌氧消化微生物菌群对高浓度乙酸的耐受 能力.本研究中的相关结果可为提高有机废物AD微生态抗酸化能力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826.
人员、物资、能源资源等要素在不同层级空间的频繁流动,持续重构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关系,并对国土空间安全产生影响。从流动性视角进行国土空间安全探讨,提出在活动承载安全、资源与生态安全基础上,应考虑要素流动与人类活动、资源环境的耦合性及其潜在风险。流动性与国土空间安全的关系可以从“流”空间与场所空间耦合、“供—流—需”协调与资源配置安全、要素流与国土空间系统韧性三个方面来表征。以生态、水、粮食、经济、社会等安全塑造为目标,立足于各类要素流对人地关系系统影响的不确定性,以及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等极端条件下的流动性风险,通过合理引导资源配置、科学布局国土空间要素等手段,实现人类活动、自然环境系统之间的自适应与良性反馈调节,形成安全韧性的国土空间格局与框架。在国土空间规划中,需要进行要素流与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耦合协调性分析评价,建立“形”与“流”结合的国土空间结构优化分析方法,增强不同空间的功能弹性以适应要素流动和活动集聚的不确定性,建立供需协同的国土空间支撑体系。研究对提升国土空间可持续发展水平以及保障人类生存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27.
宋戈  张红梅 《自然资源学报》2022,37(9):2231-2246
轮作休耕是保障黑土区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手段。科学合理确定粮食作物轮作休耕的耕地利用规模及空间分布,对实现黑土区耕地修养生息、提升地力和平衡粮食供求结构具有重要意义。以东北典型黑土区——克山县、拜泉县和依安县为研究区,运用作物种植空间适宜性评价模型、多目标优化(MOP)模型和智能体土地布局优化配置(AgentLA)模型,基于地块尺度构建耕地轮作和休耕布局,适度调整轮作休耕规模及分布。结果发现:(1)研究区主要作物种植适宜性高值和低值区存在明显空间差异。玉米和大豆种植适宜性高值区交汇于依安县北部和克山县西部,是玉米—大豆轮作优势区域。主要作物种植适宜性低值区交汇于依安县南部和拜泉县西南部,是休耕的重点区域。(2)基于种植结构优化的轮作规模实现了大豆种植比例增加和玉米种植比例减少,缓解了目前玉米阶段性供大于求、大豆供给不足的现实矛盾。通过设定多种粮食供求情景确定休耕规模有利于灵活应对粮食市场变动。(3)兼顾耕地空间适宜性和集聚性的轮作休耕布局有利于充分利用耕地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发展规模化经营,对提高耕地利用效率具有重要作用。研究通过科学重构黑土区耕地轮作和休耕空间布局,实现了耕地空间适宜性、空间集聚性、种植结构合理性和粮食供求稳定性的同步提升,为实现黑土区耕地资源合理可持续利用和粮食安全提供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828.
随着收入水平提升,农村家庭的日常饮食变得更加丰富,但肥胖和食物浪费问题也日益严重。基于2016年中国28省(市、自治区)1562户农户调查数据,在评估中国农村家庭食物浪费数量的基础上,实证分析肥胖对农村家庭食物浪费的影响。结果表明:(1)中国农村家庭平均每天浪费1.62%的食物,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食物浪费现象更为严重。(2)肥胖与农村家庭食物浪费显著正相关,这意味着伴随农户收入持续增长,农村肥胖问题凸显的同时,也容易引发食物浪费问题。(3)肥胖对家庭食物浪费的影响存在年龄异质性,户主小于60岁的情况下,肥胖与家庭食物浪费显著正相关;户主大于等于60岁的分组中,肥胖与家庭食物浪费的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829.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而旅游产业是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本文基于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不含港澳台地区)2010—201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DEA-CCR模型和熵权法测算了各地粮食生产效率与旅游业发展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利用耦合协调模型、马尔科夫链和地理探测器探讨了两者的时空耦合协调演化特征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中国粮食生产效率与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均呈现出随时间演化而波动上升的态势,同时两者在区域间存在较为明显的不均衡现象;(2)粮食生产效率与旅游业发展水平呈现高度的耦合相关,两者的耦合协调关系经历了从“初级耦合协调”到“中级耦合协调”的演变,在空间上呈现出“东高西低”的差异化特征;(3)中国粮食生产效率与旅游业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状态具有较高的稳定性,短期内难以实现耦合协调类型的跃迁;(4)区域经济发展水平(GDP)和第三产业劳动力(从业人数)是影响粮食生产效率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关系的核心驱动要素。  相似文献   
830.
近年中国粮食国际依赖程度持续上升,降低损耗、避免浪费成为解决粮食安全体系韧性问题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不同地域城乡居民的饮食结构明显不同,实施开源节流的食品供应保障政策法规必须重视居民食材消耗的地域差异性,因此基于全球化视角解析居民食材的本地供应比例及其地域差异成为有待补阙的课题。为此,以烟台、兰州、新乡、九江4个城市为例,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探究4个城市食材消耗和对应生产土地需求量的差异性。结果显示:(1)不同食材与对应消耗的土地资源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且这一差异与城市自然本底和居民饮食习俗密切关联;(2)4个城市居民食谱的全球化、本土化和本地化具有明显区别,虽然不同食材的本地化程度差异相对较小,但全球化程度差异显著。基于分析结果,探讨了粮食安全与反食品浪费的政策建议:一是反食品浪费的政策法规实施,需充分结合居民食材消耗的地域性特征,建立针对性的食材消耗标准与动态监测系统;二是在全球波动、强调粮食安全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应结合国土空间规划,讨论城市预留本地食材供应的战略性产地的可能性,以减少运输过程中的损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