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2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116篇
安全科学   5篇
废物处理   11篇
环保管理   159篇
综合类   198篇
基础理论   238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78篇
评价与监测   50篇
社会与环境   60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82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2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2篇
  197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781.
ABSTRACT: A hydroelectric lake on the Oconee River in central Georgia was sampled on a quarterly basis for four years to determine the impact of three insecticides on the pesticide loading of fish. The insecticides carbofuran (2,3,-dihydro-2,2-dimethyl-7-benzofuranyl methyl-carbamate), fenvalerate [cyano(3-phenoxyphenyl)methyl 4-chloro alpha (1-methylethyl)benzeneacetate], and azinphosmethyl [0,0-Dimethyl S-(4-oxo-1,2,3-benzotriazin-3-(4H)-ylmethyl phosphorodithioate] were used to control cone and seed insects on a pine seed orchard that is adjacent to Lake Oconee. Fish populations in areas of the lake that receive runoff from treated and untreated portions of the seed orchard were sampled using gill nets. Water and fish samples were collected monthly in 1981–1983 and quarterly in 1984. Species collected included carp (Cyprinus carpio), sucker (Catostomus spp., Erimyzon spp., Moxostoma spp., Minytrema spp.), bass (Micropterus spp.), channel catfish (Ictalurus punctatus), spotted gar (Lepisosteus spp.), and bluegill sunfish (Lepomis macrochirus). Few carbofuran residues (< 7 percent of fish samples contained detectable residues) and no azinphosmethyl or fenvalerate residues were detected despite measured inputs into the lake after insecticide application. Persistent agricultural insecticides including dieldrin, lindane, DDT, and toxaphene were detected in 32, 36, 58, and 83 percent of sampled fish, respectively. Screening for 20 other insecticides resulted in no detection of residues at a detection limit of 30–100 μg kg-1.  相似文献   
782.
本文以渭河流域为研究区,调查了全流域45个点位的鱼类群落和水环境理化特征,采用聚类分析确定渭河流域主要的鱼类群落分布类型,并运用典范对应分析方法(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识别影响渭河流域鱼类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本次鱼类调查共鉴定出鱼类36种,其中,鲤科和鳅科是构成渭河流域鱼类群落的主要类群.鱼类聚类结果显示,群落结构可分为3组,第1组主要分布在渭河源头及上游支流,鱼类以陕西高原鳅(Triplophysa shaanxiensis)、岷县高原鳅(Triplophysa minxianensis)为优势物种,包括拉式鱥(Phoxinus lagowskii)、北方花鳅(Cobitis granoei)等敏感物种,耐受物种分布极少;第2组主要分布在渭河上游和泾洛河上游,鱼类以达里湖高原鳅(Triplophysa dalaica)、背斑高原鳅(Triplophysa stoliczkae dorsonotata)、棒花鱼(Abbottina rivularis)为优势物种,包括少数拉式鱥等敏感种;第3组主要分布在渭河中下游,鱼类以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马口鱼(Opsariichthys bidens)、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棒花鱼和鲫(Carassius auratus)等江河平原鱼类为主,耐受物种较多.CCA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渭河流域的主要环境因子有海拔高度、溶解氧含量、流速、高锰酸盐指数、砂/淤泥/粘土所占比例和草地所占比例.而对于不同的指示物种,影响其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也各有不同.本研究是继20世纪80年代以来首次对渭河全流域进行水生态调查,并分析渭河流域鱼类的群落结构特征,可为流域水生态系统恢复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83.
采用GC/MS技术对典型血吸虫病疫区3种(共68尾)具有代表性鱼体的肌肉、性腺、脑、肾脏和肝脏等器官进行分析.实验发现各鱼体组织器官样品中二氯苯和六氯苯为优势污染物,分析其来源发现研究区域六氯苯主要来源为当地施用的五氯酚类杀螺剂,二氯苯来源为六氯苯降解和当地居民日常生活用品.同时发现该地区鱼体不同器官内CBs(chlorobenzenes,CBs)含量有所差异,肌肉中CBs几何均值的含量(脂肪重,下同)范围为2 731.50~7 811.23 ng·g~(-1),性腺含量范围为2 557.89~4 640.05 ng·g~(-1),脑中含量范围为2 423.18~3 329.61 ng·g~(-1),肾脏中含量范围为1 628.05~4 667.76 ng·g~(-1),肝脏中含量范围为704.92~1 086.96 ng·g~(-1).实验结果与国内外相关研究报道值比较,显示该区域鱼体各器官中二氯苯和六氯苯含量处于较高污染水平,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784.
重金属在北江鱼类和底栖动物体内的富集及污染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调查研究了北江中上游的鱼类、虾、螺和蚬,以及鲤鱼体内不同组织中重金属Pb、Cd、Hg、As的含量,并采用污染指数法对重金属的污染进行了评价。调查结果显示,不同水生动物体对同种重金属元素的富集量存在较大差异,而同一水生动物体对不同重金属元素的富集能力也有很大区别。北江鱼体肌肉中不同重金属的污染程度由强至弱的顺序为:CdPbHgAs;不同水生动物体的可食部分重金属综合污染水平由高至低依次为:蚬螺虾鱼。鱼体中不同器官组织对重金属的蓄积能力差异巨大,北江鲤鱼体内各器官组织蓄积重金属总量依次为:内脏鳃脂肪肌肉。该次调查采集的北江底栖类动物样品已明显受到重金属污染,达不到无公害水产品安全要求;而北江鱼类肌肉则满足无公害水产品安全要求。  相似文献   
785.
海洋生物样品中多溴联苯醚和多溴联苯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气相色谱-负离子化学源/质谱法(GC-NCI/MS)应用于分析海洋生物中五种多溴联苯醚(PBDEs)和五种多溴联苯(PBBs)残留.样品以正己烷/丙酮(1:l,v/v)作为提取剂,采用超声萃取法,提取液经酸性硅胶和中性硅胶层析柱净化和正己烷洗脱后,以PCB-103为内标物和GC-NCI/M的选择离子监测方式(SIM)...  相似文献   
786.
四溴联苯醚对剑尾鱼毒性及其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研究了四溴联苯醚(tetrabromodiphenyl ether,BDE-47)对剑尾鱼的急性毒性及其肝脏还原型谷光甘肽(GSH)、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丙二醛(MDA)、过氧化氢酶(CAT)及7-乙氧基异吩恶唑酮-脱乙基酶(ER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BDE-47对剑尾鱼毒性作用属于高毒.GST和EROD...  相似文献   
787.
The consumption of contaminated food crops, meat and milk h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concentrations of trace metals in human blood as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area.  相似文献   
788.
根据2011~2013年赤水河赤水市江段的渔获物调查数据,对该江段的鱼类资源现状进行了研究。调查期间共采集到鱼类58种,隶属于3目10科47属。唇(Hemibarbus labeo)、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蛇鮈(Saurogobio dabryi)、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大鳍鳠(Mystus macropterus)、吻鮈(Rhinogobio typus)、粗唇鮠(Leiocassis crassilabris)、银鮈(Squalidus argentatus)、鲤(Cyprinus carpio)、鳜(Siniperca chuatsi)、切尾拟鲿(Pseudobagrus truncates)、鲫(Carassius auratus)和鲇(Silurus asotus)等13种为调查江段的主要优势种类,它们在渔获物中的总数量百分比和总重量百分比分别为92.61%和93.82%。从捕捞规格来看,目前赤水市江段主要经济鱼类均以小型个体为主,平均体长多在200 mm以下,平均体重多在100 g以下,与历史调查数据相比,捕捞规格小型化趋势较为明显。建议相关部门加快渔民转产安置工作,争取早日实现赤水河流域全面禁渔,并建立流域统一协调管理机制,切实保护好赤水河这一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的最后庇护所。  相似文献   
789.
2010~2012年每年5~7月在长江上游江津江段开展鱼类产卵场调查。结果表明长江上游现有产漂流性卵鱼类21种,其中特有鱼类6种,分别为长薄鳅(Leptobotia elongata)、红唇薄鳅(Leptobotia rubrilabris)、中华金沙鳅(Jinshaia sinensis)、长鳍吻鮈(Rhinogobio ventralis)、圆筒吻鮈(Rhinogobio cylindricus)和异鳔鳅鮀(Gobiobotia boulengeri)。产漂流性卵鱼类的产卵量分别为32.42×108粒、46.72×108粒和39.71×108粒,其中四大家鱼产卵量分别为3.21×108粒、4.52×108粒和2.69×108粒,铜鱼产卵量分别为1.45×108粒、3.33×108粒和3.87×108粒,长薄鳅产卵量分别为0.29×108粒、0.99×108粒和0.58×108粒。产漂流性卵鱼类产卵高峰出现在5月底~7月初,产卵量日变化与流量和水温日变化显著相关,调查期间日均水位上涨率大于0.24 m/d产卵高峰最为集中。经推算,长江上游榕山镇、合江县和弥沱镇三江段为产漂流性卵鱼类的主要产卵场。金沙江一期工程蓄水后可能会对产漂流卵鱼类的繁殖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790.
苏杨  鲍恋君  曾永平 《环境科学》2018,39(4):1861-1871
为研究香港周边海域鱼体内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污染水平、分布特征及其对当地居民的健康风险评估,采集了香港周边海域中31种野生鱼,分析鱼体中两类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如滴滴涕(DDTs)和多氯联苯(PCBs).结果表明,香港周边海域野生鱼类DDTs和PCBs的含量范围分别为0.44~17 ng·g-1和0.028~6.3 ng·g-1,与国内外其他地方相比处于中低水平.在空间分布上,大屿山西部的鱼体内DDTs含量最低,而吐露港鱼体中PCBs含量最低.鱼类的生活环境及食性影响其在鱼体内DDTs与PCBs的富集程度.来源分析显示野生鱼体内DDTs来源主要为历史残留,迁徙的鱼类可能受沿海岸河口DDTs污染影响.此外,健康风险评估结果表明,香港青少年和成年人长期食用香港周边海域的鱼类可能会存在潜在的终生致癌风险.因此,香港当地居民应尽量减少对其周边海岸野生鱼类的摄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