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8篇
  免费   90篇
  国内免费   170篇
安全科学   136篇
废物处理   34篇
环保管理   352篇
综合类   543篇
基础理论   595篇
污染及防治   55篇
评价与监测   68篇
社会与环境   129篇
灾害及防治   3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60篇
  2015年   62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121篇
  2012年   69篇
  2011年   106篇
  2010年   95篇
  2009年   85篇
  2008年   80篇
  2007年   84篇
  2006年   105篇
  2005年   91篇
  2004年   98篇
  2003年   75篇
  2002年   61篇
  2001年   82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4年   1篇
  1972年   1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41.
植被恢复是山区保持水土资源、恢复生态环境的关键措施.为探究植被恢复对流域产水量的影响,以密云水库集水区红门川森林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Mann-Kendall非参数趋势检验、基于分离评判原理的水文分析法、Zhang(2001)模型等方法,定量分析了1989-2009年间北京山区气候及森林变化对流域径流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红门川流域年降水及产流性降水量在研究时段内均呈波动下降趋势(P>0.05);流域年径流呈显著性减少趋势,且年径流量在1998 年前后发生减少突变(P<0.01);气候变化对红门川流域径流减少贡献率为43%,植被恢复建设导致的森林数量及质量变化对流域径流减少贡献率为18.6%,其他人类活动影响贡献率为38.4%.综合比较得知,与植被恢复建设相比,降水减少对山区产水量减少影响更大.研究结果可为北京山区森林流域水土资源规划及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42.
阐述了近几年来全国南方集体林区重点林业县的福建省尤溪县在发展林业产业、调整林业产业结构、推进林业产业化进程、生产安全中所取的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并以此提出今后集体林区林业产业发展的指导性、实用性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43.
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林的火灾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分析大兴安岭几种兴安落叶松林型的立地条件(环境),植被种类、结构和易燃性高低等方面入手,研究了立地条件(环境)、植被与火行为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兴安落叶松林的潜在火行为特征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44.
FHD型森林地下火探测仪为最新研制的一种光机电一体化的便携式探测设备,采用红外探测技术原理,借助红外焦平面成像器件、可见光摄像器件采集目标图像,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完成对目标视频图像的获取、显示、温度分析处理及存储过程。它集成了红外与可见光两种模式,两种模型的简单切换有利于辨识目标并可对热像的中心区域进行测温显示。该设备操作界面简单快捷,图片存储方便、容量大,可用于户外多热源连续监测作业。  相似文献   
245.
为了解长江上游低山丘陵区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生态系统的C、N、P分配格局及化学计量特征,本文采用时空互代的方法,在宜宾高县来复林区选取三种不同林龄(5年生幼龄林、14年生中龄林、39年生成熟林),但立地条件相近、样地情况基本一致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作为研究对象,对马尾松针叶、凋落物及土壤中的C、N、P含量及 w(C)?w(N)?w(P)化学计量特征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1)C、N、P 含量均表现为针叶〉凋落物〉土壤,且在三个库之间差异显著;(2)林龄对针叶、凋落物、土壤的 C、N、P 及 w(C)?w(N)、w(C)?w(P)计量比均有显著影响。(3)土壤 C、N、P含量在成熟林中最高;针叶和凋落物的C含量在成熟林中最低,N、P含量则在中龄林中最高。(4)随林龄增加马尾松对N、P的利用效率降低,针叶、凋落物及土壤的w(C)?w(N)与 w(C)?w(P)均表现为下降。(5)马尾松针叶w(N)?w(P)比值在14.37~15.53之间,说明该地区马尾松人工林受N和P的共同限制,但林龄对N、P养分限制的影响不显著。为提高该区马尾松人工林的生产力,建议在人工林的抚育管理中要适当增加N肥和P肥,同时也可在马尾松人工林引入豆科固氮植物以提高地力。该研究将马尾松针叶、凋落物及土壤结合起来探究随林龄增长C、N、P养分元素的分配格局及化学计量特征的变化,有助于全面、系统地揭示马尾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对指导马尾松人工林生产,调节和改善林木生长环境,提高系统的养分利用效率及林地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46.
分析了桑树的生态作用,根据山西省不同立地条件,提出了水土保持桑树生态林和绿化观赏桑树生态林两种主要栽植模式.  相似文献   
247.
北京市区域城市化程度与颗粒物污染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市化程度的提升带来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尤其是空气污染问题,严重影响了人类的健康。大气中的PM2.5等颗粒物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城市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现有研究多数是对于多年来多地区的宏观研究,缺乏对于典型地区的具体数据报道。通过分析北京市PM2.5和PM10的质量浓度与不同城市化程度地区的相关关系,探索城市化程度对PM2.5等颗粒物浓度的影响。选取北京市7处具有代表性空气质量监测点,于2013年7月至10月对PM2.5和PM10的质量浓度进行连续4个月的实时监测,结合《北京市区域统计年鉴》中的城市化指标数据,包括常住人口密度、地区生产总值和林木覆盖率,对数据进行变化趋势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研究结论表明:由于北京市不同区域城市化程度不同导致颗粒物污染状况不同,每个区域的PM2.5与PM10的质量浓度虽有差异但均显著相关,PM2.5的质量浓度约占PM10的质量浓度的60%,PM2.5是PM10的主要组成成分。城市化程度与PM2.5等颗粒物浓度有明显的关系,PM2.5等颗粒物浓度与地区生产总值和林木覆盖率显著相关,与地区生产总值呈正相关,与林木覆盖率呈负相关;与常住人口密度呈正相关趋势但并不显著相关。其中,PM2.5的质量浓度与地区生产总值的相关系数为0.875,与林木覆盖率的相关系数为-0.838;PM10的质量浓度与地区生产总值相关系数为0.947,与林木覆盖率相关系数为-0.775。总体来看,PM2.5等颗粒物浓度随城市化程度的提高而增加,北京市区域城市化程度与颗粒物污染情况关系明显。我国在快速发展城市化的同时,应关注环境与经济相协调。调整产业结构,增加植被绿化,控制污染源将有助于减少北京市大气中颗粒物的污染程度,为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提供相应的支持和保障。  相似文献   
248.
覃睿  陈子健  闫玲 《灾害学》2022,(1):165-170
有人/无人机协同灭火作为森林航空消防的全新模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以其为研究对象进行体系结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消防无人机、有人机行为模式和灭火能力分析为基础,综合考虑有人/无人机编队方法和控制流程,主要应用美国国防部架构框架的作战视点模型,重点分析各节点之间的交互关系及状态变化,创造性地构建了有人/无人机协同森...  相似文献   
249.
森林植被对积雪分配及其消融影响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积雪和融雪作为对北方流域水文与生态具有贡献意义的两个地表过程,与森林植被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森林植被通过地表遮荫、林冠截留、改变风场格局等方式来改变林区地表积雪分配格局,同时可通过改变林区太阳辐射收支平衡、地表粗糙程度等影响地表融雪速率及其时空分异。在分析积、融雪变量与森林植被相互关系以及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从林冠几何、林木空间分布、植被类型、森林经营活动等方面归纳了影响积雪分配及其消融速率的主要因素,概括了当前研究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以期为今后林雪关系、雪水文过程研究提供有力参考。  相似文献   
250.
China has the fifth largest forest area in the world and any change in China's forestry development will have inevitable impacts on global 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 China has undergone excessive logging of natural forests and also made tremendous efforts in afforestation during the past half century. China's forestry is now going through a variety of transitions and several forestry programs have been implemented to drive forestry transitions. The goal of these actions is to protect ecological services of forests and sustain China's forestry development. These forestry programs are spatially sophisticated and cannot be successfully implemented without accurate and transparent forest/forestry information. A variety of digital technologies, including forest modeling, remote sensing,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s, and visualization, have been applied in handling diverse information in China's forestry. Digital forestry is not just a theoretical concept in China. Our digital forestry experience in northeast China suggests that digital technology is both usable and useful in China's forestry development. Digital technology is playing an important interactive role in China's top-down forestry administration system. The analog-to-digital transition in technology is expected to lead to the success of forestry programs and forestry transitions in Chi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