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12篇
  免费   210篇
  国内免费   326篇
安全科学   331篇
废物处理   103篇
环保管理   761篇
综合类   1265篇
基础理论   293篇
环境理论   26篇
污染及防治   145篇
评价与监测   40篇
社会与环境   434篇
灾害及防治   50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64篇
  2021年   78篇
  2020年   125篇
  2019年   114篇
  2018年   113篇
  2017年   183篇
  2016年   201篇
  2015年   158篇
  2014年   131篇
  2013年   298篇
  2012年   241篇
  2011年   299篇
  2010年   196篇
  2009年   156篇
  2008年   119篇
  2007年   151篇
  2006年   124篇
  2005年   88篇
  2004年   83篇
  2003年   76篇
  2002年   57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50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8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2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2篇
  196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81.
State incentives for solar power have grown significantly in the past several years.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effectiveness of policy incentives to increase residential solar photovoltaic (PV) capacity. We use county-level panel data and control for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solar resources, and pro-environmental preferences. Results show that among financial incentives, rebates have the most impact with an additional $1 per watt rebate increasing annual PV capacity additions by close to 50%. Factors that affect financial returns to solar PV such as electricity price and solar insolation are also found to be significant. Results also point to a significant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hybrid vehicle sales and residential PV capacity growth, indicating the importance of pro-environmental preferences as a predictor of solar PV demand. Back of the envelope calculations suggest that the cost of carbon mitigation through rebates is around $184 per ton of CO2.  相似文献   
982.
陈喜阳  周程  王田 《环境科学》2023,44(10):5464-5477
准确预测能源消费及碳排放量对于科学有序落实我国"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有重要现实意义.提出了一种融合位置扰动和模拟退火的改进粒子群算法(IPSO)优化基于两层"分解-集成"策略的预测方法:首先利用趋势分解(TD)将原始能源消费时序分解成趋势项和非趋势项,继而使用经验模态分解(EMD)将非趋势项分解成若干本征模态函数(IMFs)和一个残差项,然后对上述趋势项、IMFs和残差项分别建模预测,利用IPSO优化多元线性回归模型(MLR)预测趋势项,采用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LSTM)预测非趋势项的本征模态函数IMFs和残差子序列,最后通过相加集成求取最终能源消费预测值.实证分析表明,基于TD-EMD两层"分解-集成"策略的IPSO-MLR-LSTM模型融合了TD、EMD、IPSO和LSTM的优点,更全面地捕捉了趋势项和非趋势项演化规律,提升了预测性能,将其应用于能源消费领域是可行且有效的.最后,预测了在不同能源消费结构、经济增长、人口数量、能源效率和人均生活能源消费水平情景下的我国2021~2035年能源消费和碳排放量,并给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83.
运用热能(火用)平衡理论于芳烃分离装置清洁生产审核中,建立了芳烃分离装置热能(火用)平衡。热能(火用)平衡测算结果表明:此芳烃分离装置的热能利用效率(实际)为61.65%、热(火用)利用效率(实际)为59.77%、热力学第一定律效率和热力学第二定律效率分别为23.93%和7.76%。依据清洁生产审核思路,对此芳烃分离装置的热能(火用)利用效率进行了原因分析并提出了预防对策,可为提出清洁生产方案提供定量化依据。  相似文献   
984.
长春市膳食水足迹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食物是居民日常生活首要的消费品,膳食水足迹能反映一个地区对水资源的利用情况。根据长春市2000年一2009年城乡居民膳食消费量,量化长春市城乡居民膳食水足迹,分析其特征。10年来长春市城乡居民膳食水足迹差异在逐渐减小,城镇居民的多样性指数始终高于农村居民,但差值逐渐减小,城乡居民膳食水足迹存在巨大差距,不公平现象很明显。探讨不同膳食消费模式下水资源的节约量,为长春市合理利用水资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85.
采用固定床气化装置,在水蒸气流量为0.32 kg/h条件下进行了污泥水蒸气气化实验。研究了温度对污泥气化气体产率、氢气产率、气体成分与低位热值、气体能源转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反应温度从700℃上升到1 000℃;气体产率从0.39 m3/kg升至0.61 m3/kg;氢气产率从0.18 m3/kg升至0.34 m3/kg;气体能源转化率从54%升至88%;产气的低位热值从10 688.1 kJ/m3提高至11 168.9 kJ/m3。同时产气中H2和CO含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CH4、CO2和CnHm含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因此,为了获得更多的可燃气体,建议在污泥水蒸气气化工艺中,气化温度必须大于800℃。  相似文献   
986.
电力作为一种二次能源,不同发电方式和发电技术的电力CO2排放系数差别很大。研究发现,上海市2009年电力消费侧的CO2排放高于电力生产侧1 551万t,即上海市净调入电力的CO2排放为1 551万t,可见外来电CO2排放的正确测算对全市及各终端消费部门的CO2排放有重要影响。从排放系数来看,消费侧的CO2排放系数只有生产侧排放系数的81%,得益于外来电中可再生能源比例高于本地电力。2009年由于外来电的引入,上海市电力消费避免了178万t的CO2排放。就火力发电而言,上海市单位发电能耗和CO2排放略低于华东电网平均值,远高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很大下降空间。基于以上研究,从提高火力发电的能效、发展可再生能源、发展分布式供能和其他新能源技术、建设智能电网等方面提出上海市减缓电力CO2排放的途径。  相似文献   
987.
以秸秆替代部分煤进行高炉喷吹,对收集、运输、破碎和喷吹等过程进行了能源消耗和环境影响的差异性比较。考虑到碱负、荷对高炉顺行的影响,秸秆在煤中的混入比最大应在10%左右。秸秆喷吹的能耗较高,与煤相比,原煤消耗量增加了1倍以上,原油消耗量增加了4倍左右。从秸秆的收集到破碎,污染物排放量都比煤高,尤其在破碎过程,各种污染物的排放量是煤的7倍左右。在高炉喷吹利用过程中,秸秆与煤的CO_2、CO和高炉渣的排放量相差不大。由于秸秆生物质的碳循环特点,冶炼1 t铁水可减少CO_2排放量23kg。根据我国排污费标准和国际CO_2排放指标交易市场价,用秸秆替代煤喷吹,生产1t铁水可降低环境成本2.23元。对于一座2 500 m3高炉,每年可减排CO_2 5.63万t,总环境成本可以降低550万元。  相似文献   
988.
采用一种能移动阳极的电动脱水模型试验装置,对机械脱水污泥开展了固定间距电极和移动电极的电动脱水试验,比较分析了这2种方法的脱水效果及对应的能耗.试验结果表明:固定间距电极法脱水处理过程中,阳极附近已脱水污泥的阻抗增加,消耗的电压和电能上升;而后面未脱水污泥分得的电压下降,导致其脱水效果从阳极至阴极衰减.移动电极法通过移动阳极逐步越过已脱水污泥部分,将电压作用在未脱水的污泥,避免了电能消耗在高阻抗的脱水污泥,显著提高了能效,脱水过程中电渗流量稳定,脱水效果均匀.采用移动电极法进行脱水处理时能耗随加载电压梯度的增加而上升,随试样长度的缩短而降低.当采用8 V·cm-1电压梯度的移动电极处理5 cm长度的污泥时,污泥含水率可由初始的82.1%降至62.2%,所需要的能耗约为89.8 kW·h·m-3.  相似文献   
989.
基于多目标决策的节能减排绩效评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构建评价模型,从资源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综合利用、环保治理及无害化等方面构建节能减排评价指标体系,并对福建省2001-2010年节能减排进行绩效评估.结果表明,福建省节能减排绩效的优劣顺序分别为:2010、2009、2003、2002、2008、2007、2004、2001、2006、2005年.2005-2006年福建省在废物综合利用、环保治理及无害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2001-2004年相比优势不明显,而在资源能源消耗与污染排放方面却出现了大幅度的下滑.2007年以来,福建省正在逐步加大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节能减排力度,因此,在节能减排方面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评价结果较好地体现了福建省节能减排的现状与不足,为推动节能减排绩效评估工作的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0.
pH和Ni2+对人工纳米氧化硅吸附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罗沛  孙红文  张鹏 《环境科学》2012,33(8):2882-2888
为了揭示菲在人工纳米氧化硅上的吸附行为,采用批量平衡实验对比研究了灼烧前后纳米氧化硅对菲的吸附,考察了pH值和重金属离子(Ni2+)对吸附行为的影响,并应用位点能量分布模型分析了菲吸附行为的变化.结果表明,吸附数据可用Freundlich模型较好地拟合,高温灼烧后纳米氧化硅对菲的吸附增加,lgKF由1.48增加到2.43;吸附的非线性也增加,结合孔分布及表面积变化,说明纳米氧化硅对菲的吸附为孔填充与表面吸附共同作用,内部孔对菲的吸附起主要作用.pH值的变化没有显著改变原始纳米氧化硅对菲的吸附;但是显著影响灼烧后纳米氧化硅对菲的吸附,吸附随着pH值的增加而降低,pH值由4.0增加到8.0,lgKF减少了73.7%.主要因为提高pH值,可明显增加灼烧纳米氧化硅的表面电荷,降低孔的可及性.不同浓度的Ni2+对菲吸附的影响不同,在Ni2+低浓度时(<5 mmol.L-1),表现为吸附抑制;在Ni2+高浓度时,对低浓度菲(50μg.L-1)表现为促进吸附,对高浓度菲(500μg.L-1)吸附的抑制程度不再增加.这是多个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