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3篇
  免费   123篇
  国内免费   224篇
安全科学   200篇
废物处理   11篇
环保管理   213篇
综合类   707篇
基础理论   226篇
污染及防治   55篇
评价与监测   76篇
社会与环境   146篇
灾害及防治   6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62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59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62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72篇
  2012年   85篇
  2011年   113篇
  2010年   75篇
  2009年   103篇
  2008年   67篇
  2007年   89篇
  2006年   85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4篇
  1976年   1篇
  196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玉溪市未来人口预测三种模型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问题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口规模是否合理,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未来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影响深远。运用马尔萨斯人口模型、Logistic增长模型和线性函数三种理论模型,利用《玉溪市统计年鉴》统计数据对玉溪市2010—2020年的人口发展规模做出预测,预测结果显示3种模型均取得了较好的模拟效果。Logistic增长模型的预测值最小,故采用其预测值作为预测结果。  相似文献   
942.
中国农田生态系统碳净吸收重心移动及其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深入了解我国农田生态系统碳净吸收的区域差异及其原因,本文采用重心模型分析了农田系统碳净吸收重心移动规律,运用C-D生产函数分析了影晌农田系统碳净吸收重心移动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计算了各影响因素对各区域碳净吸收的贡献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结果表明:①我国农田系统碳净吸收重心坐标经度减小较快,纬度波动增加,落实到地理区域上呈向西北方向移动的趋势.东南区与蒙新区是农田系统碳净吸收比重下降和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而西南区已逐渐成为我国农田系统碳净吸收的主要贡献区.②常规投入中土地投入是影响农田系统碳净吸收重心移动的首要因素,资本投入(包括化肥、劳动力)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控制变量中种植结构是主要影响因素,使用权与收益权变量系数显著但影响不大.③各影响因素对区域碳净吸收的贡献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但影响各区域碳净吸收的主要贡献因素为土地、化肥和种植结构.  相似文献   
943.
转型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公共治理职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具有较强的公共政策属性,在我国社会转型期,将“公共治理”理论引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对于公平、有效配置和永续利用土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定性分析法,阐述“公共治理”理论的内涵,论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公共政策属性,探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公共治理职能”的含义及功效、主要表现和基本特征.概述我国社会转型期第一、二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发展历程,总结取得的成绩,从转型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角度分析两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公共治理职能定位及实现过程中所存在的不足.论述转型期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公共治理职能的内在要求,从市场化经济、政治民主化进程、全球化和加入WTO背景分析转型期实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公共治理职能的社会条件.在此基础上,从公共治理目标、编制实施理念、规划内容、公民社会网络治理、市场配置土地资源功能、法律法规以及各类规划协调配合等七方面,提出实现与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公共治理职能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44.
Two spatial optimization approaches, developed from the opposing perspectives of ecological economics and landscape planning and aimed at the definition of new distributions of farming systems and of land use elements, are compared and integrated into a general framework. The first approach, applied to a small river catchment in southwestern France, uses SWAT (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 and a weighted goal programming model in combination with a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GIS)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optimal farming system patterns, based on selected objective functions to minimize deviations from the goals of reducing nitrogen and maintaining income. The second approach, demonstrated in a suburban landscape near Leipzig, Germany, defines a GIS-based predictive habitat model for the search of unfragmented regions suitable for hare populations (Lepus europaeus), followed by compromise optimization with the aim of planning a new habitat structure distribution for the hare. The multifunctional problem is solved by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hree landscape functions (“production of cereals,” “resistance to soil erosion by water,” and “landscape water retention”). Through the comparison, we propose a framework for the definition of optimal land use patterns based on optimization techniques. The framework includes the main aspects to solve land use distribution problems with the aim of finding the optimal or best land use decisions. It integrates indicators, goals of spatial developments and stakeholders, including weighting, and model tools for the prediction of objective functions and risk assessments. Methodological limits of the uncertainty of data and model outcomes are stressed. The framework clarifies the use of optimization techniques in spatial planning.  相似文献   
945.
多目标规划是处理多指标函数的重要方法,是目前国内外研究较多的一种规划方法。本文对国内外多目标规划的理论、求解和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结合多目标规划的特点和危险废物管理的特性,分析了危险废物全过程系统规划管理方法,确定了目标函数、决策变量、约束条件,建立了一个综合考虑了费用和环境影响相关目标的复合效用函数的危险废物全过程多目标系统规划模型,并分析了模型参数的选择。最后,将多目标规划模型应用于重庆市危险废物系统管理中。该模型的合理应用对我国区域性危险废物科学的管理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46.
Some up-to-date methods of analysis of the spatial and age structures of populations, including local population density maps and Ripley’s functions, are described using 20 cenopopulations (CPs) of Adonis vernalis L. as an example. Pregenerative plants have been found to be the most contagious, irrespective of climatic and phytocenotic conditions and land use typ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and structure of A. vernalis are mainly determined by generative plants forming a tussock, irrespective of the climate and vegetation type. This is explained by higher competitiveness of generative plants, which results in a reduced vegetation density at small distances from them (25–50 cm). Within wider areas, plant distribution may be random due to uniformity of local conditions in microhabitats. The formation of distinct plant aggregations is accounted for by insufficient water supply and the intensity and type of anthropogenic impact.  相似文献   
947.
应急预案评估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结合模糊评估理论的多级评估方法,对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的应急预案进行综合评估,提出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评估的一级模型与二级模型,并针对模型给出相应的评判函数。预案的整个评估过程由一级评估模型和二级模型共同来完成。将一级评估所得到的结果作为二级评估的评判向量进行再一次评估,对所得结果进行规一化、正规化处理之后得到相对应的评估数据。经过评判函数对结果进行处理而得到针对某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评估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将多级模糊评估方法用于应急预案评估可得到较为理想的结果。  相似文献   
948.
针对国内航空公司对于重着陆的判断方法存在的不足,提出采用支持向量机(SVM)建立重着陆的智能诊断模型;分析对重着陆产生影响的相关因素,在力学基础上揭示了重着陆的产生原理;利用快速存取记录器中记录的多个飞行参数的信息,采用B737机型的实际样本数据进行训练和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判断出是否发生重着陆,其准确率高达92.86%,证明该重着陆智能诊断方法具有较强实际应用价值,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49.
将地基土-地铁隧道结构体系视为平面应变问题,采用记忆型嵌套面粘塑性动力本构模型和动塑性损伤模型,分别模拟土体和隧道结构混凝土的动力特性,用点-线接触单元模型描述强地震动作用下地基土-地铁隧道之间的相对滑移,利用罚函数法和拉格朗日乘子法求解动力接触效应,建立土-地铁隧道非线性动力相互作用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分析了动力接触效应对地基土-地铁隧道之间的法向接触压应力、切向接触剪应力和切向滑移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罚函数法比拉格朗日乘子法更适用于求解强地震动作用下地基土-地铁隧道之间的动力接触问题;与地基土-地铁隧道变形协调假定的计算结果相比较,动力接触效应使地铁隧道的地震加速度反应有所增大。  相似文献   
950.
城镇化对粮食生产环境技术效率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粮食生产在实现了"十一连增"之后正面临着城镇化所带来的资源约束和环境挑战,如何实现城镇化与粮食生产的协调发展,是我国当前需要高度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本文以1994-2012年我国29个省(市、区)为研究对象,利用方向距离函数将环境因素纳入到粮食生产技术效率测算框架,对我国粮食生产环境技术效率值进行了测算,并对不同阶段各粮食生产功能区粮食生产环境技术效率的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将城镇化细分并设置了人口城镇化指标、土地城镇化指标、产业发展城镇化指标和生态环境压力城镇化指标,利用所构建面板数据模型探讨了城镇化对粮食生产环境技术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1994-2012年城镇化加速期,我国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的粮食生产与环境的协调度要优于粮食平衡区,但是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的粮食生产环境在逐步恶化,粮食平衡区则在逐步好转;2人口城镇化有利于粮食主销区和平衡区粮食生产环境技术效率提升,对粮食主产区则相反。土地城镇化、产业发展城镇化和生态环境压力城镇化不利于全国及各粮食生产功能区粮食生产环境技术效率的提升;3城镇化对粮食生产环境技术效率的影响存在功能区差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