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50篇
安全科学   2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10篇
综合类   78篇
基础理论   34篇
污染及防治   20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The combination of two bacteria (Bacillus sp. PY1 and Sphingomonas sp. PY2) and a fungus (Fusarium sp. PY3), isolated from contaminated soils near a coking plant, were investigated with respect to their capability to degrade pyrene and volatilize arsenic.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ll strains could use pyrene and arsenic as carbon and energy sources in a basal salts medium (BSM), with the combined potential to degrade pyrene and volatilize arsenic. Bacillus sp. PY1, Sphingomonas sp. PY2 and Fusarium sp. PY3 were isolated from the consortium and were shown to degrade pyrene and volatilize arsenic independently and in combination. Fungal-bacterial coculture has shown that the most effective removal of pyrene was 96.0% and volatilized arsenic was 84.1% after incubation in liquid medium after 9 days culture, while bioremediation ability was 87.2% in contaminated soil with 100 mg·kg-1 pyrene. The highest level of arsenic volatilization amounted to 13.9% of the initial As concentration in contaminated soil after 63 days. Therefore, a synergistic degradation system is the most effective approach to degrade pyrene and remove arsenic in contaminated soil. These findings highlight the role of these strains in the bioremediation of environments contaminated with pyrene and arsenic.  相似文献   
142.
白腐真菌用于有机废水处理的研究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唐婉莹  黄俊  周申范 《化工环保》1999,19(5):269-272
介绍了对污染物有独特降解作用的白腐真菌,阐述了其降解污染物的机理和优势。利用该菌对几种难以用一般生物方法处理的工业废水进行了处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这种真菌对多种污染物有良好的降解性能,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3.
从土壤中分离得到一株具有溶藻能力的真菌,命名为J20。经形态学和18srDNA序列对比分析鉴定,J20菌株属于青霉属(Peniciliium)。研究了J20菌株对铜绿微囊藻DS的溶藻效果,初步探讨了其溶藻方式及溶藻物质。结果表明:该菌株对铜绿微囊藻DS有一定的去除效果,实验第3天时,试验组比对照组的叶绿素a减少达82%;该菌株培养物的最低有效抑藻效应浓度为1∶100(即向100mL藻液中加入1mL菌液);该菌株通过分泌胞外产物的方式溶解铜绿微囊藻且溶藻物质主要为具有热稳定性的非蛋白类物质。  相似文献   
144.
从深海生物圈中酵母菌的来源状况、种类分布特征、研究方法等角度阐述了其最新进展,结合本课题组的相关研究,以便加强我们对深海生物圈中酵母菌的了解和认识,并提出开展该领域研究亟需解决的问题;希望本综述为开发利用深海酵母菌资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5.
白腐真菌生物过滤塔处理氯苯气体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以竹子为填料,构建新型的白腐真菌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生物过滤塔,考察该过滤塔在不同操作条件下对氯苯的去除性能.结果表明,白腐真菌生物过滤塔对氯苯表现出较好的去除效果,在进口浓度200~1 500 mg/m3,空塔停留时间122 s的条件下,最大去除率接近80%,平均去除率约50%.过滤塔的去除速率与进口负荷和去除率有关,在进口浓度500~1 500mg/m3,流量0.5 m3/h的条件下,最大去除速率可达94 g/(m3·h),平均去除速率为60 g/(m3·h).过滤塔去除速率对进口负荷变化的响应幅度与流量有关,在低流量条件下随进口负荷的变化率较大.过滤塔中氯苯浓度的沿程分布呈现出非线性下降的特征,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与过滤塔内生物量的分布情况有关.  相似文献   
146.
比较了干燥后真菌Ophiostoma stenoceras LLC和细菌Pseudomonas veronii ZW菌体细胞的比表面积及其对不同疏水性有机化合物吸附性能,并利用BET、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电子能谱(XPS)对细胞表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真菌LLC和细菌ZW菌体细胞的比表面积分别为15.8m2/g,11.57m2/g,真菌菌体细胞表面介孔较多,可以更有效地吸附有机化合物.在相同的生长阶段,真菌LLC的细胞表面疏水性(cell surfacehydrophobic,CSH)始终要大于细菌ZW;采用α-蒎烯作为唯一碳源培养时,处于对数生长期的真菌和细菌的CSH均有不同提升.干燥后真菌LLC菌体对各疏水性有机化合物吸附能力为乙酸乙酯> α-蒎烯>正己烷,即疏水性相对较低的化合物更容易被吸附.通过XPS和FTIR表征发现菌体LLC吸附有机化合物后,菌体表面的官能团位置未发生明显变化,推测该吸附过程是物理吸附.  相似文献   
147.
采用黄孢原毛平革菌降解磺胺二甲氧嘧啶(SDM),4 d后SDM的去除率达74%,降解速率达3.24 mg·L-1·d-1.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平台对降解SDM后的菌株与对照组菌株进行测序,通过GO和KEGG富集分析,得到的差异表达基因能显著富集到与降解相关的“氧化还原酶活性”途径,及与应激反应有关的“ABC转运体”路径.通过对高表达高上调的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与分析,得到了耐受和降解SDM的功能基因.水通道蛋白、ABC转运蛋白及甲基转运酶基因等在黄孢原毛平革菌对环境的耐受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乙醇氧化酶、细胞色素P450和糖苷水解酶等在黄孢原毛平革菌对SDM的降解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本文从转录组水平分析了SDM的降解机制,为黄孢原毛平革菌在环境修复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8.
采用白腐菌和纳米零价铁(nZVI)联合体系强化去除水中Cd (II),并考察pH值、Cd (II)初始浓度、温度、nZVI投加量对Cd (II)去除的影响,分析nZVI对白腐菌胞内外富集镉的影响特性,同时结合扫描电镜、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三维荧光光谱等手段分析联合体系对Cd (II)的强化去除机制.结果表明,在pH=6,Cd (II)初始浓度为50mg/L,温度为30℃,nZVI投加量为0.1g/L的条件下反应180min后,Cd (II)的去除率可达到99.5%以上.联合体系对Cd (II)的去除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主要去除机制为白腐菌对Cd (II)的胞外络合吸附,添加nZVI能促进白腐菌对Cd (II)的胞外吸附,FTIR和XPS分析表明,羟基、羧基和氨基参与了Cd (II)的吸附,白腐菌胞外聚合物(EPS)能与铁发生内层配位形成P-O-Fe键,加速富含羟基官能团的纤铁矿、磁铁矿等铁矿物形成,从而促进对溶液中Cd (II)的吸附去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