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58篇
安全科学   17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16篇
综合类   99篇
基础理论   40篇
污染及防治   21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11.
Coral reefs provide shoreline protection, biological diversity, fishery harvests, and tourism, all values that stem from the physically-complex coral infrastructure. Stony corals (scleractinians) construct and maintain the reef through deposition of calcium carbonate. Therefore, assessment of coral reefs requires at least some measurement endpoints that reflect the biological and physical condition of stony corals. Most monitoring programs portray coral quantity as live coral cover, which is the two-dimensional proportion of coral surface to sea floor viewed from above (planar view). The absence of the third dimension, however, limits our ability to characterize coral reef value, physiology,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 A three-dimensional (3D) approach more realistically characterizes coral structure available as community habitat and, when combined with estimates of live coral tissue, quantifies the amount of living coral available for photosynthesis, growth and reproduction. A rapid coral survey procedure that coupled 3D coral quantification with more traditional survey measurements was developed and tested in the field. The survey procedure relied on only three underwater observations – species identification, colony size, and proportion of live tissue – made on each colony in the transect. These observations generated a variety of metrics, including several based on 3D colony surface area, that are relevant to reef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112.
阐述了预防处置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是保证项目部人身安全的首要任务,详细介绍了葛洲坝集团吉沙水电站项目部在加强预防处置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的工作方法和原则,通过采取预防手段,加强了全体员工的安全防范意识,使各类事件达到可控、能控、在控,树立起确保人身安全是安排各项工作的前提,确保人身安全是保证正常生产的重点,在紧急情况下可起到应急作用,使各类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得到有效的遏制。  相似文献   
113.
介绍了实现满足GJB 150,GJB 150A和RTCA/DO 160F等军民标准的大型霉菌试验设备的设计以及霉菌试验设备的主要组成,重点分析了目前霉菌实验设备几种加温加湿方法的优劣,提出了使用夹套加热和幕布加湿方法可以保证温湿度良好的均匀性和波动度;比较了测量相对湿度的两种方法,确定选用干湿球法测量相对湿度以及选用干湿球温度计测量相对湿度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14.
白腐真菌木质素降解酶的反应器发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大文  文湘华  钱易 《环境科学》2006,27(2):333-337
为了获得更高的白腐真菌木质素降解酶的产量和相应的控制策略,应用5L搅拌罐生物反应器对氮限制下(C/N=56/2.2)P.chrysosporium产木质素降解酶进行了放大研究.结果表明,在分批发酵试验中,锰过氧化物酶(MnP)和漆酶(Lac)分别在培养第6d和第7d达到峰值,其酶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与摇瓶试验基本相同;而采用氮限制液体培养基进行补料没有获得更高的酶活,因此,可以得出采用发酵液体培养基作为补料液不利于白腐真菌持续产酶.另外,在分批发酵和分批补料发酵过程中,均发现体系pH值变化与白腐真菌生长和次生代谢产酶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当白腐真菌进入次生代谢阶段开始产酶时,体系pH值开始下降,随着发酵后期酶活的降低,pH值下降的幅度也逐渐变小,当体系酶活接近为0.0U/L时,pH值基本不再变化.因此,在实际发酵过程中,可以依据体系pH的变化间接了解白腐真菌的生长和产酶情况,而分批补料策略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5.
电子产品常用有机涂层防霉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于电子产品中不防霉的材料和零部件,为防止其长霉影响整个产品,采用防霉涂层和喷涂保护剂是最经济有效的措施.通过对1280件电子产品(或主要组成材料和工艺试片)霉菌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总结出各种电子产品常用材料,特别是几种常用有机涂层的防霉特性.  相似文献   
116.
真菌(Aspergillus sp.)吸附Cu2+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真菌Aspergillus sp.制备生物吸附剂,吸附重金属离子铜,实验分析了影响吸附率和吸附量的因素,结果表明,优化条件下,30℃, pH值5.0,起始Cu2+浓度50mg/L,摇床转速150r/min,经1mol/L NaOH预处理的吸附剂用量为5g/L,吸附时间45min,该吸附剂对Cu2+的吸附率达到92.22%.通过细胞显微观察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技术手段推断该菌细胞壁是Cu2+ 吸附的主要部位.  相似文献   
117.
原油降解丝状真菌的分子鉴定及降解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大庆油田长期被石油污染的土壤中分离出3种具有高效原油降解能力的丝状真菌,利用1TS-PCR对3种真菌菌株进行鉴定,结果为3号Fusariumo oxysporum(尖孢镰刀菌),4号Fusarium solani f.radicicola(腐皮镰刀菌)和6号Mucor circinelloides f.circine...  相似文献   
118.
真菌和细菌对染料的吸附脱色及再生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进行了真菌和细菌共培养对染料的吸附脱色和吸附脱色能力再生的研究。结果表明,青霉菌G-1首先对偶氮染料S-119、蒽醌染料艳紫KN-B(C.I.Reactive violet 22)水溶液中染料进行快速吸附去除,菌丝对同种染料的吸附速度随菌丝培养液中葡萄糖浓度的增加而加快,吸附染料的G-1菌丝在与细菌的共培养中完成对染料的脱色降解,脱色速度受培养液中葡萄和氮源浓度影响较大,从吸附速率和完全脱色时间综合评价,以葡萄糖浓度为5g/L、酒石酸铵为20mmol/L的培养基中培养的菌丝对染料的吸附脱色效果最好,吸附在菌丝上的艳紫KN-B脱色后菌丝吸附脱色能力得到再生,菌丝对100mg/L的艳紫KN-B染料水溶液可重复处理4次。青霉菌G-1对酸性染料废水处理3h,色度去除率为75.9%,吸附染料的菌丝在与细菌共培养中完成对染料的脱色,对试验所用染料废水,菌丝的处理能力获得1次再生。  相似文献   
119.
丛枝菌根真菌的孢子表面存在与之伴生的微生物类群,其中以细菌为主.本文以不同处理方式的珍珠巨孢囊霉(Gigaspora margarita)孢予与白三叶草(nifolium repens L.)进行共培养试验.试验分为4组:A,孢子绎表面消毒;B,孢子表面消毒后并同接伴生菌;C,孢子未经表面消毒;D,孢子存在于土壤接种物中.以灭菌的蛭石为基质,修改的Hoagland营养液作为补充营养,在相对无杂菌的环境中培养3mo,并取样观察.结果表明,处理A的植株茎叶鲜(干)重显著低于其它处理,根系鲜重无显著差异.菌根侵染率以D处理最高,A与B、C之间存在不显著的差异.产孢数量以A最少,并与B、C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以PCR-DGGE技术分析各处理之间孢子伴生细菌的种群差异.结果显示,A处理与其它处理间存存较大的差异,其它处理间差异较小.分析认为,伴生菌群对G.margarita及其宿主植物的生命活动起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图1表3参26  相似文献   
120.
针对依据现行煤矿安全规程及相关规范布置的瓦斯传感器有可能出现失效的情况,提出兼顾经济性和可靠性双目标的瓦斯传感器优化选址模型。借助图论和设施选址理论,以矿井通风网络节点为候选布置点,节点间的风流流经时间为监测等级,以煤矿相关规程规范硬性要求的布置点为必选点,建立瓦斯传感器多目标优化选址模型。然后,基于Pareto蚁群算法(PACA)阐述模型的求解过程。最后,结合某风网算例,给出模型与算法的具体应用。结果表明:模型的非劣解包含了传统的以最小化传感器成本为目标的选址模型最优解,并且可靠性越高所需的传感器就越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