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4篇
  免费   129篇
  国内免费   14篇
安全科学   44篇
废物处理   31篇
环保管理   94篇
综合类   256篇
基础理论   70篇
污染及防治   57篇
评价与监测   23篇
社会与环境   21篇
灾害及防治   41篇
  2025年   4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2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2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01.
为了研究中原城市群区域城市秋冬季大气PM2.5的污染特征和其主要成分的潜在来源,于2018年10月到2019年1月在郑州、洛阳、安阳和新乡这4个典型城市展开秋冬季连续4个月PM2.5膜样本采集,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法,碳分析法和离子色谱法分别对18种无机元素,有机碳(OC)/元素碳(EC),和9种水溶性无机离子进行了测定.根据PM2.5日均值浓度水平分为3个污染等级,并分别通过对氮氧化率(NOR)和二次有机碳(SOC)及富集因子的计算结果对PM2.5主要成分NO3-和SOC及18种无机元素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化学质量平衡(CMB)模型计算了4个城市的排放源及贡献率,并通过后向轨迹(HYSPLIT)模型和潜在源贡献因子法(PSCF)分析了4个城市PM2.5和主要成分NO3-及OC的潜在污染来源.结果表明,采样期间郑州、洛阳、安阳和新乡PM2.5均值分别为(82.1±45.5)、(84.7±39.8)、(96.8±46.1)和(81.1±36.6)μg·m-3,日均值的最高浓度值分别是国家二级标准的3.3、2.6、3.0和2.3倍;4个城市PM2.5的主要组分都为NO3-和SOC,NO3-的浓度,NO3-/EC和NOR都随着污染等级的升高而显著升高,NO3-/EC和NOR的均值随着污染等级的升高总体上表现出郑州和洛阳略高于安阳和新乡;SOC的浓度和在OC中的占比及SOC/EC的比值都随着污染等级的升高而增大;从无机元素的浓度和富集程度来看,As在郑州最高,Mn和Fe在洛阳最高,Zn、Ni和Cr在安阳最高以及Cu和Pb在新乡最高;4个城市PM2.5污染源为二次硝酸盐、二次硫酸盐、有机物、燃煤源、机动车源、扬尘源、生物质源和工艺过程源,二次硝酸盐的分担率在郑州(37.7%)最高,新乡(14.1%)机动车分担率最高,洛阳(7.0%)和安阳(6.8%)的工业过程源的分担率相对较高;郑州、洛阳、安阳和新乡分别有51.6%、49.2%、49.6%和46.3%的气流来自西北方向;郑州潜在污染区域主要集中在河南省,洛阳主要在河南省南部和汾渭平原,安阳和新乡则是主要在河南省和京津冀传输带上,另外安徽西北部、山东西南部、山西东南部和陕西北部也对安阳和新乡OC的污染造成了影响.  相似文献   
502.
为弄清楚非烃 +沥青质热演化过程中的生烃情况 ,对未熟非烃 +沥青质进行了低温模拟生烃实验 ,实验结果表明非烃 +沥青质在低温条件下 (<2 5 0℃ )生成烃类气体量很少 ,主要以生成液态烃为主 ,液态烃转化率最高可达 388mg/g ,所生成的液态烃表现出明显的奇碳优势 ,为未熟 低熟油。原始母质类型不同的非烃+沥青质模拟产物特征有所不同。非烃 +沥青质对未熟 低熟油的生成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03.
尚羽  蒋玉婷  张玲  李怡 《环境科学》2014,35(11):4345-4351
以人肺上皮细胞A549为研究对象,运用MTT方法检测1-硝基芘(1-NP)处理后A549的细胞存活率;测定细胞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LDH)的漏出率,评价细胞膜损伤;运用彗星实验检测DNA损伤;通过荧光探针的方法测定细胞内产生的活性氧自由基(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通过1,2-萘醌(1,2-NQ)预先染毒24 h,再使用1-NP染毒24 h的方法,评估1-NP和1,2-NQ对A549的联合细胞毒性和DNA损伤.结果表明,1-NP对A549暴露24 h和48 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5.2μmol·L-1和2.8μmol·L-1.LC50随着染毒时间的增加而降低,提示暴露时间越长1-NP的细胞毒性越强.A549在1、2、3和4μmol·L-1浓度的1-NP染毒下,DNA损伤显著增强,ROS水平不断升高,呈现剂量-效应关系(P<0.05);但LDH漏出率无显著变化.1,2-NQ(5μmol·L-1)预染毒A549细胞24 h,能明显减弱1-NP造成的DNA损伤和ROS升高.结果说明,1,2-NQ预处理可能通过抑制1-NP暴露产生的ROS,从而降低A549的DNA的损伤.  相似文献   
504.
为了研究不同阴极构型的微生物燃料电池(MFC)处理剩余污泥时的产电以及有机物降解情况,构建了铁氰化钾双室MFC以及生物阴极双室MFC两套系统,分析了两套系统处理剩余污泥时电压、功率密度以及有机物变化及降解情况.结果表明,处理冻融污泥时,铁氰化钾双室MFC8h达到稳定电压0.726V,运行6d时SCOD达到峰值3771.4mg/L,此时最大功率密度最高为10.3W/m3,周期结束(20d)TCOD去除率为70.3%;生物阴极双室MFC运行3d达到稳定电压0.76V并持续22d后下降,15~20d时SCOD达到峰值4538.0mg/L,并获得最高的最大功率密度13.7W/m3,周期结束(30d)去除80.6%的TCOD.相对于铁氰化钾双室MFC,生物阴极双室MFC能够更为彻底的促进污泥有机物溶出并利用其产电,对溶解性碳水化合物利用以及有机物的降解得更为彻底,同时更利于MFC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505.
膜生物反应器中贫营养条件下SMP的产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为考察膜生物反应器微生物在贫营养条件下,溶解性微生物产物(SMP)的产出规律和特性,为优化MBR反应器的运行、延缓膜污染提供理论依据。对天津大学游泳馆MBR系统中的污泥混合液进行贫营养实验。研究表明贫营养条件下SMP产出可以分为两个阶段:EPS溶解产生SMP阶段和死亡细胞胞内物质溶出产生SMP阶段。伴随营养物质的匮乏,SMP中大分子物质所占比例显著增加,从第3天的20.2%(占TOC总量的比例),到第8天上升为39.2%,从而会加剧膜污染,并且不同阶段产生的SMP都可以刺激微生物提高对基质的降解速率,SMP浓度与污泥的比好氧速率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06.
悬浮液-流动注射-氢化发生原子荧光法测定沉积物中的Pb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一种把悬浮液进样与氢化发生相结合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沉积物中Pb的方法。控制悬浮液的粒径在0.088mm以下,用磁力搅拌器搅拌以保证悬浮液分散均匀稳定,方法中以盐酸作介质,K3Fe(CN)6为氧化剂,采用水溶液标准作标准曲线测定了沉积物中的Pb,该法的线性范围为0~200μg/L,检出限为0.26μg/L,回收率为92%~107%,精密度小于6.5%。将此法用于标准物质的分析,测定值均在标准值范围之内,结果令人满意,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07.
尾水外排长江口水域数值模拟的网格生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祖军  华建男 《上海环境科学》2001,20(5):221-223,240
尾水外排入长江口水域的数值模拟中,为提高对该水域中水动力场、浓度场模拟的精度,采用坐标变找方法建立了泊松方程控制的贴体正交曲线网络系统。选择适当的聚并函数控制的方法生成网格的结果,与拉普拉斯方程变换后的贴体正交曲线网格系统进行了比较分析,表明相同条件下前者效果更好,具能很好地拟合研究区域的复杂边界及计算水域,该方法适用于含有小岛的长江口水域复杂的多连通域的网格生成。  相似文献   
508.

重点排放单位空间分布特征对于生态环境部门制定全国碳市场数据质量监管政策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对重点排放单位空间分布规律认识仍然有限。以行政区重点排放单位分布为研究对象,运用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探讨重点排放单位的空间集聚特征,采用空间聚类方法划定不同区域,并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用电量和产业结构等探讨管控策略。结果表明:重点排放单位在华东地区和华北地区分布较为集中,在城市和县域尺度存在明显的空间正自相关,高高集聚、低低集聚均呈现连片分布,高高集聚主要分布在煤炭资源富集和经济发达地区。依据重点排放单位数量及碳排放关联因素,将全国城市划分为7个区域,区域1主要位于西北地区,区域2由山西、陕西、宁夏中东部及新疆北部、内蒙古东部的部分地区组成,区域3、4、5和6分别主要位于东北、华北、华东和西南地区,区域7主要位于中部和南部地区。对区域1、2和6本地矿区与重点排放单位的煤质参数进行比较,可快速评估碳排放数据质量;将区域3和4的本地煤炭和外来煤炭进行区分,有助于进行重点排放单位分类监管;应关注区域5和7煤炭来源对碳排放的影响。此外,应强化重点排放单位集中区域碳排放监管的基础能力培训,做好社会经济相对落后地区重点排放单位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帮扶等。

  相似文献   
509.
    
Microbial fuel cells (MFCs) have become a promising technology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accompanying electricity generation. Carbon and nitrogen removal can be achieved by utilizing the electron transfer between the anode and cathode in an MFC. However, large-scale power production and high removal efficiency must be achieved at a low cost to make MFCs practical and economically competitive in the future.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principles, feasibility and bottlenecks of MFCs for simultaneous carbon and nitrogen removal, the recent advances and prospective strategies for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as well as the involved microbes and electron transfer mechanisms.  相似文献   
510.
医药制造业是国家环境保护规划中重点治理的12个行业之一,其中约80%的污染是化学原料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化学原料药产生的危险废物具有毒性、易燃性、腐蚀性、化学反应性、感染性、浸出毒性等危害特性,对生态环境具有极大的潜在危害。从发酵类、化学合成类以及提取类原料药的生产工艺流程出发,总结了各环节危险废物的产生及危害特性,分析了其利用和处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针对性提出了原料药制造过程中典型危险废物利用和处置的对策建议:1)源头上减少环境风险;2)过程中提高企业清洁生产水平;3)末端利用中提升医药制造业危险废物资源化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