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0篇
安全科学   1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9篇
综合类   145篇
基础理论   23篇
污染及防治   4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本文通过黑云母的电子探针方法测试,分析闽西南地区才溪岩体、四方岩体及罗卜岭岩体中黑云母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意义。测试结果表明,才溪二长花岗岩中的黑云母为高铁黑云母,而四方花岗闪长岩及罗卜岭花岗闪长斑岩中的黑云母为高镁黑云母,在由黑云母成分确定的物质来源图上,它们均落入壳-幔混合源区域,表明其成因类型都是壳-幔混源型花岗岩,但随着形成时代的逐渐变新,其物质组成成分中幔源组分逐渐增多。  相似文献   
32.
Metal speciation can provide sufficient information for environmental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es. In this study, based on the speciation determination of Cu and Zn in the Yangtze Estuary sediments, roles of eight geochemical controls (i.e., total organic carbon (TOC), clay, Fe/Mn in five chemical fractions and salinity) are fully investigated and sequenced with correlation analysis (CA) and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PCA). Results show that TOC, clay and Fe/Mn oxides are key geochemical factors affecting the chemical speciation distributions of Cu and Zn in sediments, while the role of salinity appears to be more indirect effect. The influencing sequence generally follows the order: TOC>clay>Mn oxides>Fe oxides>salinity. Among the different fractions of Fe/Mn oxides, residual and total Fe content, and exchangeable and carbonate Mn exert the greatest influences, while exchangeable Fe and residual Mn show the poorest influences.  相似文献   
33.
Distributions of Cd, Cu, Pb, and Zn in the surface sediments from two sites of the Kuala Gula Bird Sanctuary, Malaysia were monitored for a period of 6 months from October 2006 to March 2007. In December 2006, the concentration of Zn in one location was significantly (p??1) than the other metals at both sites, but in the oxidizable organic fraction it was highest at both sites during October; with mean concentrations of 18?mg?kg?1 at both locations. In the acid-reducible fraction, high concentrations of Pb (2.3?mg?kg?1) were detected at station 2 in February 2007, being highest among all four metals at both stations. The acid-reducible fraction found in Pb ranged from 0.10% to 3.1% in both stations. Percentages ranging from 51% to 96% were observed for all four metals in the resistant fraction throughout the sampling period. These results indicate low contributions from anthropogenic sources. The findings constitute a baseline data archive for future reference.  相似文献   
34.
新疆柴窝堡地区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新疆柴窝堡地区湖泊沉积物和流域表层沉积物中元素含量的分析,研究了柴窝堡湖沉积物中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并利用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沉积物重金属的生态效应进行了简要评价。相关分析及主成分分析表明,柴窝堡流域Al、K、Na、Be、Ba、Ti、Ca、Mg、Sr等元素含量的变化主要受流域化学风化作用强度的影响,而Fe、Mn、Zn、Cu、Cr、Ni、Pb、Co等重金属元素与黏土含量之间相关性显著,反映了自然与人类活动的影响过程。1950年前,人类活动影响弱,湖泊沉积物重金属元素主要受控于流域水动力条件;1950年后,流域人类活动的加强使得湖泊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显著增加。利用聚类方法进行了湖泊沉积物与流域表层沉积物元素组成的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湖泊沉积物元素的组合特征反映了流域人类活动和自然作用的影响。最后,通过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柴窝堡湖泊沉积物中Cu、Cr、Zn、Pb等4种重金属的潜在危害程度进行初步评价,其中以沉积物中Pb和Cu危害程度较高,但潜在生态危害程度尚属轻微。  相似文献   
35.
河南鸡冠洞洞穴水对极端气候的响应及其控制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6,他引:2  
为揭示洞穴水地球化学动态的变化特征及其控制因素,从2009年10月至2013年12月对黄土高原东南缘河南西部栾川县鸡冠洞洞穴水的水化学指标进行了4个完整水文年的动态监测.结果表明:1鸡冠洞洞穴水的化学类型主要是HCO-3-Ca2+-Mg2+和HCO-3-Mg2+-Ca2+型,阴离子中HCO-3占80%以上,阳离子中Ca2+、Mg2+是优势离子,地下河常年处于溶蚀状态,池水、滴水处于沉积状态.2鸡冠洞洞穴滴水、池水可以很好地响应外部气候环境的变化,其地球化学指标具有显著的季节效应.3Ca2+、Mg2+、SO2-4能够敏感地响应极端气候事件引起的年际降水量变化,Ca2+、Mg2+、SO2-4浓度洪涝年升高,干旱年降低.HCO-3主要受CO2浓度控制,对极端气候事件响应不明显.4鸡冠洞地下河中Ca2+、Mg2+、HCO-3、SO2-4浓度波动幅度较小,且无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对2010年和2013年的极端降水事件响应不明显.  相似文献   
36.
在广东省河台金矿矿山采取土壤、植物样品,并对其中的微量元素含量采用ICP-MS法测定,研究了金矿矿山土壤、植物的根、茎、叶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和生物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在成矿和表生地球化学过程中金矿土壤各层的微量元素发生迁移和分异,在表土层和心土层含量高于底土层;土壤各剖面层中Au及Au的伴生元素As、Hg、Cu、Pb明显高于背景对照区和中国土壤背景值;植物体内微量元素的含量特征受所处土壤环境影响,同时表现出每种植物独特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和对金矿环境的耐性机制;运用微量元素的生物吸收系数和生物转移系数表征植物对微量元素的吸收富集能力以及在各个器官的迁移状况。  相似文献   
37.
大亚湾和四十里湾附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无机碳形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连续浸取法对位于亚热带的大亚湾和温带的四十里湾附近海域的表层沉积物样品中无机碳的赋存形态进行了研究,将无机碳分为可交换态(NaCl相)、弱碱浸取态(NH.3H2O相)、强碱浸取态(NaOH相)、弱酸浸取态(NH2OH.HCl相)和残渣态,测定了相关地球化学参数粒度组成和总有机碳(TOC).结果表明,NH2OH.HC...  相似文献   
38.
贵屿电子垃圾处理对河流底泥及土壤重金属污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广东省汕头市贵屿镇电子垃圾处理场为对象,主要研究了电子垃圾场附近河流的底泥和农田土壤中重金属形态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底泥中Cd、Cr、Cu、Pb、Zn质量分数分别为52.9-67.1、309-359、79.2-1485、391-449、37.5-111 mg.kg^-1;土壤中Cd、Cr、Cu、Pb、Zn的平均质量分数分别是54.1-57.1、278-320、93.5-116、382-415、46.2-68.1 mg.kg^-1。底泥和土壤中Cd、Cr、Cu、Pb均超过《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二级标准,其中以Cd和Cu污染最为严重。底泥及土壤中重金属的地球化学形态分布规律基本一致。重金属具有较高迁移性,重金属的迁移性为Cd〉Cr〉Pb〉Zn〉Cu。  相似文献   
39.
岩溶地下河水化学对城镇化进程的时序响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应增  何守阳  吴攀  吴起鑫  韩志伟  罗维 《环境科学》2019,40(10):4532-4542
利用25年地下水观测与遥感解译数据研究地下河对城镇化进程的水化学时序响应,结果表明,随着城镇化的进行,地下河的矿化度逐渐上升;水化学类型时序演变从枯水期单一的HCO_3·SO_4-Ca·Mg型和丰水期HCO_3-Ca·Mg型向HCO_3·ClCa型、HCO_3·SO_4-Ca型、HCO_3-Ca和HCO_3·SO_4-Ca·Mg型等多类型演化,快速城镇化时期水化学类型多变.受地表降水输入影响,地下河枯水期与丰水期[Mg2+]/[Ca2+]和[HCO_3~-]/[SO_4~(2-)](摩尔比)变化较大,城镇化前地下河水化学受水岩相互作用、农业活动和酸雨入渗共同影响,两者均值分别为0. 86和29. 34; 2001年城镇化后农业活动和酸雨输入贡献减少,丰水期城镇化输入(居民生活和工业排污)明显增加,两者出现突变特征,分别降低至0. 38与6. 01. 1990~1995、1996~2010和2011~2015年不同时期的主要地球化学敏感阳离子分别为Ca~(2+)及Mg~(2+)、Na~+和NH_4~+,阴离子则分别为HCO_3~-、HCO_3~-及SO_4~(2-)和Cl~-.地下河对城镇化进程的水化学响应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时序性.  相似文献   
40.
本文介绍了区域岩屑地球化学异常Ⅲ级检查方法,并从单元素异常、多元素组合异常、岩层元素丰度及背景分布理论、元素点异常概率、特殊样品的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对区域化探异常进行综合解释评价,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