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1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61篇
安全科学   73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105篇
综合类   179篇
基础理论   70篇
污染及防治   14篇
评价与监测   39篇
社会与环境   45篇
灾害及防治   45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0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8 毫秒
221.
Nordic agriculture must adapt to climate change to reduce vulnerability and exploit potential opportunities. Integrated assessments can identify and quantify vulnerability in order to recognize these adaptation needs. This study presents a geographic visualization approach to support the interactive assessment of agricultural vulnerability to climate change. We have identified requirements for increased transparency and reflexivity in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s, arguing that these can be met by geographic visualization. A conceptual framework to support the integration of geographic visualization for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s has been designed and applie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groExplore, an interactive tool for assessing agricultural vulnerability to climate change in Sweden. To open up the black box of composite vulnerability indices, AgroExplore enables the user to select, weight, and classify relevant indicators into sub-indices of exposure, sensitivity, and adaptive capacity. This enables the exploration of underlying indicators and factors determining vulnerability in Nordic agriculture.  相似文献   
222.
Planning researchers traditionally conceptualize learning as cognitive changes in individuals. In this tradition, scholars assess learning with pre- and post-measures of understandings or beliefs. While valuable for documenting individual change, such methods leave unexamined the social processes in which planners think, act, and learn in groups, which often involve the use of technical tools. The present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program used Learning Sciences research methods, including conversation analysis, interaction analysis, and visualization of discourse codes, to understand how tools like agent-based models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mediate learning in planning groups. The objective was to understand how the use of these tools in participatory planning can help stakeholders learn about complex environmental problems, to make more informed judgments about the future. The paper provides three cases that illustrate the capacity of such research methods to provide insights into planning groups’ learning processes, and the mediating roles of planning tools.  相似文献   
223.
GIS支持下的广西早稻春季冷害区划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广西省90个气象台站1961-2006年气候资料和站点地理信息,建立了早稻冷害指标的空间分析模型;依托GIS软件平台,利用1:25万广西基础地理背景数据,按照1km×1km细网格推算出早稻冷害指标的空间分布;运用GIS技术划分出广西早稻低温冷害中无冷害、轻度冷害、中度冷害和严重冷害的4个区域的分区结果,并对区划结果进行了评述和建议.  相似文献   
224.
利用马尔柯夫过程预测锡林河流域草原退化格局的变化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以我国北方典型草原模式地段之一的锡林河流域草原为研究对象,根据研究区两个时期遥感影像解译的植被类型图衍生出草原植被退化图。在对草原退化图统一网格化后,计算各网格草原退化指数,并加以分级,确定不同草原退化等级之间转移概率,并应用马尔柯夫模型预测锡林河流域草原退化格局的演变趋势。结果表明:如果不采取防止草地退化的根本性措施,草原退化态势还将继续下去。以每个网格草原退化指数值为各网格草原退化状况划分依据,以3km×3km网格为统计单元,在流域总面积为10701km2情况下,预测结果是:2005年,锡林河流域草原退化为3级的网格总面积是3776km2,占流域总面积的35.29%;4、5级网格面积之和为5427km2,达到流域总面积的50.71%。2025年,锡林河流域草原退化为3级的网格面积总和是3389km2,占流域总面积的31.67%;4、5级网格面积之和为6406km2,达到流域总面积的59.86%。  相似文献   
225.
光离子检测器测定大气中溴甲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Tenax作为吸附剂捕集大气中的痕量溴甲烷,用气相色谱法和光离子检测器,对其进行检测,相对偏差为0.0521,最小检测限为10pg。室内外大气中的浓度分别为24×10(-12)(V/V)和77.4×10(-12)(V/V),污染在10(-11)(V/V)水平。  相似文献   
226.
基于下垫面遥感资料的海河流域水文类型分区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海河流域为研究对象,根据1956—2005年的年降雨量和水面蒸发资料、DEM、土地利用、土壤和植被覆盖遥感图,提取了反映下垫面条件和气候特征的物理因子,并以此作为分区指标,以子流域为划分单元,依据下垫面条件和气候因子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采用地理信息系统和多元统计分析的方法,将海河流域内1 399个子流域划分7类水文类型分区(HTR),并分析了各水文类型分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及产汇流机制。其中HTR1、HTR2和HTR4位于平原地区,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为主,其他水文类型分区位于山区和丘陵区。HTR1耕地面积比例最大;HTR2土壤透水性最差,易产生超渗地表径流;HTR3土壤透水性最好,易产生地下径流和壤中流;HTR4年蒸发量较大,年降雨量较小,气候最干旱;HTR5和HTR6土地利用类型分别以草地和林地为主;HTR7年降雨量较大,年蒸发量较小,气候最湿润。分区成果明确地反映了流域的下垫面情况及气候条件,分区结果与流域的地形地貌非常吻合,也反映了流域水文特征的分布规律。通过分析水文类型分区内典型流域的下垫面和气候情况以及水文特征,阐述了分区结果的准确性及合理性,为海河流域水文特征的研究及水资源评价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27.
酸沉降对森林生长固碳和土壤盐基保持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森林土壤酸化过程空间信息模型和森林植被生产力空间信息模型的基础上,耦合了森林水土保持、森林涵养水源、森林生长固碳、森林土壤盐基保持4个空间信息子模型,构建了森林生态效益空间信息模型.选取贵州省龙里地区作为试验点,运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获取模型参数,定量模拟了不同酸沉降条件下森林保土、保水、生长固碳、土壤盐基保持4种生态功能,并利用替代价值法对4种生态功能进行了货币化评定.本文主要介绍森林生长固碳、森林土壤盐基保持两个子模型及其生态效益评价.经研究森林生长固碳、土壤盐基保持效益远大于森林的林木价值,约为林木价值的10倍.森林不同生态功能受酸雨的破坏程度不同,若2007年酸雨pH值下降1.0,则在29km2的面积上森林生长固碳和土壤盐基保持生态效益损失达165万元,平均每km2面积上损失为5.7万元.  相似文献   
228.
湖南地区是长江中游新石器时期文化发源地之一,为了更有效地了解新石器时期的人地关系,以高程、坡度、坡向、水体、地貌、土壤和植被类型这7个指标构建新石器时期聚落遗址人居环境模糊指数综合评价体系,运用地理探测器的因子探测法确定各要素的权重,在ArcGIS中将各因子的权重值进行加权叠加和综合等级类型分类,最终得到湖南新石器时期聚落遗址人居环境适宜度评价结果:宜居度中等以上的区域面积最大,总面积为18.59万km2,占湖南省总面积的87.77%;水体权重值占比最高;古人偏爱聚水而居,且集中分布在洞庭湖区域,湘、资、沅、澧周边沿干流分布或在河流的交汇区域分布;适宜度等级较高的遗址类型偏向于丘陵型、台地型和平原型;宜居度中等及以上的遗址多分布在地形较低、朝南、微斜坡、地貌、土壤和植被类型最为丰富的区域.本文可为今后史前聚落遗址分布与自然环境分析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29.
基于GIS的汉江中下游农业面源氮磷负荷研究   总被引:40,自引:6,他引:4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汉江中下游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决策的需求,在大量实地观测资料区域地理与农业环境数据基础上,开发并建立了汉江中下游农业面源动态监测信息系统。以此为技术支持,运用数学模型及其与GIS相结合的技术,研究了汉江中下游农业面源污染的负荷及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230.
中国生物入侵的生态分布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生物入侵已被列为当今世界最为棘手的三大环境难题(生物入侵、全球气候变化和生境破坏)之一。文章阐述了我国生物入侵的现状,以时间和地理区域为尺度,初步探讨了生物入侵的生态分布特征。指出其特征是:生物入侵对生物多样性造成重大影响,入侵生物的数量逐年增加,具有时间动态性;生物入侵的分布具有纬度地带性规律,纬度越低生物入侵的现象越严重;入侵生物的数量具有地理区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