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3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51篇
安全科学   78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52篇
综合类   358篇
基础理论   59篇
污染及防治   17篇
评价与监测   17篇
社会与环境   22篇
灾害及防治   12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65篇
  2005年   71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21.
为解决水工隧洞TBM施工中的地质适宜性问题,参考国内外水工隧洞TBM施工的相关实践经验,结合《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T 50218-2014)中对围岩分类的方法,并考虑到TBM设备的运行状态,选取岩石单轴抗压强度等10个因素作为评价指标,建立水工隧洞TBM施工地质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的主观权重选择层次分析法...  相似文献   
722.
为了分析市政垃圾焚烧发电厂PBDEs(polybrominated diphenyl ethers,多溴联苯醚)排放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于2012年8—9月,在哈尔滨2座市政垃圾焚烧发电厂周边共采集20个表层(0~10 cm)土壤样品,分析土壤中PBDEs的污染特征及其来源. 结果表明:垃圾焚烧发电厂周边土壤中w(∑12PBDEs)(12种PBDEs的质量分数之和)为5.32~169 ng/g(以干质量计,下同),平均值为62.9 ng/g;PBDEs的主要组分为BDE-209,w(BDE-209)为5.18~169 ng/g,占w(∑12PBDEs)的95%以上;w(∑12PBDEs)显著高于2006年哈尔滨市区污染土壤值,二者相差1~2个数量级. 由于垃圾处理年限和处理量差异较大,垃圾焚烧发电厂A周边土壤中w(PBDEs)显著高于垃圾焚烧发电厂B. 与国内其他用地类型污染土壤相比,垃圾焚烧发电厂周边土壤中PBDEs处于中度污染水平. 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PBDEs主要来源于商用十溴联苯醚及其降解物和商用五溴联苯醚.   相似文献   
723.
土壤重金属污染是我国的重要环境问题,而区域地质高背景是土壤重金属富集的重要影响因素.黑色岩系风化土壤普遍存在重金属富集的现象,潜在生态环境风险较高,但目前农产品重金属富集的基础数据较缺乏,限制了黑色岩系地质高背景区的土地安全利用与农产品安全生产.对重庆典型黑色岩系地质高背景区313件土壤和289件主要农产品重金属的富集特征、污染风险和土壤重金属赋存形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我国土壤环境背景值和重庆市表层土壤,研究区土壤Cd、 Cr、 Cu、 Zn和Se富集,Pb不富集;其中98.7%的土壤Cd含量超过风险筛选值,47.3%的土壤Cd含量超过风险管制值,Cd的污染水平和潜在生态风险最高,是研究区土壤的特征污染物.土壤Cd主要以离子交换态存在(40.6%),其次为残渣态(19.1%)和弱有机结合态(16.6%); Cr、 Cu、 Pb、 Se和Zn主要以残渣态存在,Se和Cu的有机结合态、 Pb的铁锰结合态也占较高比例;说明Cd的迁移能力和活性高于其它重金属.研究区主要农产品富集重金属的能力较弱,约18.7%的农产品Cd超标,超标倍数相对较低,重金属污染风险较低.研究可为黑色岩系地质高...  相似文献   
724.
滇东北是中国西南典型的土壤重金属高背景地区,土壤中重金属普遍富集,土壤重金属分布和区域内农作物的安全性值得关注.根据滇东北土壤成土母质分区,以1137组农作物和对应的根系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元素赋存形态分析和慢性健康风险评价法开展土壤-作物系统重金属累积特征和农作物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铅锌矿集区土壤Cd和Pb重金属均高于《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GB 15618-2018)土壤污染管制值,其余母质区土壤Cd介于筛选-管制缓冲区内,Pb则低于最低土壤风险筛选值.依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17),区内土豆和黄豆中重金属Cd超标严重,苦荞和核桃中重金属Pb超过限量值,农作物重金属Cd超标率为:碎屑岩母质区>玄武岩母质区>铅锌矿集区>碳酸盐岩母质区≈第四系沉积物区>砂(泥)岩母质区.同时,根据美国环保署对于人体摄入重金属慢性健康风险评估方法可知,谷薯类主食和水果类均存在重金属摄入慢性健康低风险,其中碎屑岩母质区、砂(泥)岩母质区、第四系沉积物区和铅锌矿集区这4个区域内农作物显示较高的人体健康风险,且随着土壤理化性质改变和食用农作物种类的增加,风险将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725.
宁蒗地区白牛厂铅锌矿区位于区域性牛窝子-罗卜地帚状构造的内旋断裂带-白牛厂弧形断裂的折拐部位。该部位喜马拉雅晚期隐伏合矿斑岩体发育,其围岩地层一下二叠统(P1x)灰岩亦具一定的含矿性。由白牛厂弧形断裂伴生的低级次日牛厂帚状断裂构造带又为本区矿液运移和矿体赋存提供了良好通道和有利空间。在白牛厂隐伏斑岩体与共围岩(P1x灰岩)的外接触带、构造叠合地段,有望形成斑岩体外接触带热浪型铅锌(银)多金属矿床。  相似文献   
726.
不同地区土壤古菌群落对重金属污染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李雨桐  杨杉  张艺  范例  刘坤  张晟 《环境科学》2021,42(9):4481-4488
为探讨农田土壤古菌群落结构与构建机制对不同类型重金属污染的响应特征及影响因素,采集高地质背景区、涉重金属企业和工矿区周边农田土壤样品,通过高通量测序,结合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古菌群落组成及构建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本研究区域内农田土壤重金属空间异质性高,镉污染较广泛,除工矿区部分土壤样本存在强生态风险,其他样本存在轻微的潜在生态风险.不同地区古菌群落结构差异较大,泉古菌门(Crenarchaeota)为优势菌门,占比62.7%~98.3%,其次为Halobacterota (1.1%~23.2%).环境因子中,土壤有机质含量、pH、砷和铅含量与古菌群落显著相关(P<0.05),是古菌群落结构差异的主要驱动因子.零模型分析表明本研究古菌群落在系统发育上聚集,确定性过程驱动古菌群落构建,有机质和pH等环境因子的异质选择作用主导古菌群落形成.因此,环境过滤的确定性作用最终驱动本研究古菌群落构建,环境异质性导致了古菌群落多样性和空间异质性,从而增强古菌抵御环境胁迫的能力,利于农田生态系统功能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727.
CO2地质封存中单井源泄漏风险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模拟某废弃井CO2泄漏事故,对CO2泄漏事故进行风险评估。利用高斯模型得到不同大气条件下泄漏事故的影响范围及CO2浓度分布特征,并采用信息扩散法对模拟结果进行评价。研究结果可为利用钻井封存CO2项目的安全规划及风险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28.
神木市是西部地区重要的能源城市,对能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引发了大量地质灾害,严重阻碍着居民生产生活和城市发展建设,因此开展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研究是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为解决多因子综合作用对评价精度的影响,根据神木市地质环境及社会经济情况选取合适的评价因子分别建立危险性和易损性评价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PCA)法判断、提取主成分来避免因子间相关性的干扰,计算各因子综合分值得到危险性区划图;首次将改进层次分析(AHP)-CRITIC主客观组合赋权法应用于承灾体易损性评价当中,通过该方法计算因子综合权重得到各乡镇易损指数。叠加危险区划图和易损指数图完成神木市地质灾害风险性分区,将风险区划为高、较高、中、较低和低五个等级,分别占全市面积的5.31%、7.72%、14.17%、17.08%和55.72%,表明研究区风险等级中等偏低。可为同类型地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29.
GAC-石英砂生物过滤处理微污染源水的特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试验探讨了颗粒活性炭(GAC)-石英砂生物过滤对湘江微污染源水的处理特性.结果表明,生物过滤具有良好的去浊特性,浊度的去除是传统吸附截留和生物吸附共同作用的结果;生物过滤可有效去除微污染源水中的有机物、NH4+-N、Fe和Mn,提高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生物过滤对于分子量小于1000和分子量在3000~6000之间的有机物有较好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730.
九寨沟钙华是距今约3万年(特别是1万年)以来逐渐形成的。大规模的钙华沉积是湖泊、滩流、瀑布、泉及台地景观形成的基础,覆盖核心景区2.4 km2的面积。钙华景观是九寨沟遗产地突出普遍价值——"自然美学价值"的核心,是景区的关键吸引力。为九寨沟的持续保护和为未来研究提供支持,本文从钙华沉积物、钙华景观成因、钙华景观变化及其原因、钙华景观保护恢复的角度,总结了公开和未公开发表的研究结果。针对目前钙华景观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钙华退化、藻类生物量增加、沼泽化),本文归纳了相关的自然与人为因素,包括气候变暖、大气沉降、水化学变化、旅游活动、森林采伐、地质灾害等;归纳了地震和滑坡等地质灾害对钙华景观形成与重塑的双重作用;总结了钙华景观保护恢复的管理工作及其成效。本文提出未来可重点研究:(1)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背景下多圈层(大气、陆地生态系统、水生生态系统和基岩系统)对水体氮、磷、溶解性有机物、绿藻生物量、钙华沉积与溶蚀的影响机制及程度;(2)2017年九寨沟7.0级地震后,自然与人为干预下钙华微地貌的长期稳定性,水土流失加剧对湖泊透明度、钙华、沼泽化及美学价值的长期影响,地质灾害及其防治对钙华景观的长期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