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07篇
  免费   193篇
  国内免费   167篇
安全科学   185篇
废物处理   18篇
环保管理   577篇
综合类   678篇
基础理论   267篇
环境理论   33篇
污染及防治   93篇
评价与监测   56篇
社会与环境   233篇
灾害及防治   12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75篇
  2021年   89篇
  2020年   111篇
  2019年   100篇
  2018年   93篇
  2017年   141篇
  2016年   168篇
  2015年   113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165篇
  2012年   108篇
  2011年   117篇
  2010年   77篇
  2009年   94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90篇
  2006年   72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64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1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21.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ing EU policy, Member States sometimes introduce new policy instruments in cases where this is not obligatory. To better understand this phenomenon, this paper reviews three cases in which new instruments emerged and develops a methodology to trace back the influence of EU Directives on instrument choice. The method is illustrated by a narrative of the emergence of new management planning instruments dur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EU Habitats Directive in three EU Member States: Finland, Hungary and the Netherlands. Three key features of a policy instrument are defined, namely, its authoritative force, action content and governance design. These are used to measure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Habitats Directive compared to other potential explanatory causes for the emergence of the new policy instrument. In all three reviewed countries a nested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abitats Directive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new policy instrument is identified. Based on 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 of the Habitats Directive to the emergence of the new instrument a distinction is made whether the Directive acted as a cause, catalyst or if conjunction occurred.  相似文献   
122.
电解铝西部转移是大势所趋,再生有色金属的西部转移是目前行业内探讨的热门话题。但西部并不具备大规模发展再生有色金属产业的条件和基础。西部再生有色金属产业更多的是依赖内生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3.
在对水泥生产线篦冷机尾气除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电除尘改袋式除尘的必要性,可有效控制新型干法窑烟尘和粉尘的排放浓度;针对具体案例的使用结果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24.
Convenient to apply and available on the Internet software CORAL (http://www.insilico.eu/CORAL) has been used to build up quantitativ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s (QSAR) for prediction of cytotoxicity of metal oxide nanoparticles to bacteria Escherichia coli (minus logarithm of concentration for 50% effect pEC50). In this study six random splits of the data into the training and test set were examined. It has been shown that the CORAL provides a reliable tool that could be used to build up a QSAR of the pEC50.  相似文献   
125.
126.
曝气和pH对城市污染河道底泥氮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宽  刘波  王国祥  杜旭  凌芬  周锋 《环境工程学报》2012,6(10):3553-3558
以城市重污染河道表层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采用模拟实验方法,探讨了不同曝气方式(水曝气和泥曝气)、上覆水初始pH(自然状态pH=7和pH=11)对城市污染河道底泥氮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水曝气+pH11方式对城市重污染河道上覆水、间隙水中总氮去除率分别为70.03%和44.66%;泥曝气+pH7方式对上覆水、间隙水、底泥中氨氮去除率分别为94.31%、84.07%和68.29%;底泥pH与上覆水总氮浓度呈正相关(p<0.05);泥曝气+pH11方式使底泥含水率、烧失率明显升高,继而影响各形态氮在泥水系统中的赋存,其中底泥吸附态氨氮含量与底泥含水率呈显著负相关(p<0.01),间隙水可溶态氨氮浓度与底泥烧失率显著正相关(p<0.01)。  相似文献   
127.
构建具有不同蚯蚓和植物配置的4个单级蚯蚓生态滤池,依次编号为A(无蚯蚓无植物)、B(有蚯蚓无植物)、C(有蚯蚓栽种芦苇)和D(有蚯蚓栽种水生鸢尾)。通过比较4个滤池在6个月实验期间对化学需氧量(COD)和总氮(TN)的去除效率,系统分析蚯蚓和植物对滤池去除污染物的影响。实验分2个阶段进行:5月上旬至9月上旬,滤池进水碳氮比恒定为6;9月中旬至11月中旬,滤池每周进水碳氮比交替为3、6、9。研究结果表明,蚯蚓对滤池去除COD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且作用强度显著受到进水碳氮比的影响。植物的存在与种类对滤池去除COD效率没有显著影响。蚯蚓和植物对滤池的TN去除效率都没有显著影响。滤池进水的碳氮比是显著影响滤池去除TN效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8.
采用盆栽方式,通过对花卉植物生长状况和各项生理指标的考察,研究了不同污泥施用比对凤仙花(Impatiens balsamina)和万寿菊(Tagetes erecta L.)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污泥施用比不高于5%(质量分数)时对两种花卉植物发芽有促进作用。在前期,对照组凤仙花和万寿菊生长较好,其株高、叶绿素和可溶性糖含量高于污泥施用组,丙二醛(MDA)含量低于污泥施用组。而在后期,污泥的施用对两种花卉生长促进作用明显,污泥施用组的两种花卉植物株高和各项生理指标优于对照组,尤其是开花状况显著好于对照组。凤仙花和万寿菊较优的污泥施用比分别为3%~5%和1%~5%。  相似文献   
129.
低碳发展日益成为国际关注的热点问题,中国正处在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当中,通过低碳发展实现经济社会转型尤为迫切。在全球大背景下正确判断中国的低碳发展水平,汲取各国有益的低碳发展经验,寻求适合中国的低碳发展路径尤为重要。从低碳发展特征指标变动出发,通过统计分析,得出全球低碳发展历史和现状水平,以及中国所处的位置。研究表明,近20年来全球碳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中国的碳生产力水平飞速提升,但是中国的碳生产力仍然远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离先进国家的差距更大,不足法国的1/10,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增速位居世界前列,减排压力巨大。因此,结合国内外实践经验,总结了中国低碳发展的5个实现路径,分别是调整能源结构、发展低碳产业、倡导低碳消费、建设低碳城市和加强碳汇建设。  相似文献   
130.
大骨节病防治和扶贫开发试点工作涉及阿坝州的经济、社会、生态等各方面,且州内各县、乡、村情况各异,众多具体措施关系复杂。为了提高决策质量,使试点工作取得“优化举措、重点突破”的效果,应用AHP方法建立了定量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