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4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165篇
安全科学   66篇
废物处理   12篇
环保管理   72篇
综合类   358篇
基础理论   103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49篇
评价与监测   13篇
社会与环境   89篇
灾害及防治   3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1年   1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81.
选取张家口市北新屯地区蔬菜种植基地为研究区,分为重点区和区域范围以及上游地区,共采集表层土壤样品132件,垂向土壤剖面16条,地表剖面3组,彩椒果实、紫甘蓝果实和玉米果实样品各4件,在分析土壤、岩石和作物样品的Sc、 Cr、 Mo、 Cd、 V、 Zn、 Sr、 Pb、 Co、 Ni、 Cu、 Ge和REE等元素基础上,通过所参照的锗富集标准,发现区域富锗率不高(19.7%),而重点区富锗率较高(52%).区域范围和重点区土壤中Ge与稀土元素呈现较为明显的空间分布一致性,进一步对比土壤与作物中Ge和稀土元素相关性特征发现,稀土含量排序为:紫甘蓝>彩椒>玉米,而Ge吸收强度排序为:玉米(微弱吸收)>紫甘蓝(极弱吸收)>彩椒(极弱吸收),作物对Ge和稀土元素的吸收并没有明显的协同性.通过对研究区土壤28种元素和指标的PMF和RDA分析表明,区域Ge的来源以天然地质背景因素为主(66.3%),人为活动影响因素(27%)和大气干湿沉降因素(6.7%)为辅,重点区Ge的来源以天然地质背景因素(33.8%)和人为活动影响因素(27.2%)为主,大气干湿沉降因素(18.5%)...  相似文献   
782.
稳定化处理对矿渣中重金属迁移转化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土壤中重金属的不同存在形态会产生不同的环境效应,并直接影响重金属的毒性、迁移性和生物有效性.以石灰、粉煤灰、干化污泥、花生壳为稳定剂,对某金矿区含重金属矿渣进行组合处理;通过重金属形态分析、淋滤试验、植物盆栽试验,探讨矿渣中重金属的迁移转化规律.结果表明,添加稳定剂后,酸性矿渣的pH升高至中性以上,有机质含量显著增加.矿渣中As、Pb、Zn的主要存在形态为残渣态,添加粉煤灰、干化污泥和花生壳使矿渣中可交换态As和有机结合态As含量分别降低了65.6%、87.7%;添加石灰、粉煤灰和花生壳使矿渣中铁锰氧化物结合态As主要向碳酸盐结合态As转化;添加石灰和粉煤灰使矿渣中的可交换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和有机结合态Pb、Zn主要向残渣态Pb、Zn转化.经前期稳定化处理后,矿渣淋滤液中As、Pb、Zn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添加花生壳处理后淋滤液中的As、Pb、Zn含量进一步下降.其中,粉煤灰、干化污泥和花生壳处理后淋滤液中As含量下降最显著,降幅为57.4%;石灰、粉煤灰和花生壳处理后淋滤液中Zn含量下降最显著,降幅为24.9%.添加稳定剂处理矿渣明显有利于植物的萌发与生长,其中添加粉煤灰、干化污泥和花生壳效果最好,香根草的萌发率为76%.  相似文献   
783.
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为我国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但城镇化进程中伴随着能源消费快速增长,使我国面临能源供应、节能减排等方面更加严峻的挑战.现有研究主要是从宏观角度研究城镇化对能源消费及碳排放的影响,较少探究人口从农村向城镇迁移过程中对典型领域产生的驱动效应.基于此,本研究以辽宁省为例,应用弹性系数模型,选取居民消费、住宅建筑、道路交通3个典型领域探讨城镇化对碳排放的驱动效应,并提出针对性的碳减排政策.结果表明,2006—2015年,城镇化对居民生活直接消费碳排放的驱动效应最为显著,弹性系数为9.91;对居民生活间接消费碳排放和道路交通领域的驱动效应次之,弹性系数分别为6.94和5.38;对住宅建筑等驱动效应最弱,弹性系数为2.71.研究表明,城乡生活方式差异导致居民直接生活消费碳排放显著增加,相较而言,城乡产品市场差异较小;辽宁省现阶段城镇住宅建筑存量与城镇新增人口的需求基本匹配,但人口城镇化带来的城市边界外扩、人口密度提高,导致道路交通碳排放增长.  相似文献   
784.
我国煤炭资源势的空间分布及其应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为了研究分析我国煤炭资源储量空间分布及其开发利用状况,借鉴物理学中场的概念和原理,提出了煤炭资源势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了分类,研究了煤炭资源相对势、煤炭资源潜力势以及煤炭资源-经济势的计算方法,导出了其计算公式,借助GIS技术,实际计算了我国78个主要煤矿区的3种煤炭资源势,并以煤炭资源-经济势为例分析了我国煤炭资源势的空间分布及其特征,初步提出了煤炭资源势的一些应用方向。  相似文献   
785.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定义、特点、种类和危害进行了介绍,分析了这些物质在全球自然界中存在的量和来源,阐述了POPs在区域或全球的迁移、循环模式以及POPs的预测模型,提出了对目前和将来POPs控制的研究对策和一些意见。  相似文献   
786.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使我国城市系统面临严峻挑战.认识城市尺度新冠肺炎发病率的地理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可以为面向公共卫生安全的城市发展提供参考.以我国282个城市作为基本研究单元,通过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了2020年1月1日—3月5日我国城市人口迁徙与社会经济因素对新冠肺炎发病率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的解释力(整体R2=0.40)显著高于传统的普通最小二乘法线性回归模型(整体R2=0.02).②武汉迁入率较大地增加了武汉周边城市的新冠肺炎发病率,该效应随着与武汉地理距离的增加呈现空间衰减特征,东北和西南部分地区除外.③高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东南经济较发达地区对新冠肺炎发病率的控制起到了重要作用.④人均绿地面积和人均医务人员数量指标的提升仅在全国少部分地区显示出积极作用,其中不包括武汉周边城市.相反,人均公共财政支出对于武汉周边地区新冠肺炎发病率的控制起到了重要作用.研究显示,我国城市的新冠肺炎发病率及其与人口迁徙/城市社会经济指标的关系具有明显的空间依赖模式,其中来自武汉的人口流入、公共财政支出和绿化水平的影响均呈现一定的空间衰减特征,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则呈现地域性依赖特征.   相似文献   
787.
连续施硅对双季稻镉硅累积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彭华  邓凯  石宇  魏维  柳赛花  纪雄辉 《环境科学》2022,43(8):4271-4281
为研究硅肥对土壤镉生物有效性以及双季稻对镉硅积累的影响,在稻田土壤镉较高[ω(总Cd)为1.03 mg·kg-1]污染条件下,开展双季稻连续基施硅肥180 kg·hm-2(以SiO2计)的田间定位试验.结果表明,双季稻田连续施用硅肥能够增加土壤有效硅含量,增幅为108.1%~275.0%,同时提高土壤1.15~1.33个pH单位,施用硅肥早、晚稻土壤DTPA-Cd含量降幅分别为12.3%和15.9%,差异达显著水平;施硅促进了土壤镉向稳定形态的转化,土壤可交换态EXC-Cd含量降幅为2.6%~5.1%,QW处理降低达显著水平;施硅肥处理,碳酸盐结合态CAR-Cd含量降低,降幅为8.6%~24.9%,显著增加了铁锰氧化态FMO-Cd含量,增加了土壤有机结合态OR-Cd含量,增幅为2.3%~12.8%,残渣态RES-Cd含量增幅为2.3%~6.0%;连续施硅肥降低了水稻对镉的积累,早稻根、茎叶和稻米平均降幅分别为38.4%、49.7%和50.9%,晚稻根、茎叶和稻米平均降幅分别为30.6%、34.4%和39.2%;硅处理显著降低了水稻根吸收系数(AF土/根),降幅为25.5%~49.6%,同时降低了水稻根向茎叶的转运系数(T根/茎叶),降幅为13.5%~52.6%,差异显著,早、晚稻稻米镉富集系数(BAF)分别平均降低6.0%和8.0%,其中粉末状硅肥对降低水稻镉吸收效果最佳.综上表明硅肥能够降低水稻对镉的吸收积累,然而硅肥持续性降镉效应不明显.  相似文献   
788.
煤矸石堆积下多环芳烃的淋溶污染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淋溶是使有害物质析出的主要途径之一。为查明煤矸石堆放淋溶造成的有机污染效应,对不同风化强度煤矸石进行了动态淋溶模拟实验,系统研究了煤矸石中US EPA优先控制的16种多环芳烃(PAH16)的析出规律和迁移方式。获得煤矸石中多环芳烃(PAHs)淋溶特征如下:煤矸石堆积期遭受短期降雨(500~1 600 mm)作用后,煤矸石溶出的PAH16总质量浓度达125.6~451.2 ng/L。PAH16溶出量初期较高,在一定降雨期后又达到峰值,酸雨条件下,煤矸石山淋溶出的PAH16可由线性累加转为指数快速累加的趋势。淋溶液中优势组分为萘、二氢苊、芴和菲,4种组分之和占所测PAHs总量的80%~90%。煤矸石溶出的PAHs环数分布为2环〉3环〉4环〉5环、6环。迁移方式上,2环PAHs多以溶解相迁移,3环PAHs主要以颗粒态迁移,存在少量溶解形式,而4环以上PAHs则以颗粒相形式迁移。  相似文献   
789.
均匀电场下多环芳烃在土壤中的迁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循环电解液流速为800 mL/h,电解液为无菌水时,电渗流流量、菲和芘在土壤中迁移量在电压梯度为1 V/cm作用下比电压梯度为0.5 V/cm时要多;电动注入表面活性剂Tween80和HPCD均可以提高菲和芘在土壤中的迁移,注入Tween80和HPCD浓度分别为500和1 000 mg/L时,相应地Phe提高5.8倍和11.7倍、芘提高2倍和3.4倍;而BaP在水中的溶解度太小,电场作用和电动注入表面活性剂对BaP在土壤中的迁移量影响很小。为建立电动修复有机污染物污染提供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790.
海绵城市建设是推动绿色低碳城市建设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措施,可以有效解决城市内涝、水资源短缺等问题,对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以北京城市副中心点、线、面3种不同类型海绵体作为研究对象,利用2018年5—9月枯、丰水期采集到的345组地表水和地下水同步连续监测数据,分析了典型海绵体的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其形成机制,探讨了不同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同时,以Cl-为指示因子,结合其他水化学指标,研究分析了典型面状海绵体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的交互作用及影响程度。结果显示:在垂向上,埋深10 m和20 m含水层地下水之间联系密切,且受大气降水影响明显;埋深50 m和80 m含水层组地下水与其他含水层组无明显水力联系。在平面上,线状及面状海绵体地表水对地下水的影响距离为80~100 m;随着地层埋深的增加,地表水对地下水的影响程度减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