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96篇
  免费   1162篇
  国内免费   1263篇
安全科学   1631篇
废物处理   192篇
环保管理   3097篇
综合类   6889篇
基础理论   1206篇
环境理论   52篇
污染及防治   477篇
评价与监测   768篇
社会与环境   983篇
灾害及防治   126篇
  2024年   42篇
  2023年   162篇
  2022年   228篇
  2021年   364篇
  2020年   416篇
  2019年   368篇
  2018年   332篇
  2017年   584篇
  2016年   609篇
  2015年   635篇
  2014年   610篇
  2013年   894篇
  2012年   906篇
  2011年   919篇
  2010年   738篇
  2009年   690篇
  2008年   499篇
  2007年   813篇
  2006年   815篇
  2005年   718篇
  2004年   639篇
  2003年   581篇
  2002年   455篇
  2001年   461篇
  2000年   463篇
  1999年   304篇
  1998年   226篇
  1997年   201篇
  1996年   147篇
  1995年   158篇
  1994年   93篇
  1993年   104篇
  1992年   55篇
  1991年   32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10篇
  1984年   6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9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9篇
  1976年   5篇
  1975年   6篇
  1973年   5篇
  1972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掌握水生生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关键影响因子是科学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的基础.于2016年秋季对滦河53个样点开展了大型底栖动物和环境因子的现场调查,分析了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空间分布特征,并识别出影响大型底栖动物物种空间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结果表明:①滦河(河北省)共采集并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206种,隶属于8纲22目70科144属,以纹石蚕(Hydropsyche sp.)和东方蜉蝣(Ephemera orientalis)为优势种.②根据滦河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相似性,53个样点在空间上被分为3组.第1组分布在滦河干流的中下游及支流下游,无指示物种;第2组分布在支流上游,指示种为纹石蚕、朝大蚊(Antocha sp.)和中华小长臂虾(Palaemonetes sinensis);第3组分布在滦河干流中上游,指示种为东方蜉蝣和中华齿米虾(Neocaridina denticulate sinensis).③第3组的分类单元数显著高于第1组和第2组;第1组的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第2组;第1组的均匀度指数显著高于其他2组.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发现,pH、TN、底质、河道变化、水质状况和河岸土地利用类型等环境因子在第2组与第3组之间差异显著,第2组明显高于第3组.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栖境复杂性、河水水量状况和河岸土地利用类型是影响滦河大型底栖动物空间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研究显示,降低河岸带干扰强度、恢复河道生境多样性是未来滦河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保护恢复的重要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42.
基于高分1号影像的森林植被信息提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时最新森林植被信息的提取是林业航空植保作业的必要前提。论文以安徽省蚌埠市为研究区域,探讨了基于高分1号卫星遥感数据在亚热带农林植被混合地区的森林植被信息提取。根据植被物候信息差异选择了提取森林植被信息的5个关键时期高分影像,采用分区决策树方法监测森林植被的空间分布和面积信息,并与未分区决策树法的提取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采用分区决策树法和未分区决策树法对于大中尺度森林植被信息提取的总体精度均优于85%。但分区决策树森林植被提取总体精度达到90.72%,较未分区决策树法提高3.80%、4.65%,Kappa系数达到0.81,较未分区决策树法提高约0.07~0.10,结合植被物候信息的分区决策树森林植被提取法好于未分区决策树法,能够满足林业航空植保作业的精度需求。具有较高空间分辨率、宽覆盖、短重访周期的高分1号影像,对于大区域的林业航空植保当年最新森林植被信息的提取表现出较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43.
宋伦  吴景  李楠  杜静  杨爽  王鹏 《中国环境科学》2018,38(8):3060-3071
以18S rDNA V4区作为目标基因,利用自行设计的真核浮游植物鉴定引物V4(F/R),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辽东湾2014年四季海水中真核浮游植物多样性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了8种潜在褐潮生物:抑食金球藻、金牛微球藻、微拟球藻、颗粒微拟球藻、细小微胞藻、密球藻、普通小球藻、钙质角毛藻,其中前2种生态风险较高,主要分布在辽东湾西南、东南两侧.除抑食金球藻和细小微胞藻为混合营养型外,其他6种均为自养型.细小微胞藻丰度最高(平均161445个/L),主要分布在秋季;其次是抑食金球藻、金牛微球藻(平均13912,13717个/L),主要分布在春季;之后为钙质角毛藻、普通小球藻(平均5498,5234个/L),主要分布在秋季;密球藻(平均1345个/L),主要分布在夏季;微拟球藻、颗粒微拟球藻最少(平均56,44个/L),冬季无分布.辽东湾潜在褐潮生物丰度与水温、水深、无机氮、N/P显著相关,其群落结构演替与环境因子关联性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4.
针对海洋平台全浸区的腐蚀情况,着重介绍了阴极保护及其原理、种类及特点,监测系统的组成及设计,探讨阴极保护及监测系统对海洋平台水下防腐的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45.
目的研究g-C_3N_4/C-Dots-M复合材料的光电化学阴极保护性能。方法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技术对样品的晶体结构、微观形貌和光吸收性能进行表征。通过电化学测试可见光照射下g-C_3N_4/C-Dots-M复合材料光电极偶联316L不锈钢后的光电化学阴极保护电流密度和电位变化曲线,研究材料的光电化学阴极保护性能。结果可见光照射下,该偶联体系的光致混合电位下降至-0.43 V(vs. Ag/AgCl),光电化学阴极保护电流密度达到4.3μA/cm。结论得益于碳量子点优异的电子传导特性,g-C_3N_4/C-Dots-550复合材料的光电化学阴极保护性能比纯g-C_3N_4的明显增强。该复合材料在光电化学阴极保护方面展现了较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46.
以海洋环境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局部腐蚀形式——低水位加速腐蚀(ALWC)为对象,自其检测、发生原因、防护三个方面就国内外的文献报告进行综述分析。在检测方面,首先介绍了常用的宏观观察这一被动形式,并突出其特征,然后介绍了利用海水中可溶性无机氮含量作为ALWC发生概率预测这一主动形式,分析其优势与不足。在发生原因方面,在对将ALWC认定为一种典型的微生物腐蚀(MIC)形式的认知过程进行介绍之后,重点分析了微生物对ALWC作用机制不清晰的原因,并建议在后续研究中突出动态演变过程,结合高通量测序等分子生物学技术,确定在不同的阶段影响ALWC的关键微生物,且进一步在大气-海水体系下研究典型菌株及其协同作用的影响,提出微生物对ALWC的作用机制。在防护方面,根据新建和已建钢结构设施分别对传统和针对ALWC所具有的MIC与局部腐蚀特性的新型高效防护方法进行了介绍,并分析了防护方法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47.
本文从发展我国环境监测技术产业的角度论述了环境监测技术产业的主要内容,分析了我国环境监测技术产业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对发展我国环境监测技术产业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8.
从济南市环境保护现状调查入手,对照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考核指标,分析济南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存在的问题,借鉴其他城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成功经验,结合济南市实际,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49.
锅炉环境影响评价系统软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C语言作为开发语言,研制开发了锅炉环境影响评价系统软件,软件充分利用C语言模块化,过程化的优点,源程序由12个模块组成。经编译连接生成一个可执行程序,用户只需输入15个必需的原始参数,软件即可自动查询,计算大量的中间参数,并立即给出污染源强及污染物在周围环境中分布的预测和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50.
Outstanding historical trees embedded in cities constitute pertinent environmental assets, yet they are widely threatened in third-world cities. Inadequate understanding of this valuable natural-cum-cultural heritage hinders proper conservation. A case study of Guangzhou in south China evaluated floristic composition, age profile and biomass structure of historical trees, assessed their performance in major habitats (institutional, park and roadside), and established a prognosis for future growth and management. The 348 historical trees examined belonged to only 25 species, vis-à -vis 254 trees in the entire urban forest, dominated by five species and native members. Roadside had more trees, followed by institutional and park, with merely the most common four species shared by all habitats. The limited commonality reflected tree-performance differentiation by habitats exerting selection pressure on species. The institutional growth-regime was more conducive to nurturing high-caliber specimens, whereas park is less capable. Individual species achievement by habitats, derived from tree-count ranking and relative-abundance indices, could inform species choice and tree conservation. Few trees exceeded 300 years of age in the millennium-old city, echoing a history of intense tree—city conflicts. Potential life-span, trunk and crown diameters indicated ample opportunities for further expansion of biomass and landscape impacts, which would be straitjacketed by the tightening urban fabri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