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8篇
  免费   134篇
  国内免费   17篇
安全科学   66篇
废物处理   16篇
环保管理   126篇
综合类   499篇
基础理论   68篇
污染及防治   46篇
评价与监测   75篇
社会与环境   72篇
灾害及防治   51篇
  2025年   5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74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61.
贺振  贺俊平 《生态环境》2012,(10):1655-1659
植被是土地覆盖中的最主要部分,是连接土壤、大气和生物等要素的自然“纽带”。植被覆盖动态变化对全球能量循环和物质循环具有重要影响,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黄河流域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其环境变化直接影响到流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快速准确地提取地表植被状况,了解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利用1998—2011年的SPOT-VGT遥感数据,结合地理信息技术,采用均值法和趋势分析法对黄河流域植被NDVI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进行了动态监测。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14年NDVI均值的空间分布整体特征是东南部平原、盆地和西部山地植被状况要好于北部地区。其次,黄河流域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发育主要依赖于水文条件,所以沿黄河干流和支流区域也具有较高的植被NDVI值。(2)黄河流域植被NDVl年均值近14年间整体呈缓慢增长趋势,1998--2000年呈现急剧减少态势,2001--2003年出现了较为快速的增长,2004--2011年又出现了较长时间的连续增长过程。(3)黄河流域植被NDVI基本不变的区域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71.13%;植被NDVI轻微改善的区域约占流域总面积的27.30%,且主要分布于流域东南部的盆地、平原和西部的山地、丘陵地区,植被NDVI退化的区域面积约占流域总面积的0.98%。黄河流域自1998年以来,植被NDVI整体在不断提高,生态环境在不断改善。  相似文献   
762.
松桃河流域是我国锰产业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资源开发和利用形成的污染严重。通过对松桃河电解锰产业集聚区流域2015—2019年的8个典型断面的总锰监测数据的分析,用秩相关系数法探究了河流锰污染总体变化趋势,并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分析了河流锰的时空分布特征,结合聚类结果对污染趋势做进一步分析。秩相关系数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松桃河锰产业集聚区流域的上游水质较好且稳定,而中游污染严重,干流均值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值(0.1 mg·L−1)3—7倍,下游水质有所恢复,流域主要断面锰浓度总体呈下降趋势;时间聚类分析表明,流域内河流锰污染的年内分布主要特征为丰水期(雨季)和枯水期(旱季)浓度较高而平水期相对较低;空间聚类结果显示,流域内河流锰污染呈现出中游支流>中游干流>下游和上游的特征,两条支流道水河和老卜茨小溪对中游相应区段的贡献率较大,分别为41.2%和23.5%;聚类结果分析显示,降雨、渣库分布和渗漏、水文地质条件和支流汇入是影响流域内河流锰浓度的重要因素;结合聚类结果的污染趋势分析得出,中游和下游的水质在枯水期和丰水期的年度变幅较大,但在2017年以后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结果反映了期间政府进行综合整治的效果和流域污染源排放的随机性。  相似文献   
763.
利用长江上、下游代表水文站宜昌、大通站1951~2008年逐月月均流量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非参数Mann Kendall检验、滑动t 检验等方法,对两站9月至翌年4月(三峡蓄水期及枯季)各月多年来的流量变化趋势进行探讨,分析了流量发生突变的时间,并对各月两站流量间关系进行初步的研究。研究表明:宜昌、大通各月流量多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多年来,两站9~10月流量减少,1~3月流量显著增加,流量突变大多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流量的变化主要与水利工程的建设及流域降雨量的变化有关;宜昌、大通站两站流量存在一定的内在关系,9~10月份两站流量间关系较好,其余月份宜昌、大通两站流量的比值与大通流量间关系较好,所得关系式可初步用于流量预测  相似文献   
764.
1950年以来鄱阳湖流域水沙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对鄱阳湖流域赣江外洲站、抚河李家渡站、信江梅港站、饶河虎山站和修水万家埠站1950~2012年径流量和1956~2012年输沙量的变化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探讨了水沙变化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1)鄱阳湖流域五大河流水沙的趋势变化特征相异,除李家渡站径流无明显趋势变化外,其余各站均呈不显著的增加趋势(未超过α=0.05显著性检验临界值);外洲站、梅港站和李家渡站输沙量呈减少的趋势变化,且1985年以后呈显著的减少趋势,而虎山站和万家埠站输沙量在1965~1999年呈不显著的增加趋势,1999年以后才开始减少;(2)入湖总水量呈不显著的增加趋势,发生突变的年份为1992年;入湖总沙量呈显著的减少趋势,发生突变的年份为1996年,入湖总沙量突变滞后于入湖总水量;(3)流域径流量变化主要受降雨量的影响,而输沙量变化主要受水土保持和水库建设等人类活动的影响,且水库拦沙是鄱阳湖流域输沙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65.
NEWS     
Abstract

In the light of the historical substantial data (covering a 70-year period) collected in the Lower Jingjiang segment and aided by topological grey method, here we attempt to characterize the occurrence and future trend of flood calamities in the study area. Our findings indicate that overall the high-frequent flood disasters with middle to lower damage prevail at present. A series of dramatic flood waves will appear in the years of 2016, 2022, 2030 and 2042, particularly a destructive flood will occur between 2041 and 2045 in the Lower Jingjiang reaches. Typical of sensitive response to flood hazards in close association with its special geographical location, the lower Jingjiang segment hereby can reflect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floods in the middle Yangtze reache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a good fitness was revealed between the prediction and practical values. This actually hints that the topological grey method is an effective mathematical means of resolving problems containing uncertainty and indetermination, thus providing valuable information for the flood prediction in the middle Yangtze catchment.  相似文献   
766.
能源系统是从能源开采、能源生产到能源运输,再到终端消费或储备全过程的系统工程.能源在区域之间的运输促进了世界能源网络的形成,随着时间推移和各种外部因素的变化,能源空间格局也随着发生剧烈的变化.基于1990-2015年195个国家能源生产消费数据和贸易矩阵,采用双因子趋势图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世界能源生产、消费与运输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①世界能源的生产主要分布在中东、亚太、前苏联、北美、中南美和西北非,原油、天然气和煤炭的空间格局也存在差异.②世界能源消费增长存在波动,高消费量高增长率的区域分布在亚太和新兴经济体,欧洲能源消费放缓,北美、日本、俄罗斯消费出现负增长趋势.③从世界能源运输来看,能源出口集中在前苏联、中东、西北非和中南美地区,能源进口集中在亚太及欧美地区;世界能源运输整体流动性增强,中东和北非局部时期存在波动;能源生产国外向中心性不断攀升,亚太和新兴经济体内向中心性增长最快;形成“核心-次核心-节点”的层级结构,欧洲地位下降,亚太作用增强,多元化趋势显现;能源运输存在8条主要路径.④经济增长、政治局势、国家关系以及能源开发技术都对世界能源时空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各国也纷纷通过能源来源多样化、双多边合作、能源战略储备、新能源开发保证自身能源安全.随着页岩油气开发技术、新能源技术的发展普及,尤其是煤炭消费在世界范围的放缓锐减,未来世界能源空间格局也即将发生重大调整.  相似文献   
767.
基于湖北省恩施州的4个气象站点(巴东、绿葱坡、恩施、来凤)以及周边的3个站点(万州、奉节、五峰)近54 a逐年的降水量数据,利用气候倾向率法、ARCGIS空间分析法、小波周期分析法(Wavelet Analysis)和Mann Kendall突变分析法分别对研究区的降水量的时空变化、周期变化、突变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湖北恩施地区近54 a降水量呈现出波动式的下降趋势,20世纪90年代后尤为明显。从时间变化来看,70年代和90年代的降水量的下降量要比其它年代降水增加量要大;四季变化中除了冬季降水量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外,其它3个季节降水量呈现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从空间变化来看,降水量最多的区域主要集中在绿葱坡地区,最少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东北部的巴东和西北部利川的部分区域,形成了“一高两低”且有东北部向西部逐渐减少的分布态势  相似文献   
768.
金沙江流域(云南部分)生态潜力及其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植被景观要素的生态潜力能够反映某区域内生态功能的综合潜力,研究植被景观要素的生态潜力可望为该区域的生态保护工作提供参考。金沙江流域是我国西部的生态脆弱区,因此选择本流域的云南省部分地区进行植被景观要素的生态潜力与变化研究。首先,对流域内各植被类型进行生态潜力的分级与打分;然后,采用1996与2006年的TM遥感数据,制作了流域内的两期植被分类图,并在此基础上,借助ArcGIS软件绘制了生态潜力图;最后,根据流域内10年期间的植被类型变化面积,计算出流域内生态潜力的变化量。分析得出,流域内生态潜力变化最大的为中、东部地区,而该地区正是人口分布比较集中的地区。研究成果一方面可望加强人们认识流域内植被的生态功能和保护价值,以及植被的发展和破坏趋势;另一方面为流域内植被的恢复方向和重点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769.
通过实地调查研究,江南古镇不仅在传统景观、人工环境、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古镇的功能上持续发生演变,而且体现出水体景观艺术化和水网功能的时尚化、开放空间利用方〖JP2〗式的城市广场化和公园化、古镇居民行为方式的现代化和多样化、现代城市商业街模式和行为商业化,以及现代生活与传统物质空间之间的冲突等严重的城市化倾向和特点。立足于古镇的原真性保护,在城市化过程中古镇应保护和延续农业社会聚落特征,强化古镇时空异化过程;规划景观遗产隔离廊道,保护江南水乡区域景观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保护古镇水乡文化的原真性,营造和谐的整体人文生态系统体验;合理调控容量,降低聚集密度和强度,控制服务设施和规模,再现诗意生活场景,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70.
根据对旱涝自身变化及其与太阳黑子活动,厄尔尼诺事件关系的分析,,得出了金华旱涝趋势的几点认识:(1)在未来的十几年之内,金华站将从涝年占优势的阶段转入旱年占优势的阶段;(2)在太阳黑子活动22年的磁周期转变年前后,金华站3年平均年降水量明显偏多;(3)在春季型厄尔尼诺事件的当年和夏季型厄尔尼诺事件的次年,金华站年降水量偏多;(4)厄尔尼诺事件的结束时间若超过5月1日,那么次年金华站年降水量偏多;(5)厄尔尼诺事件的强度越大,对金华站年降水量的影响也越大;(6)在太阳黑子活动22年磁周期转变年前后的厄尔尼诺事件的次年,金华站年降水量明显偏多。这些认识对长期及超长期的旱涝趋势预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