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0篇
  免费   90篇
  国内免费   334篇
安全科学   68篇
废物处理   13篇
环保管理   170篇
综合类   719篇
基础理论   455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111篇
评价与监测   25篇
社会与环境   222篇
灾害及防治   2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61篇
  2016年   73篇
  2015年   71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138篇
  2012年   96篇
  2011年   165篇
  2010年   122篇
  2009年   79篇
  2008年   93篇
  2007年   113篇
  2006年   94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2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781.
为了研究采空区导致上覆复杂岩层运移致使公路路基沉降问题,以颗粒流理论为基础,通过下落法构建模型。根据煤层位置,假设了7种采空区长度进行模拟。模拟的结果为岩层应力、应变在不同情况下的最终状态,同时提出了影响区和松散堆积区的概念。结果表明,由于岩层构造复杂,在不同情况下主要影响区和松散堆积区的发展变化是不同的,特别是岩层4的作用较为特殊。根据公路路基设计规范,采空区只限于假设1和假设2的采空区范围内,路基沉降才能满足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782.
以冲击启动理论为基础,结合覆岩空间结构思想,采用相似模拟试验方法,研究了孤岛工作面上覆岩层空间结构特点及采动围岩应力场的分布、变化规律,进一步探讨了孤岛工作面区段煤柱冲击地压发生机理。结果表明,两侧充分开采的孤岛工作面上覆岩层呈"C"型覆岩空间结构,工作面承受上部岩层及两侧采空区上覆岩层转移过来的部分岩层重量,在工作面两侧形成应力集中区域,导致采动围岩应力场达到极限平衡状态,该集中应力可视为采动围岩近场极限平衡系统的静载荷。孤岛工作面开采过程中"C"型覆岩空间结构逐渐演化形成"W"型空间结构,极限平衡系统静载荷发生转移和改变,最终由上下区段煤柱全部承担上覆岩层重量,系统载荷增至最大,处于临界失稳状态。"W"型覆岩空间结构大面积失稳,为系统提供了外动载荷,系统在动载荷的扰动下突破平衡极限,从而发生区段煤柱冲击。最后,基于孤岛工作面应力分布规律确定了区段煤柱的合理尺寸。  相似文献   
783.
对菌株YB3进行了16S rRNA基因序列进化分析,并分别以NH_4Cl、NaNO_2、NaNO_3、尿素和蛋白胨为单一氮源,配制了5种低氮源浓度培养基,研究YB3在与养殖水体相近营养水平条件下的生长与氨氮去除特性.结果显示,菌株YB3属于蜡样芽孢杆菌(Bacullis cereus),在5种培养基中均能够生长,菌悬液(吸光度OD600为1.0)接种量为1.0%(v/v)时,OD600由0.010增长到0.100~0.117.在NH_4Cl培养基中,YB3的氨氮去除速率为1.23 mg·L~(-1)·d~(-1),去除率为93.5%.在尿素、蛋白胨等有机氮源培养基中,YB3将首先导致氨氮的积累,累积倍数分别为51.69和3.38,之后开始去除,去除速率为1.56和0.29 mg·L~(-1)·d~(-1),去除率为93.7%和26.8%.结果也表明,提高YB3接种量至8.0%(v/v),可以使蛋白胨培养基氨氮累积倍数下降至2.02,去除速率提高至1.07 mg·L~(-1)·d~(-1),去除率最终达到98.4%.NaNO_2和NaNO_3培养基中均未检测到氨氮,而NH_4Cl、尿素和蛋白胨培养基中也未检测到NO_2~--N和NO_3~--N,表明YB3的硝化、亚硝化和反硝化作用均不强烈,去除氨氮的同时将不会造成NO_2~--N和NO_3~--N等的大量积累.本文为菌株YB3在养殖水体调控与净化中的应用研究提供了实验基础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784.
森林抚育是实现人工林科学、高效、可持续经营的基本要求。以甘肃省沙滩国家森林公园云杉(Picea asperat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置幼龄林和中龄林两个试验区,对5种抚育方式后的林分生长情况和空间结构特征进行6 a连续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封禁(FJ)、卫生伐(WF)、机械疏伐 [隔一伐一(JF1)、隔二伐一(JF2)]、生态疏伐(SF)后,幼龄林林分的平均胸径、单株材积和蓄积6 a生长量均较对照显著增加,平均胸径分别比对照高-0.3、0.2、2.1、4.5、2.3 cm,单株材积6 a生长量分别是对照的1.2、1.1、4.0、7.8、10.2倍,蓄积6 a生长量分别是对照的1.5、1.4、1.8、8.1、10.4倍。中龄林阶段,FJ、WF、JF1、JF2、SF实施6 a后平均胸径分别比对照高0.2、0.3、2.8、2.6、1.6 cm;抚育明显地增加了林分的蓄积量生长量,除JF1为负增长-16.8 m3/hm2外,FJ、WF、JF2、SF分别是对照的2.1、2.6、11.7、18.2倍,且SF最有利于增加林分蓄积。抚育对林木隔离程度作用效果不显著,对林木大小分化程度影响较小,林分平均角尺度值显著减小,左侧频率之和大于右侧接近正态分布,林分空间格局调整为随机分布或均匀分布;抚育对中龄林林分大小比和角尺度的调节作用优于幼龄林。综合分析得出,云杉人工林高效抚育方式为:密度为4 500~4 800株/hm2幼龄林采用SF、JF2均可,经营密度宜为3 200~3 500 株/hm2;密度为1 630~ 2 151株/hm2的中龄林只能采用SF以加快胸径、蓄积生长,留存密度以1 500株/hm2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785.
武汉市“三废”排放的库兹涅茨特征及原因探析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通过分析武汉市1985-2001年近16年的“三废”排放量变化情况,发现武汉市“三废”的排放总量在波动中呈现上升趋势,但各类排放的时间规律相差明显。建立模型,将其人均GDP与“三废”排放的标准化值进行拟合,其计算结果显示:武汉市“三废”排放与人均GDP之间存在比较明显的三次曲线特征,在1985-1994年曲线呈持续下降趋势,而1995-2001年曲线初步显现出标准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计算表明:武汉市“三废”排放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转折点为人均GDP为12338.46元左右。通过环境经济学分析发现武汉市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变动、能源结构变动和环境政策等4项因素是武汉市出现非标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86.
通过水旱作物轮换种植,探索与利用作物—昆虫(害虫和益虫)—杂草三大群落的消长与变迁规律,去发展生产,保持农田生态平衡,优化农业生态环境,最大限度地提高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787.
通过室内模拟试验探讨了酸雨、降尖及其复合污染对菜青虫生长发育和取食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直接处理对菜青虫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间接处理则有促进作用。试验发现,在受污染的植物体内有糖分与蛋白质积累现象,这是造成虫害加重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88.
铜尾矿对5种豆科植物根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针对铜陵市铜尾矿废弃地的复垦,选用了5种乡土豆科植物在5种不同的尾矿改良方式上进行盆栽试验。5种供试物种为:大豆(Glycine max)、赤豆(Phaseolus angularis)、赤小豆(P.calcaratus)、绿豆(P.radiatus)、山绿豆(P.mininus)。盆栽基质是以尾矿与正常土壤按体积100:0、75:25、50:50、25:75、0:100比例混合而成,分别标记为:TAl00、TA75、TA50、TA25、TA0005种豆科植物生长时间为70d。结果发现:随铜尾矿在混合基质中比例的增加,5种豆科植物根系的主根长逐渐变短、根系一级侧根的数目逐渐减少;铜尾矿对5种豆科植物根瘤的形成产生抑制作用,特别是山绿豆和绿豆在全尾矿的基质上,无根瘤生成;地下根部的生物量表现为随着尾矿含量比例的增加。地下部分的生物量逐渐下降,但根冠比表现为随尾矿含量比例的增加而增加;植物对铜尾矿中铜的积累,主要含集中根部,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789.
奥陶纪以来生物贝壳生长纹层与地月轨道参数的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显微镜、扫描电镜以及微量化学成分分析,对现代瓣鳃类粗饰蚶、花蛤和腹足类纺锤螺,第三纪美壳螺,三叠纪克氏蛤,石炭一二叠纪燕海扇,泥盆纪云南贝、颠石燕,奥陶纪震旦角石、赫南特贝等贝壳生长纹层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奥陶纪以来贝壳生长纹层具有年、半年、双周、日、半日生长周期的变化,年中所含双周生长纹层数、双周所含日生长纹数均呈递减的趋势。通过观测计算得出:奥陶纪每年的日数为415.69d,泥盆纪为407.1d,石炭一二叠纪为400.51d,三叠纪为393.98d,第三纪为374.13d,第四纪为367.4d,表明白奥陶纪以来有地球自转速度变慢、地月距离增大、月球后退速率减小等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7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