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4篇
  免费   95篇
  国内免费   183篇
安全科学   131篇
废物处理   29篇
环保管理   105篇
综合类   522篇
基础理论   86篇
污染及防治   59篇
评价与监测   51篇
社会与环境   104篇
灾害及防治   6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63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76篇
  2011年   80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65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851.
The concept of the renewal property is extended to processes indexed by a multidimensional time parameter. The definition given includes not only partial sum processes, but also Poisson processes and many other point processes whose jump points are not totally ordered. Various properties of renewal processes are discussed. Renewal processes are proposed as a basis for modelling the spread of a forest fire under a prevailing wind.
B. Gail IvanoffEmail:
  相似文献   
852.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气候变暖,尤其是90年代中期以来的气候显著变暖带给社会经济发展的利与弊,一直以来受到广泛关注。气候变暖对于建筑耗能,尤其是对采暖和降温总耗能的影响很值得研究。论文以主要使用电能进行空间调节的中国夏热冬冷地区为对象,以《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CJ134-2001》中所规定的采暖、降温耗电量限值为依据,研究了气候变暖对该区居住建筑单位面积采暖年耗电量、降温年耗电量及采暖降温年耗电总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986年以来的气候变暖,尤其是1996年以来的气候显著变暖,理论上使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单位面积采暖年耗电量降低;同时增加了相当一部分地区居住建筑单位面积降温年耗电量;除个别地区外,气候变暖理论上使中国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单位面积采暖降温耗电总量普遍下降。  相似文献   
853.
红沿河核电厂区位于我国北方海域的辽东湾东海岸,经常受到北上热带气旋的侵袭和影响。观测和统计表明,在辽宁登陆的热带气旋,强度能够达到台风,不容忽略。影响红沿河的热带气旋基本出现在7、8月份,以进入渤海后向西北移动和穿越山东半岛向北在辽东半岛登陆的两类热带气旋对红沿河区域影响最大,建国56年来最强的热带气旋在红沿河附近区域造成的最大风速达到25~33m/s,极大风速达40m/s以上。使用概率论方法和梯度风公式估算红沿河核电厂区可能最大热带气旋的强度参数,得到:百年一遇的可能最低气压估值为961 hPa,最大风速为35.4m/s,极大风速为46.0m/s;千年一遇的可能最低气压估值为939 hPa,最大风速为42.2m/s,极大风速为54.9m/s。  相似文献   
854.
在利用沉水植被对湖泊进行生态修复过程中,当营养盐有所降低,水体透明度增加有利于沉水植物生长时,丝状绿藻——刚毛藻会大量生长,从而影响生态修复效果.为了研究光照强度和磷浓度对寡枝刚毛藻(Cladophora oligoclona)生长的影响,本实验用含有不同磷浓度(0.005,0.02,0.1,0.6mg/L)的BBM培养基,在不同光照强度[10,30,50μmol/(m2·s)]下培养寡枝刚毛藻16d.结果发现,在光照强度为10μmol/(m2·s),初始P浓度0.1mg/L以上时,刚毛藻鲜重增加(约0.05g),其余处理条件下,刚毛藻鲜重均减少,其中光强为50μmol/(m2·s),初始磷浓度为0.005mg/L时,刚毛藻鲜重减少量最大(约0.49g).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值的变化表现为光强越大,Fv/Fm的值越低.在光强为10μmol/(m2·s)时,Fv/Fm值在0.75左右.光强为50μmol/(m2·s)时,Fv/Fm值仅为0.3.在相同光强下,不同磷浓度对Fv/Fm值变化无显著影响.相对于磷浓度对刚毛藻生长的影响,光强对刚毛藻的生长影响更大,且高光强不利于刚毛藻的生长.  相似文献   
855.
大连市区大气氮湿沉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雨水的主要成分是水并含有低浓度的含氮化合物,降落在春夏秋3季的雨水对植物生长有一定的影响.雨水除满足植物生理生态需水外,也为植物提供了一定的氮营养.确定雨水中的含氮量多少时空分布状况对植物生长状况的影响不论从环境科学还是植物生长科学都有一定的意义.通过2009—2010年对位于我国辽东半岛最南端的大连市区的雨水连续收集,利用流动分析仪测定雨水中的活性氮化合物含量及变化趋势,可能对生态环境有一定的影响.结果表明:两年的降雨次数分别为34和51次,降雨量分别为687.55和630.22 mm,介于常年年平均降雨量(550~950 mm)的范围内.雨水的总含氮量分别为22.94和41.65 kg·hm-2,总无机含氮量分别为17.67和18.67 kg·hm-2,其中,前1年铵态氮和硝态氮的通量分别为7.99和9.68 kg·hm-2;后1年铵态氮和硝态氮的通量分别为7.72和10.95 kg·hm-2,降雨量大的7和8月份氮沉降通量大,氮沉降通量的变化趋势与降雨量一致.降氮强度各月分布不均,2年的月平均值分别为0.42和0.55 mg·L-1·h-1,总氮的沉降强度按季节排序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随降雨沉降的活性氮化合物可以作为植物生长的氮源,每年平均沉降的总氮相当于使用69.15 kg·hm-2的尿素.一般来说雨水中的无机氮化合物能被植物直接利用,含量多少对不同生态系统产生不同的影响;在农田生态系统有利于作物和杂草的生长,在江河湖海边缘有利于植被的生长,产生富营养化.大连市区2年的月平均降氮质量浓度为4.90 mg·L-1,已远远超出富营养水体中氮质量浓度的阈值,周边水体存在富营养化的隐患.  相似文献   
856.
基于ESDA的中国省际水足迹强度的空间关联格局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水足迹强度是一个反映水的利用效率的指标,论文在对1995-2009年中国31个省(市、区)水足迹计算的基础上(因资料所限,未考虑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对15 a来各地区水足迹强度空间分布格局以及演变态势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①中国水足迹强度整体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说明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明显提高,但是区域发展并不平衡;②从全局空间分异来看,中国各地区水足迹强度呈现出正的空间相关性特征,存在着空间集聚特征,即水足迹强度高的地区相互邻接,强度低的地区相互邻接;③从局部空间分异来看,空间正相关模式(LL集聚和HH集聚)所占比例很大,且在研究年份内逐渐增加,反映出水足迹强度的LL集聚和HH集聚变得越来越显著。LL集聚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一带,在空间上有明显的向周边扩散的趋势;HH集聚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在空间分布上较稳定。  相似文献   
857.
水环境承载力约束下的城市经济规模量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文提出了以地区生产总值(GDP) 表征的水环境承载力定量计算模型,以扬州市为例,选取COD作为污染控制因子,进行实例计算。通过对模型参数的灵敏度分析,确定不同参数影响程度,找出影响水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制约因子;采用区间估计理论,评估模型计算结果的可靠性;提出对于确定的经济发展目标,排放强度控制线模型。结果表明,考虑污染减排政策干预的因素,扬州市目标年水环境承载力(以GDP 表征) 可达8 372×108元,在90%的置信度水平上,其置信区间为7 881×108~9 030×108元;在总量控制目标确定的条件下,水环境承载力主要制约因子为污染物排放强度和第三产业比例;如果该区域经济目标定为5 070×108元,则单位工业增加值COD排放强度不得大于0.69 kg/104元。  相似文献   
858.
经济与环境综合约束下的青岛市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青岛市海洋环境污染控制急需转变产业结构的重大需求,从海洋环境容量优化配置的角度出发,通过建立多目标非线性规划模型,估算2015年青岛市居民生活、农业、工业、服务业四大污染源的化学需氧量(COD)的最大允许排放量,进而得到优化的产业结构.结果表明,相比2007年,2015年青岛全市及胶州湾、莱州湾和黄海3个污染源区的COD最大允许排放量和增加值分别增大1.4~2.3倍和2.3~16.2倍.2015年,青岛全市居民生活、农业、工业、服务业的COD最大允许排放量分别为11.6×104,20.4×104,18.4×104,17.1×104t,而且四大污染源COD最大允许排放量所占比例呈现居民生活源和农业源下降,工业源和服务业源上升的变化趋势.在优化的最大允许排放量比例下,第一、二、三产业的增加值比例由“二三一”型转变为“三二一”型;同时,重污染的居民生活源和农业源的COD排放强度减小,全市及三个污染源区的环境基尼系数都降至“0.4”警戒线以下.说明经过模型优化,可在满足环境约束的同时,获得经济的增长,并且产业结构和排污结构均趋于合理化,结果可为青岛市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59.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根据集输管道在线腐蚀监测数据,采用剪切应力表征湍流两相流动对管道内壁的冲刷作用,以湍流强度表征湍流传质强化对腐蚀的影响程度,同时集成普光气田集输管道室内静态腐蚀实验数据,建立了普光气田集输管道动态腐蚀预测模型,为普光气田集输系统腐蚀监测及安全管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60.
北京城市热岛的定量监测及规划模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定量地评估北京城市热岛现状并预测未来北京城市热岛发展趋势,分别采用气温资料、遥感资料和城市规划资料进行了研究分析。对北京20个气象台站按照台站距离城市中心的距离划分为远郊、近郊和城市三类,分别计算三种类型站点经过海拔订正后的年平均气温,利用1971-2012年城市站和远郊站的年平均气温差值估算北京气温热岛的时间变化;利用1987-2012年的NOAA/AVHRR和Landsat-TM两种不同分辨率的卫星资料,采用定量化的指标--地表热岛强度和热岛比例指数分别估算了不同时期北京地区和城六区热岛强度和范围,并对北京平原地区的城市热岛状况进行了评估;利用2020年的北京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资料,结合2008年的城市热岛现状监测结果对2020年的北京热岛状况进行了模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城市的气温热岛与遥感监测地表热岛在时间变化趋势上具有一致性,不同分辨率卫星资料监测地表热岛在时空分布上也具有一致性。其中1971-2012年,以年平均气温计算的北京城市热岛强度增温率为0.33℃·(10 a)-1,近5年(2008-2012)平均热岛为1.12℃。遥感监测结果显示1987-2001年北京地区的热岛持续增强,2001年之后由于北京申奥的成功进行了大面积的旧城改造和绿化,使得城市热岛强度和范围在2004年和2008年有所降低,2008年之后城市热岛继续向东、南和北方向扩展,并出现了中心城区热岛与通州、顺义、大兴、昌平热岛连成片的趋势,到2012年城六区热岛面积百分比已从1990年的31%增加到77%。由热岛比例指数确定的北京各区县热岛强度排名前三分别是城区、海淀和丰台,延庆县最低。对2020年城市规划图热岛模拟结果显示北京热岛已由“摊大饼”演变为“中心+周边分散”模式,中心城区热岛强度和范围明显减弱,周边广大远郊区将出现分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