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4篇
  免费   95篇
  国内免费   183篇
安全科学   131篇
废物处理   29篇
环保管理   105篇
综合类   522篇
基础理论   86篇
污染及防治   59篇
评价与监测   51篇
社会与环境   104篇
灾害及防治   6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63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76篇
  2011年   80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65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81.
针对当前城市群发展中所映射出的高碳排放现状,选取京津冀城市群作为研究对象,构建区域及产业部门两个层面的网络模型.结果发现,在区域层面,北京、天津、河北隐含碳排放量均呈稳步增加趋势,其中,北京受减排政策影响隐含碳排放量增长幅度较小且排放强度最小,而河北作为城市群主要工业生产区,排放量及排放强度依然居高不下.在产业部门层面...  相似文献   
882.
炼油污水处理装置恶臭气体源强估算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安伟铭  杨宏  潘峰  仝纪龙  马岩 《化工环保》2014,34(6):566-570
以某炼油污水处理装置为例,根据其运行现状及恶臭气体的监测结果,使用卫生防护距离反推法、源强经验估算法以及地面浓度反推法3种方法对恶臭气体源强进行估算,并利用AERMOD模式进行预测,对预测值与监测值进行方差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在监测得到的NH3和H2S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0.113,0.006 mg/m3的条件下,卫生防护距离反推法得到的NH3和H2S的无组织排放源强分别为2.395,0.127 kg/h。源强经验估算法得到的NH3和H2S的源强分别为0.255,0.080 kg/h,地面浓度反推法得到的NH3和H2S的源强分别为3.120,0.250 kg/h;源强经验估算法为炼油污水处理装置气体源强估算的最优方法。  相似文献   
883.
长江中下游冬小麦春季湿渍害灾损风险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春季湿渍害对南方冬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影响很大。选取能较好反映冬小麦湿渍害特征的降雨量、日照和作物需水量构建湿渍害气象判别指数,从春季湿渍害产量实际损失的角度,对受灾频率、因灾减产频率、产量损失风险强度进行分析,基于减产频率和产量灾损风险强度建立风险评估模型,并依据风险值大小进行分区。结果表明:沿江江南地区冬小麦春季湿渍害受灾频率最高,为风险高值区,约占全区台站27%;风险中值区范围较大,约占47%,分布在江淮东部、淮北大部、江汉平原以及鄂东南地区;低风险区约占全区16%,主要分布在湖北北部和淮北局部地区。  相似文献   
884.
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已在我国实行30余年,其能否实现森林资源的永续增长是一个悬而未决且具有重要意义的理论命题。为此,本文在对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进行制度变迁分析的基础上,以其在1991年和2001年的制度改革为自然实验依据,通过精确断点回归模型估计出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变迁各阶段对森林资源的保护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森林采伐管制经历了"无管制"、"全面管制"、"分类管制"等三个阶段,政府管制强度总体呈现递增趋势。断点回归结果显示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的全面实施以及2001年的分类管制改革对有林地面积和森林蓄积量的影响均不显著,可见,1991年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在全国层面实施并没能起到保护森林资源的作用,2001年后国家加大采伐管制力度,即在加强公益林采伐管制的前提下,不断增加公益林区划面积的做法可能会造成森林资源遭受更严重的破坏。究其原因,主要是森林经营者在生存压力或经济激励下可采取"滥砍滥伐"或"俘获"政府等方式突破现有管制,政府一味的加大管制力度反而会进一步刺激森林经营者"超额"采伐行为。本文同时发现,自1991年以来我国有林地面积、活立木蓄积量大幅度的增加主要归功于重点工程造林项目在全国层面的实施。基于此,认为国家应在限额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弱化政府对采伐许可等管理制度的管制力度,并大力发展林区替代产业,降低森林经营者的山林依赖度,以期从本源上解决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失灵问题。  相似文献   
885.
制造业的能源消耗和产业结构优化关系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焦点之一。该文利用Geweke因果检验方法,并采用1993—2013年20年间的数据,对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与制造业能源利用效率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和分析。首先,对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的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将产业结构优化划分成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两个方面,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中高级化都呈现良好的趋势,但制造业产业结构合理化却呈现出"倒U"变化趋势,这与国家的宏观政策具有一定相关性。其次,计算制造业的能源强度,并利用LMD方法对能源强度进行分解,分解为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两个方面,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能源强度变化受到技术效应影响波及时间较长,结构效应变化造成短期影响较大。最后,利用Gewke因果检验的方法对能源强度和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之间的长期因果关系、即时因果关系及整体因果关系进行统计检验,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与能源消耗之间形成两条不同反馈循环,一条为制造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结构效应及技术效应之间的短期反馈循环,另一条为产业结构优化内部和技术效应之间的长期反馈循环,这两条循环相互促进和影响,最终形成闭合横"8"字均衡循环。据此,研究给出相应的政策和建议:一是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是实现能源的"开源节流"的有效手段;二是制定差异化的能源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是实现"减少能源压力、保证经济发展"双赢局面的重要保障和前提。  相似文献   
886.
基于南汇和奉贤两个海上测风塔观测资料,采用数值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上海近海海域低层风特征,包括风切变指数特征、风的阵性特征和湍流强度特征。结果表明,上海近海10~70 m高度风切变指数在0.09左右,阵风系数在1.20左右,均小于《建筑结构荷载规范》的推荐值。随着风速的增大,风切变指数和阵风系数均呈减小的变化。当风力等级在4级及以上时,切变指数可靠性较好,阵风系数变化较小,湍流强度基本相等。上海近海阵风系数和湍流强度均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在40 m以上时都趋于稳定。研究结果可为上海近海风资源评价、重大工程规划设计和施工建设以及区域防灾减灾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887.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 as well as provide effective ideas on carbon emissions and regulatory policy in Yantai, this article analyzed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 of carbon emissions in Yantai based on energy consumption statistics for a variety of energy sorts together with industrial sectors from 2001 to 2011.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ing: First of all, Yantai’s carbon emissions grew by an average of 5.5% per year during the last 10 years, and there was a peak of 10.48 million carbon in the year of 2011. Second, compared with the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growth rate, the figures for energy carbon emissions growth rate were smaller; however the problem of carbon emissions were still more obvious. Furthermore, carbon emissions in Yantai increased rapidly before 2008; while after 2008, it increased more slowly and gradually become stable. Third, the energy consumption was different among regions in Yantai. For instance, the energy consumption in Longkou city was the largest, which occupied 50% of the total carbon emissions in Yantai; and the energy consumption in Chang Island was generally less than 1% of the Longkou consumption. Finally, there were relative clos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spatial difference of carbon emissions, regional resources endowm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nergy efficiency.  相似文献   
888.
分析了2005—2012年纺织行业单位产品的用水量、主要水污染物排放强度和排放浓度的变化趋势,并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各要素与行业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量进行了关联分析。结果显示,2005—2012年中国纺织行业主要水污染物的排放强度显著下降,2012年COD和氨氮的排放强度分别为5.93、0.41kg/t,相比2005年分别下降了51.9%和39.7%。与纺织行业COD排放量变化最为密切的指标是单位产品的废水排放量、单位产品取水量与单位产品COD排放量,说明纺织行业生产工艺的提升对行业COD排放量的降低有较为密切的关系。与氨氮排放量变化最为密切的指标是单位企业产品产量、氨氮平均排放浓度与总量类指标,说明企业规模、末端治理工艺与氨氮排放量有较为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889.
This paper analyses whether China's export VAT rebates and export taxes are driven by environmental concerns. Since China struggles to enforce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trade policy can be used as a second-best environmental policy. In a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 it is possible to show that the second-best export tax increases in a product's pollution intensity. The empirical analysis investigates whether the export tax equivalent of partial VAT rebates and export taxes are higher for products which are more pollution intensive along several dimension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VAT rebate rates are set in a way that discourages exports of water pollution intensive, SO2 intensive and energy intensive products from 2007 on. Moreover, the conserv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such as minerals, metals, wood products and precious stones seems to be a key determinant of China's export VAT rebate rates. There is little evidence that export taxes are motivated by environmental concerns.  相似文献   
890.
城市化是深刻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社会工程,也是在世界范围内具有一定普遍规律的发展现象,我国多年来快速的城市化取得了积极成效,也积累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本研究从经济发展与环境压力的国内外研究出发,以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利用调整过的STIRPAT模型,分析这些城市2004—2013年工业SO_2排放强度、工业废水排放强度和工业烟(粉)尘排放强度的驱动因素,结果显示:(1)产业结构调整会产生显著的环境效应,第二产业产值占比对工业污染物排放强度有显著的拉动作用,虽然现阶段我国大多数城市的产业结构向合理化趋势发展,但部分城市仍过分倚重第二产业对经济的拉动,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2)城市人口密度与空间规模扩张,使不同规模、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间出现了"污染转移"现象;(3)我国城市成为外资企业"污染避难所"的问题并不突出,外资企业对工业烟(粉)尘排放相关产业部门降低排放强度有显著的正环境效应;(4)在一定的城市规模区间内,城市规模对工业污染物排放强度有显著影响;(5)285个城市中,大多数城市的工业污染物排放强度的EKC曲线拐点可能已经到来且处于曲线下降阶段,污染反弹的可能性不大,但污染物排放强度拐点的到来并不意味着环境质量改善的拐点也到来。因此,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为城市化发展滞后地区留足发展的生态资本,通过强化环保总体规划、明确生态红线和城市增长边界,合理布局城市产业结构、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化程度引进绿色资本、实施差异化评估考核等方式推动城市绿色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