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1篇
  免费   64篇
  国内免费   107篇
安全科学   90篇
废物处理   16篇
环保管理   88篇
综合类   335篇
基础理论   38篇
污染及防治   46篇
评价与监测   46篇
社会与环境   36篇
灾害及防治   3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1.
在环境管理制度中,对应项目建设前期及竣工环境保护验收两个阶段的环保审批和竣工验收制度已基本成熟,但是施工阶段的环境管理尚处于探索期。从环境监理概念出发,总结了环境监理的发展过程以及其法律法规体系,认为当前是我国环境监理的第二发展阶段。同时,以江苏淮阴发电有限公司300MW机组的环境监理工作为案例,从设计阶段、施工阶段、试生产阶段等方面,全面分析了燃煤电厂环境监理的具体实践工作,突出了燃煤电厂环境监理容易忽视的六个问题。最后对于当前环境监理存在的五个重要方面进行了思考与建议,包括环境监理的法律法规体系、环境监理的运作模式、工程监理和环境监理的责权利划分、环境监理资质申请等。  相似文献   
712.
对电导率法测定平流沉淀池的停留时间进行研究并进行了实际应用,与传统的Cl-浓度测定法相比,电导率法简便易行,准确度也较高。  相似文献   
713.
密闭空间增加了气溶胶传染的几率,开窗通风对于降低感染风险、维持人体健康需求的新风量具有重要作用.为了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不同地区人群开窗通风行为模式特征,通过电子调查问卷获取了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7 784名居民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开窗通风频率和通风时间及人口学信息,分析了不同人群的通风行为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调查中99.7%的居民会开窗通风,其中有69.2%的居民通风频率大于2次/d,38.2%的居民通风频率大于3次/d,不同人群间通风频率差异显著.②各地区居民的每日通风时间在93~126 min之间,受疫情影响程度高的地区居民开窗通风时间更长;与非疫情期间相比,各地区居民的通风时间在疫情期间均大幅下降.③疫情期间我国人群开窗通风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疫情相关因素和非疫情相关因素.其中,疫情相关因素主要是小区管控措施和小区周边医院分布情况,小区实施疫情管控措施及小区周边有定点医院的人群通风频率较高;非疫情相关因素主要是居民住宅类型、楼层及环境温度,相比于单元楼或公寓,居住在平房的人群通风频率较高,居住在单元楼或公寓的人群通风频率较低.④居住在单元楼或公寓中层的居民通风时间最长,居住在低层的居民通风时间则最短.调查人群的开窗通风频率和通风时间均与环境温度呈显著正相关.研究显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99.7%受试者具有开窗通风行为,各地区居民的每日通风时间在93~126 min之间,少于非疫情期间.   相似文献   
714.
三峡库区垃圾堆放场稳定化周期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分析了垃圾堆放场稳定化过程的影响因素.确定有机质、浸出液COD、垃圾组分和垃圾产气量为三峡库区垃圾场稳定化程度的判别指标,并且建立了稳定化评价标准.通过垃圾采样和实验研究,并进行归类统计分析,得出三峡库区垃圾堆放场的稳定化周期。  相似文献   
715.
本文利用黄土高原208个气象台(站)的历年旬降水量与计算的旬潜在蒸发量之比(R/PE),经过10旬滑动平均计算,确定了湿润期(G)及变差系数(C)、播种雨开始期(S)及其标准差(δ)和干旱指数(A),同时还计算了湿润期内出现的干旬(D)、湿旬(W)及其标准差(β、α)。湿润期及其变量的研究,对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16.
针对现有的污泥热值分析方法所需仪器复杂、检测步骤繁琐、耗时长等问题,开发了一种基于微生物燃料电池(MFC)的污泥热值检测系统,考察了该系统用于污泥热值检测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以污泥为底物的MFC运行良好,在最佳外阻(300Ω)下可以得到较高的输出功率.MFC可在较短的时间内(2~14h)完成启动,并在最大电流下持续稳定运行56h以上.污泥热值与MFC的产电电流呈现良好的线性相关性,由此确定出估算污泥热值的计算公式,可以准确估算污泥热值.  相似文献   
717.
从乌鲁木齐工业区、交通区、生活区、风景对照区4个典型区域入手,利用崂应2050型大气自动采样器及TSP/PM10/PM5/PM2.5/切割头对大气中TSP、PM10、PM5、PM2.5进行同步采集,并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及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对TSP、PM10、PM5、PM2.5中的6种重金属Cd、Pb、Cu、Ni、Zn、Mn的含量进行了测定。测定结果为:Cd的浓度为0.52~10.72 ng/m3;Pb的浓度为25.66~356.87 ng/m3;Cu的浓度为12.57~173.93 ng/m3;Ni的浓度为1.85~78.22 ng/m3;Zn的浓度为67.58~431.49 ng/m3;Mn的浓度为18.87~310.20 ng/m3。大气颗粒物中各重金属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重金属的分布与风力也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718.
针对目前环境影响评价中重视工程项目运行期对环境的影响分析,预测,评价,而忽视建设基础上施工期环境影响评价的情况,本文介绍了建设项目施工期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并着重对施工期的水,气,噪声,固体废物,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环境影响评价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719.
为揭示水华高风险期水体氮磷变化对洱海的指示意义,结合洱海2009年、2013年和2018年采样检测数据及三维荧光、紫外光谱技术,研究了洱海上覆水氮磷组成和结构变化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ρ(TN)和ρ(TP)均先降后升,由2009年氮磷以DON(0.231 mg/L,占36.90%)和DOP(0.016 mg/L,占42.05%)为主,转变为2018年以NH4+-N(0.197 mg/L,占32.89%)和PP(0.033 mg/L,占70.00%)为主,NH4+-N和溶解性有机氮磷质量浓度变化是引起氮磷变化的主要因子.各形态氮磷质量浓度空间变化差异较大,北部和中部湖区ρ(TN)、ρ(TP)及其增幅均大于南部湖区;ρ(DON)在北部和南部湖区总体呈下降的趋势,中部湖区ρ(DON)先降后升,增幅为3.32%;ρ(DOP)在北部和中部呈递减,南部湖区则先升后降,总体增加了70.21%;ρ(NH4+-N)在中部和南部湖区显著增加,北部湖区先降后升.②上覆水氮磷质量浓度及形态时空变化受外源负荷、内源释放和藻类生长共同影响,其中入湖河流是影响氮磷质量浓度变化的主因,且农村生活污染和农田面源污染影响也较大;有机氮磷变化主要受外源输入和湖泊微生物代谢影响,而ρ(NH4+-N)变化则主要受沉积物释放和藻类生长影响.③洱海水华高风险期上覆水腐殖化程度明显降低,有机氮磷分子量减小,而活性增加,一定程度上可促进藻类生长.研究显示,近10年洱海氮磷质量浓度有增加趋势,有机氮磷质量浓度虽有所下降,但其活性较高,藻类水华风险并未降低,除进一步加强外源负荷控制,关注TN和TP的同时,洱海保护治理还应关注有机氮磷输入以及中部和南部湖区沉积物氮磷释放的水质影响.   相似文献   
720.
2015年11月中上旬,我国东北地区经历了一系列连续重污染过程,其污染程度之高、影响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历史罕见.本文综合利用空气质量监测资料、遥感卫星资料、数值模式等方法手段探究了此次连续重污染事件的成因,并运用敏感性分析方法首次定量评估了各污染原因对PM2.5浓度的贡献比重.结果表明,受阻塞高压控制、中低层强逆温、地面高湿度低风速等不利扩散条件可使PM2.5浓度在污染过程中升高30%~50%;采暖季污染排放显著增强可使PM2.5浓度整体升高100~200 μg·m-3,重污染过程中对局部地区贡献达50%~70%;污染传输通道上游捕捉到的秸秆焚烧也可使局部地区PM2.5浓度增加75~100 μg·m-3,对PM2.5浓度的平均贡献率为10%~20%.研究表明,不利扩散条件、采暖季污染源的加强排放及冬季的秸秆焚烧是引发此次高浓度PM2.5的三大原因.本研究可为我国东北地区大气污染问题治理提供有益参考,也可帮助民众认知污染成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