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3篇
  免费   109篇
  国内免费   220篇
安全科学   104篇
废物处理   9篇
环保管理   171篇
综合类   787篇
基础理论   173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28篇
评价与监测   81篇
社会与环境   189篇
灾害及防治   89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50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63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71篇
  2012年   85篇
  2011年   90篇
  2010年   85篇
  2009年   73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71篇
  2006年   80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64篇
  2003年   71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461.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雨水利用与可持续农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是一个特定的生态类型和重要的农业区域 ,严重的水土流失和频繁的干旱是该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本文在分析雨水利用可行性的基础上 ,提出了农业发展的有效模式———集水型生态农业 ,它不仅适应于当地的雨水等自然资源条件 ,更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易于在农户水平上推广 ,并且具有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是实现该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举措 ,同时也为“退耕还林 (草 )”开发战略的实施提供了一个思路  相似文献   
462.
构建区域性安全科技支撑体系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7,他引:1  
笔者针对特定区域安全生产的特点,提出了构建区域性安全科技支撑体系的宏观构架。其主要思路为根据地域、产业、经济、环境等条件的不同和各地安全生产形势、重大事故类型的特点,针对一个特定区域,尤以江苏省区域为背景,也可扩展至整个华东地区,在国家法律法规的框架内,探讨其区域性安全生产科技支撑体系,研究高危行业特别是危险化学品安全监测预警技术平台、安全生产监管的科技服务平台、重大危险源监控技术平台、应急救援技术支撑平台等四大平台的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463.
为了探讨高原地区尘肺患者死因特点及其规律,对青海省1955—2005年间诊断的2 942例尘肺患者有关资料进行了回顾性收集,并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青海省共有7种尘肺,其中矽肺和煤工尘肺占尘肺总数的93.88%。至2005年底,共有672例已死亡,尘肺病死率为22.84%。尘肺患者死亡年龄集中在40~49岁、50~59岁、60~岁组,占整个死亡总数的92.26%。平均死亡年龄为60.24岁,并且随着年代的推移而延长。尘肺患者平均寿命损失为15年。对死因分析后发现,前3位死因依次为:肺心病、尘肺和肺结核。探讨、分析及研究的结果表明,高原地区尘肺患者的首位死因为肺心病,提示在今后高原地区尘肺病防治工作中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464.
465.
在西部大开发中 ,能源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西部的塔里木、准噶尔、吐 -哈、柴达木、鄂尔多斯、四川等六大含油气盆地含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 ,储量大于 5 0 0× 10 8m3的 9个大气田中 ,西部就占 7个。中国天然气预测资源总量为 38× 10 12 m3,其中西部天然气预测资源量为 2 2 .4× 10 12 m3,占天然气预测资源总量的 5 8.9%。仅就西部的塔里木盆地而言 ,剩余可采储量为 3397× 10 8m3,按年产 12 0× 10 8m3计算 ,储采比为 2 8,塔里木盆地天然气有动态稳产 30年的储量保证 ,这对于“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西部经济的腾飞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66.
试论长江文化生态的主要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自然孕育了万物,人类又在自然的基础上创造了文化。久远深厚、异彩纷呈的长江文化,正是得益于广阔的发展舞台、优越的生态环境条件。因此探讨长江文化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的耦合关系-文化生态,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着重论述了长江文化生态的主要特征:(1)整体性--长江文化生态系统的各组成部分是彼此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它能反映整体的特征和活动方式,它孕育了长江多元文化。(2)开放性--长江流域是一个庞大的、开放的外流水网系统,该系统不从外部输入物质、能量和信息,吸收并累积负熵流,维持其有序性。长江文化具有悠久的开放传统和宽广的心态。(3)动态性-长江文化生态系统的动态特征,既有周期性变化也有非周期性变化。(4)人地相关性-长江文化生态民是人地关系相互作用的统一体,回顾长江文化的发展史,人与自然关系经历了“强烈依赖--被动顺序--主动征服--相互和谐”几个阶段。  相似文献   
467.
西藏地处我国西部 ,西藏开发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长江经济带和西藏开发的关系及西藏发展的历史、现状和问题的分析 ,认为长江经济带有能力 ,也有必要支持西藏自治区的发展。根据西藏目前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来看 ,长江经济带有必要在新的背景条件下 ,寻求更好的战略模式促进西藏开发。也即同西藏两地通过文化交流促进经济融合 ,以改变观念为出发点 ,拓展潜在市场为目标 ,达到促进西藏开发和长江经济带进一步发展的双重目的。长江战略的实施要点包括 :(1)推广双语学习 ,以文化交流促进经济融合 ;(2 )提高藏语教学的师资质量 ,改善劳动力整体素质 ;(3)让一部分藏民先富起来 ,成为西藏开发的中坚力量 ;(4)合作协助发展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 ,完善交流手段 ;(5 )帮助扶植西藏地区的起步产业 ,逐步培养自立发展经济的能力  相似文献   
468.
In the most recent four decades the eco-environment in the source regions of the Yangtze and Yellow Rivers has been continuously getting worse, this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serious vegetation degradation, rapidly developing desertification, lake shrinkage and salinization, wetland degradation and biodiversity reduction. This paper attempts to give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to such eco-environmental changes and explore their causes. The main factors responsible for such changes are climate change and the alterations of glacial snow accumulation and the freeze-thaw processes of the frozen soil, as well as overgrazing and rodent damage. The eco-environmental changes in the source regions not only influence the social-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se regions but also have affected, or are affecting, the whole river basins' social-economic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469.
北太平洋地区沙尘沉降与海洋生物兴衰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对2001年4月中亚强沙尘暴过程在中国、韩国、日本和北美大陆地面PM10观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推算出了北太平洋PAPA地区的沙尘沉降通量,结合同期PAPA地区的海洋表层有机碳和叶绿素观测结果,探讨了北太平洋沙尘与海洋生物兴衰的关系.结果表明,本次强沙尘暴过程可以给PAPA地区带去大约3.1~5.8μg/m3的风成Fe元素,它激发了海洋生物泵,引起海洋浮游植物的快速繁盛.  相似文献   
470.
21世纪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七大挑战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可持续发展的过程是不断迎接挑战的过程,21世纪人类将面临人地矛盾的挑战、利用冲突对人类共同目标的挑战、竞争对公平的挑战、发展不平衡对区域均衡目标的挑战、多样性两重性矛盾和突变与灾变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