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43篇
  免费   214篇
  国内免费   332篇
安全科学   335篇
废物处理   110篇
环保管理   780篇
综合类   1306篇
基础理论   315篇
环境理论   24篇
污染及防治   153篇
评价与监测   42篇
社会与环境   466篇
灾害及防治   5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68篇
  2021年   80篇
  2020年   132篇
  2019年   112篇
  2018年   116篇
  2017年   191篇
  2016年   210篇
  2015年   162篇
  2014年   138篇
  2013年   316篇
  2012年   258篇
  2011年   313篇
  2010年   205篇
  2009年   163篇
  2008年   128篇
  2007年   157篇
  2006年   127篇
  2005年   90篇
  2004年   91篇
  2003年   78篇
  2002年   60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8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2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2篇
  196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能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随着能源消耗量剧增,能源供需矛盾、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研究区域能源强度变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采用Laspeyres因素分解法,定量分析江苏省和安徽省的产业结构和产业效率对能源强度的影响。研究发现:(1)安徽省的能源强度高于江苏省的能源强度,不过差距在逐渐变小,利用重标极差法预测未来两省的能源强度会逐渐趋同;(2)江苏省的产业结构发展有减小能源强度的趋势,不过作用过程有波动;产业效率有利于降低能源强度;(3)安徽省的产业结构有助于增加能源强度,作用趋势还在增大,产业效率有利于降低能源强度,降低作用大于江苏省。因此本文提出目前同样的投入应该偏向欠发达地区或能源强度较高地区,这有利于快速取得降低能源强度的成效.  相似文献   
182.
江苏省能源可持续发展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江苏省能源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以保障江苏能源综合供需平衡和实现能源 经济 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以调整能源结构、优化能源供给体系、提高能源转化效率和清洁性为立足点,以充分利用省内不同区位的能源发展优势为主线,因地制宜地提炼出江苏省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模式,包括自有资源优化开发模式和外部资源导入开发模式两大类型。其中,自有资源优化开发模式又可分为徐州煤炭工业综合体、苏北石油工业基地和沿海滩涂型可再生能源基地3种子模式;外部资源导入开发模式可分为沿江电力生产基地、苏南电力负荷中心和沿海临港型能源基地3种子模式。各种模式协同发展,有利于增强江苏省的能源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83.
乡村人居环境:人居环境科学研究的新领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乡村人居环境是人居环境科学的重要构成部分,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乡村人居环境日益恶化.人居环境科学研究存在明显缺陷,即人居环境研究的"城市主义"倾向明显,忽视了乡村人居环境研究.分析了开展乡村人居环境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评述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提出了乡村人居环境研究的多维视角,即基于农户空间行为的乡村人居环境研究、乡村人居环境的地域文化与发展模式研究、乡村人居环境与空间规划研究、基于"3S"技术的乡村人居环境研究、乡村人居环境的系统理论与发展战略研究.  相似文献   
184.
中国能源生态足迹的时空动态特征及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生态足迹方法计算出1990—2007年中国能源消费的生态足迹。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能源足迹强度(EFI)、能源足迹生态压力(EPIEF)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20年来我国能源足迹波动上升,能源消费结构有所改善,但煤炭足迹仍占主导,近几年又有回升趋势;能源足迹强度呈幂指数衰减,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EPIEF呈上升趋势,说明能源利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压力逐渐增大。在空间分布上,各省区能源足迹差异显著,能源足迹强度由西向东逐渐降低,而EPIEF则由西向东呈增大趋势。依据EPIEF指数将中国30个省区划分为能源足迹生态盈余区(EPIEF1)、生态轻度亏损区(1EPIEF5)和生态严重亏损区(EPIEF5)3种类型。  相似文献   
185.
我国开发太阳能的紧迫性与可行性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莲香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26(6):556-559,555
太阳能是一种具有无限性、无偿性、清洁性特征的自然能源,开发太阳能对缓解我国资源短缺、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分析了我国开发太阳能的紧迫性和可行性,探讨了我国太阳能开发的制约因素,提出了建设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6.
阐述了火电机组状态及性能全息诊断系统的技术原理、系统结构及应用情况。该系统以解决机组应用性能问题为目标,采用状态空间分析模型,具备多层次分析的运行操作指导,基于性能渐变特性的设备状态检修,包括分散度在内的运行指标考核以及定期的节能潜力诊断等功能,在10余家电厂44台近1500万kW机组上取得了供电煤耗平均降低1.5~3.5g(标煤)/kW.h的节能效果。  相似文献   
187.
文章针对煤矿矿井水因含有油污和大量轻质悬浮物时存在处理能耗高、混凝刑消耗量大,导致处理成本高的情况,以华蓥山煤业股份公司龙滩煤矿水处理系统技改为例,探讨矿井水处理节能降耗的可行性和途径。本文介绍了根据矿井水特性及排放规律,以及混凝沉淀机理,通过优化设计矿井水处理工艺精减耗电设备,合理选择混凝药剂和投药方式等措施,达到提高沉淀效率,节能降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8.
钟钢  曹丽君  贾玮 《四川环境》2010,29(5):82-86
通过对工业园区低碳发展模式的评估,分析其低碳发展的能源特征、经济特征与人力特征,并确定工业园区二氧化碳减排的潜力能源。基于能源-碳减排(EC)、经济-能源-碳减排(EEC)和人力-经济-能源-碳减排(HEEC)三种不同情景,在未来发展的一定规划期内,对工业园区具有二氧化碳减排潜力的能源进行规划分析,确定其年递减率,从而实现工业园区不同情景下的二氧化碳减排。通过实际案例研究,证明了评估与规划分析模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9.
稠油火驱开采技术节能减排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火驱作为稠油热采的有效接替技术,与注蒸汽开采技术相比,具有采收率高,能耗低,CO_2排放少的优势。文章从火驱驱油机理特征阐述了火驱与注蒸汽技术的不同点,从燃料开采能耗、热效率、注入剂资源、数据对比四个方面分析火驱比注蒸汽热效率高,无燃料开采成本,能耗是注蒸汽的50%;从CO_2气体排放方式和排放量对比可知,火驱能够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油田节能减排、环保生产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0.
Research in the area of media coverage on climate change communication represents one of the most prolific areas of inquiry within communication and mass communication studies. This body of literature, which ranges from empirical to critical studies, continues to expand. Much research has focused on representations of climate change causes, effects, and human actions, while some has assessed the impacts of these representations. What is broadly missing from this literature, however, is a discussion of how we might integrate media analysis into transdisciplinary collaborative research aimed at creating solutions to the social,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issues intertwined with climate change. Given the magnitude of problems the society and science are currently grasping with, it behooves us to understand how media studies can contribute most effectively to characterizing and solving problems. We maintain that the move toward integrating media studies into transdisciplinary collaborative research marks an essential transition for environmental communication in general, but climate change communication in particular, given the urgency and magnitude of creating meaningful adaptation and mitigation strategies to address this pressing, complex challenge. Drawing on our work as part of a large transdisciplinary sustainability science team, we provide a case study for understanding what collaborations are key to moving media studies into a transdisciplinary context and the key opportunities and barriers that come along with that move. We argue that media studies must increasingly engage directly in collaboration with other researchers, stakeholders, and communities to serve on-the-ground decision-making and enhance society's ability to take a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