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62篇 |
免费 | 321篇 |
国内免费 | 33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319篇 |
废物处理 | 10篇 |
环保管理 | 201篇 |
综合类 | 584篇 |
基础理论 | 437篇 |
环境理论 | 4篇 |
污染及防治 | 62篇 |
评价与监测 | 46篇 |
社会与环境 | 193篇 |
灾害及防治 | 60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7篇 |
2024年 | 61篇 |
2023年 | 61篇 |
2022年 | 84篇 |
2021年 | 91篇 |
2020年 | 69篇 |
2019年 | 73篇 |
2018年 | 66篇 |
2017年 | 72篇 |
2016年 | 70篇 |
2015年 | 74篇 |
2014年 | 68篇 |
2013年 | 132篇 |
2012年 | 82篇 |
2011年 | 90篇 |
2010年 | 81篇 |
2009年 | 72篇 |
2008年 | 72篇 |
2007年 | 92篇 |
2006年 | 91篇 |
2005年 | 65篇 |
2004年 | 50篇 |
2003年 | 49篇 |
2002年 | 41篇 |
2001年 | 36篇 |
2000年 | 26篇 |
1999年 | 31篇 |
1998年 | 19篇 |
1997年 | 14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16篇 |
1994年 | 16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2篇 |
1990年 | 8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2年 | 4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7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9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2012,55(12):2133-2150
It is important for landscape planners and managers to understand how urban residents value and interact with green open spaces. However, the effect of spatial scale on values and perceptions of green open spaces has, to date, received little attention. This study explored the influence of spatial scale us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GIS (PPGIS) methods in the Lower Hunter region of Australia. By asking respondents to assign markers denoting various values and preferences to green spaces displayed on maps of their suburb and municipality, the influence of scale was assessed experimentally. A greater abundance and diversity of value markers were consistently assigned at the suburb scale, yet this pattern was more pronounced for some values (e.g. physical activity) than others (e.g. nature, cultural significance). The strength of this relationship was related to socio-demographic variables such as education and income. These results have implications for understanding human–environment relationships and the use of PPGIS techniques to inform environmental planning. 相似文献
982.
为提高雾天行车安全性,以智慧高速主线为研究对象,分析混行下能见度降低造成安全速度下降、智能网联车(CAVs)驾驶模式降级和换道动机趋于保守的驾驶行为变化情况,建立含纵向跟驰和横向换道规则雾天单向高速公路元胞自动机模型(CAM),通过仿真对模型予以校验,并分析交通流特性和事故概率。结果表明:轻雾、中雾、重雾和浓雾时,车辆降级占比为52.3%、60%、63%和67.3%,2 h换道次数为161、131、104.3和69(×102 veh),自由流最大速度为90、76.8、62.6、46.8 km/h,临界密度为42、40、38、36 veh/km,且随渗透率变小愈加明显;事故概率随渗透率变大而大幅减少,渗透率达到50%以上时,事故概率较人工车辆(HVs)下降不低于52.9%。 相似文献
983.
多环芳香类污染物(PACs)多具有较高的毒性,广泛存在于大气环境中,可通过呼吸、皮肤接触及口腔摄入进入人体. 因此,准确评估其人体健康风险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总结了国内外常用的大气及灰尘中PACs人体健康风险评价方法,分析了国内人体健康风险现状,重点对评价方法的优缺点及不确定性进行了探讨,并对风险评价方法的选择及改进提出了建议. 终身致癌风险增量模型能较好地评价大气及灰尘中PACs各种暴露途径的健康风险,是目前运用最为普遍且认可度较高的方法. 但该方法中人体生理学参数在选择上应尽量采用本地调研结果,其中一些毒理学参数还需要更多的研究降低其不确定性. 概率风险评估可以反应更真实的健康风险分布,为环境管理提供更多依据. 此外,在前期研究中被忽略的方面,如大气气相PACs以及皮肤暴露途径,对人体健康也同样重要. 本文可为准确评估PACs的健康风险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支撑. 相似文献
984.
针对焦化污染物的毒性影响,以山西省清徐市某焦化厂为研究对象,通过采样分析、文献调研,构建了焦化厂污染物排放清单,采用生命周期影响评价(LCIA)模型USEtox计算焦化污染物排放的人体及生态毒性影响,对结果进行排序筛选,分析并识别了焦化行业优先污染物、污染优先控制工段以及焦化厂选址对毒性排放的影响,为区域人体健康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焦化行业排放的人体毒性优先污染物为苯并[a]芘、锌等,生态毒性优先污染物为芘、蒽等;在装煤、焦炉烟囱、推焦和熄焦这4个工段的排放中,有机毒性排放集中于装煤工段,优先污染物为苯并[a]芘、苯、萘、二苯[a,h]蒽等,金属毒性排放集中于熄焦工段,优先污染物为锌、砷、锑、汞等;焦化污染物毒性受排放地区的影响,厂区从城市迁至农村的过程可以大幅降低有机物的毒性影响,但是对于金属毒性的降低并无积极作用,并且会增加农村土壤和水体受重金属污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985.
通用桥式起重机驾驶员操作可靠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有效改善桥式起重机驾驶员的操作水平,通过分析和确定这种起重机的工作流程,建立驾驶员基本动作序列.采用第二代人因可靠性分析(HRA)模型,按正常工作状态与紧急工作状态2种情况,对驾驶员操作可靠度进行全面、定量的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驾驶员操作可靠度定量研究中,重要的是要考虑起重机机型和基本操作动作序列、工作状态、动作时间、人机工效、作业环境等复杂因素.建立驾驶室人机工效定量分析与评价机制,加强驾驶员专业教育培训及考核制度、改善工作环境等技术措施,从根本上提高驾驶员操作可靠度等级,才能符合起重机械安全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86.
人因失误与人不安全行为相关原理的分析与探讨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从人因失误的机理、分类和特点等方面,对人因失误与人不安全行为间的相关原理进行系统的对比分析与探讨,笔者认为,应从安全教育、技术培训、人机系统设计等方面预防人因失误,从建立和维持操作者对安全工作的兴趣、作业标准化、安全管理等方面来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以煤矿斜井提升事故为例,说明人因失误与人不安全行为的判定原则和方法,从而为预防、控制人因事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87.
人为差错成因分析方法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控制甚至消除人为差错成因能从本质上降低人为差错的发生概率,从而提高系统安全性.因此,辨识和分析人为差错成因是一件非常必要而又十分重要的工作.针对该问题,在总结和分析现有的人为差错成因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人为差错成因分析框架.在该框架中,将差错成因分为\"操作者-系统-任务-环境-组织因素\"5个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从大类到小类\"的层次化分析原则.为了尽量降低不同差错成因之间的关联,提出了以任务为中心,将差错成因分为任务相关和任务无关两大类因子的分类方式.最终共分析得出了34种不同的差错成因.该差错成因分类框架的提出,为人为差错概率量化以及差错规避措施的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88.
989.
盐沼植物群落研究进展:分布、演替及影响因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盐沼是全球温带及亚热带地区的主要滨海湿地类型之一,在我国分布广泛。盐沼湿地生态系统敏感、脆弱且具有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理解盐沼植物群落时空分布动态的一般规律与生态学机制,是开展盐沼生态系统研究的基础与关键。海陆交界的特殊环境特征是影响盐沼湿地植物群落的空间分布及演替过程的主要因素。在海洋潮汐作用下,盐沼湿地中的盐度、水淹强度、氧化还原电位等非生物因子往往呈梯度分布,这也导致了生物群落中种内、种间关系的变化。在非生物及生物因子的共同作用下,盐沼植物群落也往往沿高程梯度呈带状分布。环境变化是盐沼植物群落演替的驱动因素,在海岸线相对较为稳定的盐沼,植物群落的演替多属自发演替,而在靠近的大型河口的一些持续淤涨的盐沼,植物群落演替通常属于异发演替。沿海地区的水产业、流域上游及沿海地区的工程、污染及生物入侵等直接或间接的人类活动已对盐沼湿地植物群落的产生了深刻影响。经过数十年发展,国际上盐沼植物群落学研究的热点领域主要包括盐沼植物群落与其他生物群落的相互关系、植物群落在盐沼生态系统过程中的作用等。在全球变化背景下,盐沼植物群落对气候变化与海平面升高也日益成为盐沼植物群落学相关的热点。 相似文献
990.
Vertebrate animals can be injured or threatened with injury through human activities, thus warranting their “rescue.” Details of wildlife rescue, rehabilitation, release, and associated research (our 4 Rs) are often recorded in large databases, resulting in a wealth of available information. This information has huge research potential and can contribute to understanding of animal biology, anthropogenic impacts on wildlife, and species conservation. However, such databases have been little used, few studies have evaluated factors influencing success of rehabilitation and/or release, recommended actions to conserve threatened species have rarely arisen, and direct benefits for species conservation are yet to be demonstrated. We therefore recommend that additional research be based on data from rescue, rehabilitation, and release of animals that is broader in scope than previous research and would have community support.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