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4篇
  免费   223篇
  国内免费   21篇
安全科学   117篇
废物处理   21篇
环保管理   129篇
综合类   345篇
基础理论   55篇
污染及防治   124篇
评价与监测   16篇
社会与环境   14篇
灾害及防治   27篇
  2025年   4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60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88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3篇
  1975年   3篇
  1973年   2篇
  1972年   3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31.
针对电动给水泵液力偶合器滤油系统在实际运行中滤油难的问题,从液力偶合器滤油系统实际管路布置情况入手,分析原因并对原系统进行了改造。结果表明:引起液力偶合器在运行中滤油难的主要原因是系统管路设计、布置不合理;改造方案实施后,大大减轻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增加了油系统滤油能力,节省了人力和滤油时间。  相似文献   
632.
针对内蒙古京海煤矸石电厂一期工程2号机组3台电动给水泵液力耦合器在分部试运阶段出现回油温度高,导致给水泵停运的问题,进行影响因素分析,找出了故障原因并提出了处理办法。结果表明:油管路直径设计偏小、工作油溢流调节阀泄流量大和节流孔板设计不合理,是造成液力耦合器循环油量少,导致液力耦合器工作油回油温度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633.
岩土体的导热系数是开发和利用地热能的重要参数。通过室内热响应模型试验,采用分布式温度传感技术(Distributed Temperature Sensing,DTS),连续测得多层土模型饱和状态下4种常见土在试验中的有效导热系数分布和大小,分析了渗流对土有效导热系数的影响,并利用GeoStudio有限元软件对不同类型土的有效导热系数进行了模拟计算。试验和数值计算结果均表明:4种饱和土中有渗流的砂土的有效导热系数最大,无渗流砂土次之,粉土小于无渗流砂土,粘土小于粉土,有机质土的最小;渗流对砂土有效导热系数的结果影响显著,使有效导热系数增大了6倍。本试验采用DTS测试土的有效导热系数的方法可用于现场试验,所得结论为地热能开发和地源热泵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34.
前置反硝化生物滤池工艺具有良好的脱氮性能,其中回流比是影响其处理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试验考察了回流比分别为50%、100%、200%、300%的条件下该工艺对COD、NH4+-N、TN的去除效果.研究表明,在回流比从50%提高至300%的过程中,该工艺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以200%为界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但对去除TN的影响较为显著,回流比为200%时,对应COD、NH4+-N和T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2.67%、90.50%和80.50%.在保持回流比100%的条件下,随水力负荷从1.52m·h-1增加到2.82m·h-1的过程中,前置反硝化生物滤池工艺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以2.08m·h-1为界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水力负荷为2.08m·h-1时,对COD、NH4+-N和T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1.72%、90.29%和74.45%.COD、NH4+-N和TN主要在BAF(DN)缺氧环境内得到去除,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8.48%、68.02%和58.21%.  相似文献   
635.
The long-term behavior of 90Sr was investigated from 1987 to 1997 in fifteen lakes in southern and central Finland following the 1986 Chernobyl accident. Both water and fish samples (perch, pike, vendace) were analyzed. 90Sr stays long in the freshwater ecosystem; the observed half-lives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were generally around 10 years in water and even longer in fish. One lake exhibited very different behavior for 90Sr, with elevated levels in fish and water and very short observed half-life in fish, less than 2 years. Concentration factors of 90Sr in fish (Bqkg−1 f.w. in fish/Bqkg−1 in water) among the studied lake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both the Ca concentration and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of the water. More 90Sr was transferred into fish in lakes with a low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and a low Ca concentration. Among other water parameters evaluated were pH, color, total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相似文献   
636.
针对长江口北支近20多年来咸潮超常上溯的状况,通过现场调查监测及与文献资料对比,分析了咸潮上溯对水源地供水水质、河口区河道水质和地下水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江口北支咸潮上溯对北支水环境影响主要在于入侵时水体中电导率和氯化物浓度急剧升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北支沿线水源地的供水功能。咸潮对现有水质评价体系下的水质类别影响尚不明显,但高氯离子对化学需氧量的测定有明显的干扰。由于受堤围和水闸控制,咸潮期间入江闸门普遍关闭,导致间接水环境影响,主要集中在入海主河道。部分区域咸潮上溯严重时氯化物浓度升高,水质已不能满足农田灌溉需求。北支沿线启东市24%的地下水采样点氯化物浓度已属轻度入侵水,采样区域已属于海水轻度入侵范围。  相似文献   
637.
    
ABSTRACT

Drawing from the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and Cultural Sociology of Space frameworks, this empirical analysis explores the discursive struggle between stakeholders of divergent viewpoints as they respond to the newfound spatial proximity of oil and gas extraction to homes and schools in suburban residential areas on Colorado's northern Front Range. Through an analysis of media, policy-making, and neighborhood meeting discourse,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space through policy narratives and regional debates about the American West's relationship to extractive industries.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discursive struggle over suburban drilling hinges upon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industrial activities belong in residential areas and is carried out through competing policy narratives that invoke differing (spatial versus aspatial) policy solutions. The deliberative quality of these policy narratives is constrained by existing spatial policy practices and further constrains democratic engagement.  相似文献   
638.
不同植物人工湿地净化效果及基质微生物状况差异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为研究不同植物对人工湿地污染物净化效果和基质微生物状况的影响,采用序批式运行的沙培模拟人工湿地,探讨了菖蒲、香蒲、千屈菜、芦苇和白鹤芋5种湿地植物在不同HRT(水力停留时间,分别为1,3和5 d)下对模拟废水中TP,NH4+-N和CODCr去除效果的影响,比较了不同植物类型模拟人工湿地中基质微生物的数量差异. 结果表明,不同植物系统对污染物的去除随HRT延长逐渐提高,HRT为5 d时各植物系统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最佳.TP,NH4+-N和CODCr的最高去除率分别达90.4%,61.7%和96.4%.相对于其他试验系统,菖蒲系统对各污染指标均具有最优的去除效果. 植物种类对基质微生物数量的影响无显著差异.研究还发现,各系统中亚硝酸细菌数量与NH4+-N去除率之间呈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639.
齐冉  张灵  杨帆  颜昌宙 《环境科学》2021,42(9):4296-4303
利用连续进水的垂直潜流人工湿地和水平潜流人工湿地,比较分析了4种水力停留时间对常规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在最佳水力停留时间下探究了两种湿地内部各基质层硝化、反硝化和氨氧化功能基因丰度以及硝化与反硝化作用强度;通过对两种湿地脱氮影响因素的冗余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得出影响湿地氮去除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当水力停留时间为24 h时,两种湿地系统对常规污染物(COD、TP、TN和NH4+-N)去除效果最佳,去除率均大于70%,此时湿地内部对NH4+-N和TN的去除率以及硝化和反硝化强度皆表现出沿水流方向逐级递减的趋势;3种功能基因中,反硝化功能基因(nirS)丰度远高于硝化功能基因(nxrA)和氨氧化功能基因(AOB-amoA).在本研究中,两种潜流人工湿地氮去除能力均受环境因素和微生物因素共同影响,其中,微生物因素对脱氮贡献率最高(55%和48%).除此之外,TN和NH4+-N的去除率均与DO、基质比表面积、COD浓度和硝化功能基因及反硝化功能基因丰度呈正比,与pH值成反比.因此,为提高两种系统氮去除效果,均可通过提高基质层溶解氧和碳源含量以及适当地降低pH值来实现,水平潜流人工湿地还可通过更换比表面积较大的基质层来显著提高系统脱氮效果.本研究为人工湿地的设计以及最佳水力停留时间的选择提供了理论基础,脱氮途径的定量化解析对深入理解人工湿地氮去除机制以及提高氮素去除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40.
石油类污染场地地下水抽水过程水质变化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敏  蔡五田  王丹  王凯丽  李楠  李金英 《环境化学》2011,30(9):1627-1635
在某石油类污染场地抽水试验过程中对地下水五项常规水质指标进行了连续监测.通过对指标的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基于抽水、弥散试验,揭示了该场地抽水过程中水质变化的原因,探讨了以水质指标描述石油类污染场地地下水净化的方法.结果显示,水质变化是由昼夜水温变化、抽水和生化耗氧作用三者引起.其中,水温变化是由昼夜变化引起;电导率减小是抽水作用使导电粒子减少的结果;溶解氧(DO)主要受生化耗氧作用和水温引起的氧溶解度变化的影响;pH受水温引起的水的离子积常数变化、抽水作用引起的酸碱性物质减少和生化耗氧作用产生CO2的影响;氧化还原电位(ORP)受抽水作用引起的反应物质浓度减少和水温变化引起的地下水即时溶解氧变化的影响.其中,pH与DO的关系主要是生化耗氧作用的直接结果.温度、电导率、DO、pH和ORP五项指标可提取为地下水自净速率和净化能力两个主成分,描述地下水净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