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9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272篇
安全科学   79篇
废物处理   9篇
环保管理   55篇
综合类   557篇
基础理论   105篇
污染及防治   58篇
评价与监测   53篇
社会与环境   42篇
灾害及防治   16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60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70篇
  2011年   71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71.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产业共生系统生态效率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工业园区是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载体,如何准确评价当前我国生态工业园区的生态效率对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和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以生态效率和产业生态学理论为基础,参照国家环保总局《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试行)》,建立了产业共生系统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并以主成分分析为基础,提出了产业共生系统生态效率评价方法。通过苏州高新区、苏州工业园区生态工业园和无锡新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等3个工业园区的案例研究得出样本指标中对生态效率影响最大的3个主成分和样本主成分的排名,以及生态效率进行比较排序,发现苏州工业园区生态工业园总体生态效率最高,无锡新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其次,苏州高新区则相对较差。根据各园区在各主成分的效率比较,指出各园区有待改进的环节。具体说明主成分分析在生态产业共生系统生态效率中的运用及优点。  相似文献   
972.
扬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机制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基于扬州市1996—2004各年份土地利用数据及相关统计资料。分析了8年中土地变化的特点及主要驱动力因子,结果表明:①8年来全市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表现出耕地、园地的面积大幅下降,建设用地的面积普遍增长;②选择11项指标构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模型,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及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得出:影响该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因子是人口和经济的增长;③运用Eviews 3.1软件对土地利用变化中经济因素的驱动作用做回归分析得出:全市GDP每增长1亿元,需要新增建设用地约15.36hm^2.减少耕地约17.53hm^2;城镇化水平每增加1个百分点.需要减少耕地面积389.3hm^2,同时扩展城镇用地266.17hm^2。  相似文献   
973.
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大连海洋经济和环境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选取具有代表性、数据齐全的10项指标,对近4年来大连海洋经济和环境发展的情况进行定量分析,筛选出具有良好代表性的2个主成分,并以这2个主成分的贡献率进行加权平均,构造出综合评价函数.以此对大连市在这两者关系的协调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海洋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974.
分析和评价典型涉污企业周边土壤环境质量,对于加强企业用地环境风险管控,实施土壤重金属污染精准防控,进一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18类典型涉污企业周边土壤为研究对象,对475家企业周边的2 017个监测样点进行土壤重金属Cd、As、Pb、Hg、Cr、Cu、Zn和Ni元素含量测定,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Hakanson 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进行分析及评价。结果表明:典型涉污企业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以Cd、Pb和As元素为主,各元素含量超过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的样品比例为9.82%~31.0%,超过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值的样品比例为4.46%~13.1%,其次是Zn、Cu、Hg和Ni,Cr无明显污染;主要污染元素Cd、Pb、As、Zn和Cu来自相同污染源且主要分布在有色金属矿采选业(B9)、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C31)、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C32)、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N77)等行业企业周边;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C31)、有色金属矿采选业(B9)、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C32)等行业企业周边土壤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等级较高,中等风险及以上比例分别为76.0%、53.0%和54.1%。可见,典型涉污企业周边土壤重金属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尤其是有色金属矿采选业(B9)等采矿业以及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C31)等制造业等,污染程度高,潜在生态风险大,需要加强监测和管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