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7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257篇
安全科学   31篇
废物处理   31篇
环保管理   26篇
综合类   382篇
基础理论   62篇
污染及防治   100篇
评价与监测   5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考察并对比了聚丙烯腈基炭纤维(PAN-CF)、醛化维纶(PVA)和聚丙烯腈(PAN)纤维载体对硫酸盐还原菌和产甲烷菌的固着化能力,然后考察了它们在两相厌氧生物处理中的应用.结果表明,两种厌氧细菌在PAN-CF载体上的固着速率较快,固着量较大,固着在其表面的产甲烷菌活性更高,对硫酸盐和COD的去除能力更强,这可能与PAN-CF表面较强的疏水性及其优异的生物相容性有关;PAN-CF作为生物膜载体在两相厌氧处理含高浓度硫酸盐废水的应用中具有明显的优势,产酸相出水碳硫比大幅升高;产甲烷相COD去除率PAN-CF远高于PVA和PAN载体,约为它们的1.5~1.8倍;两相厌氧处理过程及效果受硫酸盐浓度变化的影响小,可更好地实现两相分离功能,促进有机物的生物降解.  相似文献   
192.
比较了国内企业地面运输平车的几种供电方式及其优缺点。介绍了地面运输平车安全供电的基本原理及特性。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93.
负载型纳米TiO2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活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悬浮聚合法制备粉煤灰-聚苯乙烯微珠载体,通过矿化接枝技术将水热法制备的纳米TiO2负载在粉煤灰-聚苯乙烯微珠载体上,制成负载型纳米TiO2光催化剂。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负载型纳米TiO2光催化剂进行了表征;通过光催化降解甲醛实验评价了负载型纳米TiO2光催化剂的活性。实验结果表明,纳米TiO2在载体上分散良好,平均粒径为36.4nm;该催化剂活性较高,明显优于粉体纳米TiO2光催化剂,重复使用10次左右,该催化剂的活性无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94.
工业废渣制备生物质裂解用催化剂载体及其性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赤泥和粉煤灰为原料,无水碳酸钠为造孔剂,制备了用于生物质裂解的催化剂载体。探讨了载体的焙烧工艺、最佳配方及其最高焙烧温度,并对按最佳工艺条件所制备的载体进行了性能测试。  相似文献   
195.
解磷微生物能够将土壤中难溶性的磷转化为可供植物吸收的磷,同时可溶性磷酸盐也能与重金属结合生成沉淀,降低土壤中有效态重金属的含量,进而阻控作物对重金属的吸收,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溶液培养试验研究解磷细菌Klebsiella sp. M2固定Cd和Pb以及释放PO43-的规律,并通过盆栽试验探究菌株M2对小麦吸收Cd和Pb的影响及其微生物学机制. 结果显示,菌株M2通过细胞壁吸附和诱导磷酸盐沉淀降低溶液中Cd和Pb的浓度,并增加溶液中PO43-的浓度. 盆栽试验表明,与不接菌和接灭活菌M2对照相比,接种活菌株M2后能够显著提高(123%~293%)土壤Ca2-P和Ca8-P的含量,降低小麦根际土壤中DTPA-Cd(34.48%)和DTPA-Pb(36.72%)的含量,进而阻控小麦籽粒对Cd和Pb的富集. 此外,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菌株M2显著提高了小麦根际细菌群落的多样性,提高了小麦根际土壤中Proteobacteria、Gemmatimonadetes和Bacteroidota的相对丰度,同时增加小麦根际土壤中具有重金属固定和解磷促生特性细菌的相对丰度(主要为SphingomonasNocardioidesBacillusGemmatimonasEnterobacter),而这些菌属在钝化重金属和阻控小麦吸收重金属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研究结果可为重金属污染农田的生物修复提供菌种资源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6.
投加填料强化A/O系统脱氮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投加填料法对A/O(厌氧—好氧)工艺生物脱氮的影响。在填料投加率50%(φ(填料)=50%)、好氧段HRT 4.4 h和缺氧段HRT 2.2 h的情况下,进水CODC r为300~800 mg/L、NH4+-N为30~70 mg/L,TN为30~90 mg/L,出水CODC r小于48 mg/L,NH4+-N小于5 mg/L,TN小于15 mg/L,去除效率可分别达到90%、91%和60%以上,出水水质达到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排放标准,明显优于常规A/O系统。  相似文献   
197.
海泡石及其复配材料钝化修复镉污染土壤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选取湖北大冶Cd污染土壤,采用室外盆栽实验,研究了海泡石、酸改性海泡石以及二者与石灰、磷酸盐配合使用对油菜生物量、体内Cd含量以及土壤pH和有效态Cd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钝化剂处理均能有效提高油菜地上部和根部生物量,最大分别提高1.03和1.43倍,复合处理以及改性海泡石单一处理的增产效果优于海泡石单一处理。不同钝化剂处理均能显著降低油菜地上部和根部Cd含量,最大分别降低66.40%和22.68%。钝化剂复合处理比单一处理对降低油菜Cd吸收的效果显著,6%的钝化剂添加量较为合适。钝化剂复合处理以及海泡石单一处理均能显著提高土壤pH。不同钝化剂处理均能显著降低土壤有效态Cd含量,钝化剂复合处理对土壤Cd有效性的影响要比单一处理显著。综合实验结果,海泡石与磷酸盐复合处理对土壤Cd污染的钝化修复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98.
光合细菌(PSB)处理明胶废水中填料挂膜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以纤维填料和毛刷填料为载体,采用优势菌种挂膜法,利用光合细菌处理明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磷钙废水。两种填料表现出不同的挂膜效果,综合比较二者的挂膜时间、最终COD去除率和TP含量后得出毛刷填料挂膜性能优于纤维填料,其挂膜时间为23 d,最终COD去除率和TP含量分别达到93%,2.8 mg/L,在磷钙水处理中有适应性。通过对2种填料的电镜分析,发现纤维填料表面挂膜前后没有变化且十分光滑,而毛刷填料挂膜前表面粗糙,挂膜后表面有鳞片状突起,粗糙的表面状况有利于光合细菌的附着,最终促进生物膜功效的发挥。废水中Ca2+和pH是影响填料挂膜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9.
以蜂窝陶瓷为载体进行生物挂膜,处理经化学预处理后的某农药厂有机磷和除虫菊酯类混合废水。对处理结果、蜂窝陶瓷载体及其生物挂膜法的特点进行了深入讨论。当废水的COD为1 600~1 700 mg/L,TP(总磷)为70~80mg/L,DMAC(二甲基乙酰胺)为0.8~1.2 mg/L,甲醇为8~12 mg/L,pH为6.8~7.2,水温为27~30℃,流量为0.1 m3/h,水力停留时间为15 h,进水容积负荷约为2.5 kg COD/(m3.d)时,发现15 d就完成生物挂膜,连续运行20 d COD去除率为73%~75%,TP去除率为53%~55%,DMAC去除率为54%~57%,甲醇去除率为91%~93%。与同样条件下的普通活性污泥处理相比,COD去除率提高85%,TP去除率提高83%,DMAC去除率提高119%,甲醇去除率提高27%,排出的剩余活性污泥量减少89%。测得的活性生物膜量为1.8 kg/m2,生物膜的厚度为1.5~2 mm,用偏光显微镜摄取了载体表面生物膜的图像。  相似文献   
200.
采用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BBR)处理配制模拟废水,实验结果表明,水力停留时间为6h、悬浮填料填充率为40%时,在不同C/N/P比率条件下,MBBR对COD、NH4+-N和TN去除性能好且稳定,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90%、94.8%和62.39%以上,而TP的去除率受C/N/P值影响较大,当C/N/P的比值为100/10/1.8时,平均去除率达到58.03%。一定的溶解氧(DO)质量浓度能保证反应器中COD、NH4-N高效稳定的去除,同时是TN和TP同时去除的重要影响因素,在MBBR中最佳DO值约为3mg/L。由于附着在悬浮填料生物膜内部存在厌氧、缺氧微环境条件,在反应器中存在少量的反硝化聚磷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