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07篇
  免费   424篇
  国内免费   950篇
安全科学   565篇
废物处理   89篇
环保管理   664篇
综合类   2916篇
基础理论   522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320篇
评价与监测   319篇
社会与环境   325篇
灾害及防治   160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121篇
  2022年   180篇
  2021年   188篇
  2020年   238篇
  2019年   156篇
  2018年   184篇
  2017年   215篇
  2016年   254篇
  2015年   237篇
  2014年   246篇
  2013年   334篇
  2012年   342篇
  2011年   395篇
  2010年   292篇
  2009年   312篇
  2008年   192篇
  2007年   282篇
  2006年   275篇
  2005年   205篇
  2004年   171篇
  2003年   183篇
  2002年   138篇
  2001年   113篇
  2000年   108篇
  1999年   81篇
  1998年   66篇
  1997年   49篇
  1996年   44篇
  1995年   40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5篇
  1976年   3篇
  197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As the embodiment of human activities, the change of reg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an essential driving factor of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Consequently, the research on the change of reg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associated effects on the environment is one of the key issues of researches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uman–environment relationship, and regional response to global environment change. However, compared to the flourish of researches on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of industrial departments, few studies have been conducted to assess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reg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this study, based on a synthetic analysis of environmental disturbances of different industrial departments,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coefficient of industrial department associated with the index of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was constructed, so as to make a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the change of reg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results of the case study in Lijiang City, a rural region of China, have showed that there are two obvious change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the study area from 1992 to 2003, associated with a continuous decreasing of the index of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which indicated a positive environmental effects of the change of reg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相似文献   
22.
鉴于目前环境影响预测中基准值取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结合目前通用做法与灰色预测的灰靶方案,该方案使得环境影响预测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变化,从而更为切合评价实际。  相似文献   
23.
采用完全好氧式膜生物反应器富集耐低温硝化污泥,通过低温冲击强化试验研究硝化污泥的耐低温特性.结果表明,低温对硝化污泥中微生物的群落多样性影响较大,温度越低,微生物多样性越低.低温强化组投加了耐低温高硝化菌含量硝化污泥,使得硝化菌在反应器内生长趋势良好,对低温冲击的恢复更有效果,且低温硝化污泥比中温硝化污泥具有更好的氨氮...  相似文献   
24.
目的 针对MEMS陀螺仪在步进应力加速试验条件下获取的性能退化数据,提出基于维纳过程的贮存寿命评估方法及其模型准确度检验方法。方法 首先,确定温度为影响MEMS陀螺仪性能退化的主要环境因素,采用步进温度应力加速试验的方式获取其性能退化数据。其次,分析各项性能参数的演变规律,确定标度因数为表征产品性能退化的特征性能参数。最后,采用漂移维纳过程对标度因数退化轨迹进行建模,并外推得到常温条件下的贮存寿命。结果 采用留一法对模型精度进行验证,模型准确度最低为86.44%。可靠度水平为0.95时,常温贮存(25 ℃)条件下的寿命评估结果为50.02 a。结论 基于维纳过程建立的性能退化模型的准确度在85%以上,该模型可应用于指定贮存条件下MEMS陀螺仪的性能退化预测及贮存寿命评估。  相似文献   
25.
以国土资源部颁布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编制规范》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为原则,结合工作实践,尝试对矿山地质环境评估要求进行了强调与细化,对评估范围的确定方法,对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及综合评估的关系、方案适用年限、成果图件的编制等几个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中的主要技术问题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6.
本文从中国环境立法,特别是再次修改《大气污染防治法》等展望中国大气污染防治的重要战略方向。  相似文献   
27.
乌鲁木齐河源区黑碳气溶胶浓度特征及其来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七波段黑碳仪对2016年8月—2017年7月乌鲁木齐河源区大气中黑碳气溶胶进行了实时监测,并结合同时期气象资料对该区域黑碳气溶胶浓度变化特征、影响因子和可能来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观测期间乌鲁木齐河源区黑碳浓度在102~1525 ng·m~(-3)之间变化,均值为520 ng·m~(-3).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的浓度分别为425、536、686和427 ng·m~(-3),呈秋季最高,夏季次之,冬、春季低的季节变化特点.日内变化具有明显的双峰双谷特征,在当地时间8:00—9:00(与北京时间的时差为2小时,即为北京时间10:00—11:00,下同)和16:00—19:00有两个明显的峰值,可能与当地的排放和气象因素有关.乌鲁木齐河源区黑碳的本底浓度在春季、夏季和秋季分别为253、271和290 ng·m~(-3),而冬季黑碳的本底浓度仅为162 ng·m~(-3).与其他偏远地区相比,乌鲁木齐河源区因受较多排放源影响,黑碳浓度本底值较高.黑碳气溶胶浓度与气象因素相关性显著,当风速小于2 m·s~(-1)时,黑碳的平均浓度明显偏高,当相对湿度大于55%时,黑碳浓度明显偏低.由浓度权重轨迹分析和波长吸收指数(AAE)可知,乌鲁木齐河源区的黑碳浓度,除了受本地化石燃料燃烧和生物质燃烧排放的影响以外,还可能受到中亚地区远距离传输的影响.  相似文献   
28.
根据有色金属矿山恢复开采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的不足,提出应关注的几个重要问题,主要涉及产业政策及规划相符性、矿山历史遗留问题、公众参与等。  相似文献   
29.
通过对移动通信基站天线的电磁辐射分析和探讨,归纳了移动通信基站建设在施工期、营运期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与措施,对电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与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描述,并指出了今后的工作方向。  相似文献   
30.
为揭示近年来沈阳市大气环境质量根本改善后的特征及变化规律,反映控制大气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文章在广泛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和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因子分析的方法对沈阳市2002-2009年的大气环境质量改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沈阳市在工业高速发展、经济迅猛增长和社会繁荣进步对环境质量产生巨大压力的条件下,经过对产业结构优化、工业布局和能源结构的调整、环保力度的加大等一系列措施,大气环境质量已得到历史性改善;首要污染物为PM10,污染物指数排序为PM10>NO2>SO2,SO2污染也不容忽视,NO2污染控制仍需加强;沈阳市大气环境质量变化中以稳步提高为特征,以相应的环境管理力度加大和环保资金总体增加为保证;文章揭示的沈阳市大气环境质量好转为东北老工业区域中其他城市的环境质量改善和区域环境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