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668篇 |
免费 | 168篇 |
国内免费 | 583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325篇 |
废物处理 | 43篇 |
环保管理 | 282篇 |
综合类 | 1496篇 |
基础理论 | 434篇 |
环境理论 | 1篇 |
污染及防治 | 270篇 |
评价与监测 | 130篇 |
社会与环境 | 230篇 |
灾害及防治 | 20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1篇 |
2023年 | 51篇 |
2022年 | 78篇 |
2021年 | 91篇 |
2020年 | 74篇 |
2019年 | 70篇 |
2018年 | 83篇 |
2017年 | 102篇 |
2016年 | 106篇 |
2015年 | 102篇 |
2014年 | 125篇 |
2013年 | 208篇 |
2012年 | 151篇 |
2011年 | 201篇 |
2010年 | 145篇 |
2009年 | 161篇 |
2008年 | 101篇 |
2007年 | 186篇 |
2006年 | 186篇 |
2005年 | 158篇 |
2004年 | 112篇 |
2003年 | 156篇 |
2002年 | 114篇 |
2001年 | 110篇 |
2000年 | 77篇 |
1999年 | 70篇 |
1998年 | 70篇 |
1997年 | 53篇 |
1996年 | 42篇 |
1995年 | 55篇 |
1994年 | 37篇 |
1993年 | 28篇 |
1992年 | 34篇 |
1991年 | 17篇 |
1990年 | 15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12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1篇 |
1978年 | 2篇 |
1977年 | 1篇 |
197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4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81.
982.
洱海入湖河口湿地干湿季沉积物氮、磷、有机质垂向分布特征及污染风险差异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云南洱海罗时江河口湿地为典型对象,利用柱状底泥分层采样器采集罗时江河口湿地表层(0~10 cm)、中层(10~30 cm)和底层(30~60 cm)沉积物样品,分析干、湿季沉积物总氮(TN)、总磷(TP)、有机质(OM)垂向分布特征,并对沉积物进行污染风险评价.结果表明:1干季罗时江河口湿地表层、中层和底层沉积物TN平均含量分别为1.734、1.453和1.255g·kg~(-1),TP平均值分别1.085、1.034和0.992 g·kg~(-1),OM平均值分别为59.051、47.730和42.133 g·kg~(-1);湿季罗时江河口湿地表层、中层和底层沉积物TN平均含量分别为1.147、0.948和0.895 g·kg~(-1),TP平均值分别0.599、0.523和0.519g·kg~(-1),OM平均值分别为53.098、46.897和43.395 g·kg~(-1);干、湿季各指标含量垂向分布随沉积深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表层富集明显;三层沉积物各指标含量均为干季高于湿季,且除OM外,TN和TP均达到显著差异(P0.01).2单因子指数(PI)、有机氮指数(ON)和有机指数(OI)评价结果表明,整体上干季沉积物氮磷属于重度污染,有机质属于中度污染;湿季沉积物氮和有机质均为中度污染,磷为轻度污染;总体上沉积物氮、磷、有机质污染水平为干季高于湿季,且干、湿季各污染指数均为表层最高,中层次之,底层最低,表层污染最为严重.3干、湿季罗时江河口湿地污染来源存在差异,干季以外源为主,湿季以内源为主;干季沉积物营养盐潜在释放风险较湿季大,且以表层释放风险最大. 相似文献
983.
Veli-Pekka Tynkkyne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2010,53(2):241-256
This paper analyses, by using a constructivist methodology, how sustainability is perceived by Russian urban and regional planners and how environmental planning is understood on a discursive level. The planning discourse, which was reconstructed primarily with the help of 14 thematic interviews undertaken in St Petersburg, is positioned on the axes of the triangle of planning contradictions.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promoted planning paradigm – the interpretations about the priorities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 – stem from the expert-centred approach of the Soviet era, and poorly suits the changing governmentality of St Petersburg. Due to regime changes, a significant step from a mute to a reflective governmentality was taken in St Petersburg, but the professional planning discourse is in conflict with this context reality and prohibits a more sustainable planning standpoint from developing. 相似文献
984.
Monitoring of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composition in saline aquifers during CO2 storage by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sati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aria Morozova Maren Wandrey Mashal Alawi Martin Zimmer Andrea Vieth Michael Zettlitzer Hilke Würdemann the COSINK Group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reenhouse Gas Control》2010,4(6):981-989
This study reveals the first analyses of the composition and activity of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of a saline CO2 storage aquifer. Microbial monitoring during CO2 injection has been reported. By using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sation (FISH), we have shown that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was strongly influenced by the CO2 injection. Before CO2 arrival, up to 6 × 106 cells ml−1 were detected by DAPI staining at a depth of 647 m below the surface.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was dominated by the domain Bacteria that represented approximately 60% to 90% of the total cell number, with Proteobacteria and Firmicutes as the most abundant phyla comprising up to 47% and 45% of the entire population, respectively. Both the total cell counts as well as the counts of the specific physiological groups revealed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changes after CO2 arrival. Our study revealed temporal outcompetition of sulphate-reducing bacteria by methanogenic archaea. In addition, an enhanced activity of the microbial population after five months CO2 storage indicated that the bacterial community was able to adapt to the extreme conditions of the deep biosphere and to the extreme changes of these atypical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985.
基于可拓云模型的区域生态安全预警模型及应用——以祁连山冰川与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张掖段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区域生态安全预警中的不确定性问题,考虑生态安全等级边界信息的随机性、模糊性及动态性,利用可拓学中兼具定性和定量分析及动态性的物元理论和具有不确定推理特性的云模型,提出了基于可拓云模型的区域生态安全预警模型;运用该模型对祁连山冰川与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张掖段2005—2015年生态安全进行了定量评估,并对2017年生态安全环境进行动态预警。结果表明:祁连山生态功能区张掖段2005—2015年的生态安全整体水平均处于"理想"以下,其变化趋势为"较差"到"一般"再到"良好";2017年祁连山冰川与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张掖段生态安全为"蓝色"预警,但有向"黄色"转变的趋势,其中工业三废、环保投入强度、森林覆盖率及人均水资源量是影响祁连山冰川与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张掖段生态安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86.
为了实现杭州G20峰会(二十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期间的环境空气质量目标,2016年初开始长江三角洲地区尤其是浙江省加快推进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分区分时间节点实施多种污染控制措施.为了评估这些措施实施成效,利用WRF-Chem(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 Coupled to Chemistry)模式对2015—2016年浙江省AQI(air quality index)、PM2.5、SO2等污染物浓度观测资料进行了模拟计算及分析.结果表明:①模拟计算显示,G20峰会期间各污控措施减排效果明显,核心区减排比例最大,严控区次之,管控区最小,4种污染物浓度减排比例从大到小顺序依次是SO2、PM2.5、NOx和VOCs.②观测资料分析显示,G20峰会期间浙江省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但不同控制区改善状况不尽相同.与2015年9月、2016年8月相比,2016年9月核心区月均AQI的降幅约为35和25;严控区次之,AQI降幅约为20和15;管控区最弱,AQI降幅约为8和5.ρ(PM2.5)情况与AQI相似,观测结果与模拟计算一致.③G20峰会期间日均AQI及各种污染物浓度振荡下降,9月5日降至最低值.9月4—5日杭州市和浙江省日均AQI分别为90、62和77、51,均在GB 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二级标准限值以下;日均ρ(PM2.5)分别为37、35 μg/m3和20、21 μg/m3,优于GB 3095—2012二级标准.④污控措施改变了大气中的首要污染物.以杭州市为例,2016年6—8月没有出现以PM2.5为首要污染物的污染天气情况;7—9月没有出现以NO2为首要污染物的污染天气情况,2015仅8月出现这种情况,10月出现跃升,日数占比高达60%左右;从4月开始以O3为首要污染物的日数占比较往年呈更快的增长状态,7月出现最大值,并呈现与往年双峰型不同的单峰型结构.研究显示,除有利气象条件外,对污染源所采取的严格控制措施是杭州G20峰会取得良好效果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87.
988.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化、全球化的推进,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加强,区域内部与区域之间生态经济联系更加密切与复杂。基于改进的万有引力模型,将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引入区域生态经济联系系统,测算了河西走廊星火产业带城市间生态经济联系强度及隶属度。结果表明,产业带城市生态经济联系强度整体偏低,两极分化显著。 相似文献
989.
昼夜增温对大豆田土壤N2O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田间试验,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N2O排放通量,研究昼夜增温对大豆田土壤N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温没有改变大豆田土壤N2O排放通量的季节性变化规律.整个生长季,与对照相比,增温土壤N2O平均排放通量增加了17.31%(P=0.019),累积排放量显著增加了20.27%(P=0.005).对照与增温处理土壤N2O排放通量与土壤温湿度均呈显著性相关关系,对照与增温土壤的N2O排放温度敏感系数分别为3.75和4.10.整个生育期,增温显著增加了植株地上和总生物量、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和全氮含量,显著降低了叶片NO3--N含量;显著增加了土壤NO3--N含量,但对土壤有机碳及全氮含量没有显著影响.本研究表明,昼夜增温显著增加了大豆田土壤N2O的排放. 相似文献
990.
在湿式静电除尘器Ionizing wet scrubber(简称IWS)中,废气中的粉尘在-30 kV DC高压直流电场中充分荷电后,小部分粉尘吸附到电极上,为了达到较好的清灰效果,用循环水持续冲洗电极,随后大部分粉尘随气流进入填料Tellerette塔中并吸附在填料表面;此时有毒、有腐蚀性和恶臭的气体也被吸收到填料塔中,然后也采用循环水流对填料进行连续冲洗,最终达到废气除尘的目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