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8篇
  免费   184篇
  国内免费   16篇
安全科学   140篇
废物处理   10篇
环保管理   103篇
综合类   421篇
基础理论   76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52篇
评价与监测   38篇
社会与环境   61篇
灾害及防治   36篇
  2025年   8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50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One way to make development pathways more resilient in the face of a changing climate has been through mainstreaming adaptation into government policies, planning and sectoral decision‐making. To date, many of the transferable lessons have taken the form of technical approaches such as risk assessments and toolkits. This article instead draws on evidence from South Asia to emphasise some of the more tacit and informal approaches used to influence adaptation policy. Despite their apparent significance in policy processes, such tactics are often neither planned for nor well reported in resilience‐building projects and programme documents. Using evidence to populate a typology of influencing strategies, this article looks particularly at the role of policy entrepreneurs who navigate the political complexity of both formal and informal governance systems to promote successful adaptation mainstreaming. It concludes with recommendations for adaptation and resilience programming that can more effectively harness the breadth of influencing strategies.  相似文献   
212.
Women, Health and Humanitarian Aid in Conflict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The burden of political conflict on civilian populations ha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over the last few decades. Increasingly, the provision of resources and services to these populations is coming under scrutiny; we highlight here the limited attention to gender in their provision. Women and men have different exposures to situations that affect health and access to health-care and have differential power to influence decisions regarding the provision of health services. We argue that the role of women in planning is central to the provision of effective, efficient and sensitive health-care to conflict-affected populations.  相似文献   
213.
城乡融合发展是解决城乡差距过大、城乡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的关键举措,也是城乡动态均衡的发展过程。聚落镶嵌、交通可达、发展均衡是城乡融合发展的空间表象。基于空间视角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景观分析、可达性分析和耦合协调分析等方法揭示淮海经济区城乡空间融合发展的要素格局特征,并结合回归模型探究其形成机制。结论如下:(1)城乡空间融合是城乡结构优化的进程,可以从城乡聚落连通性、城乡交通便捷性和城乡发展均衡性等方面研判城乡空间融合发展的综合水平。(2)淮海经济区城乡空间融合发展的各要素指标存在较大差异,综合水平指标由中心向外围递减,可划分为协调融合型、协调关联型和欠协调分割型三种地域类型。(3)经济发展水平、城乡规模、产业关联是影响该区域城乡空间融合的关键动力因素,而传统农业和工业的推动作用不显著。镇域和村域尺度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是后续工作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214.
经过六年多的研究,笔者认为: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两个方面。对不利影响只要认真对待,采取措施,可以减少到最小程度,所以生态环境问题不是三峡工程决策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215.
为了定量表征场地效应对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PSHA)结果的影响,采用 OpenQuake 软件计算方法,针对玉溪地区,开展了考虑场地效应的 PSHA 分析,生成了基于基岩场地和实际场地的玉溪市 50 年超越概率 10% 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PGA)和 0.5 秒反应谱加速度(Sa(0.5 s))危险分布图。结果表明:考虑场地效应(实际场地)的 PGA 和 Sa(0.5 s)危险值分别分布在 0.12g~0.45g 和 0.15g~0.55g 区间;场地效应显著增大了玉溪市东部地区的地震危险性,原因是该区域地势平坦且上覆软土层;考虑场地效应的 PSHA 结果可用于生成针对某一特定场地的一致危险性反应谱。因此,应重点关注软弱土层场地放大效应对 PSHA 结果的影响,从而更为合理、科学地表征地震动危险性。  相似文献   
216.
黄振义  李一兵 《灾害学》1993,8(3):65-68
本文分析了天津市板桥农场机井突发性自喷的原因,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产生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217.
陕西雷暴灾害及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13  
利用1971~2000年30年陕西93个气象站的逐日气象观测资料,对陕西雷暴的时间、空间分布特点和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影响进行了论述.分析结果表明:陕西雷暴天气30年来呈减少趋势,雷暴日数关中中部最少,陕北北部府谷最多.雷暴集中发生在5~8月.陕北、关中、陕南雷暴日变化规律基本相同,集中发生在午后14~22时.  相似文献   
218.
为了研究梁式桥的震害及其影响因素,基于近年来国内外几次大地震中梁式桥震害调查资料,对梁式桥震害现象进行分类并分析其原因,从地震烈度、建设年代、结构体系、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等4个方面对桥梁震害的影响分别进行了分析,得到了关于梁式桥地震破坏影响因素、破坏机理等方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219.
采用便携式仪器,借鉴双怠速尾气检测法,利用自行设计的尾气采样装置,选择济南市区道路上10辆不同类型的机动车,现场测量尾气颗粒物的质量浓度和数浓度.基于实验数据,分析了机动车尾气颗粒物污染特征,深入探索了影响尾气颗粒物浓度的主要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结果表明:①怠速工况下机动车尾气中PM_(2.5)和PM_(10)质量浓度、PM_(0.01~1)数浓度较低,平均分别为0.035~1.434和0.049~3.669 mg·m~(-3)、(0.95~21.69)×10~4 cm~(-3);高怠速工况下颗粒物质量浓度和数浓度较高, PM_(2.5)质量浓度为0.350~5.132 mg·m~(-3),最大值来自大型柴油货车8.394 mg·m~(-3); PM_(10)质量浓度高达1.708~7.862 mg·m~(-3),最大值来自大型柴油客车8.672 mg·m~(-3); PM_(0.01~1)数浓度为(6.78~40.68)×10~4 cm~(-3).②随着发动机转速和车型增大、排放标准降低,机动车尾气中颗粒物质量浓度和数浓度明显升高.与怠速工况相比,高怠速工况下的PM_(2.5)质量浓度升高3~44倍, PM_(0.01~1)数浓度升高2~33倍.与小型车相比,中、大型车的PM_(2.5)质量浓度升高约5倍, PM_(0.01~1)数浓度升高约2倍.使用92号汽油排放的颗粒物质量浓度与数浓度约为95号汽油车的2倍,柴油车排放的颗粒物浓度高于汽油车.国III标准的汽油车尾气颗粒物的质量浓度与数浓度约是国IV和国V标准的2~4倍.③提高机动车排放标准和燃油品质,减少在实际道路行驶中突然加速或启动等高怠速工况的瞬态变化,加强对中、大型车尤其是大型柴油车的监管,能够一定程度上减轻机动车尾气颗粒物污染.  相似文献   
220.
造纸行业是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企业能耗、水耗、资源消耗很大。随着产品产量的增加,行业污染物排放重势必存在增长趋势,造纸行业清洁生产潜力巨大,造纸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的清洁生产水平评价变得越来越重要。就造纸行业环境影响评价中清洁生产水平评价的评价指标、评价方法、评价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及当前形势对环境影响评价的更高要求以及应对办法等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