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62篇
  免费   198篇
  国内免费   144篇
安全科学   478篇
废物处理   31篇
环保管理   1453篇
综合类   1576篇
基础理论   348篇
环境理论   3篇
污染及防治   55篇
评价与监测   119篇
社会与环境   606篇
灾害及防治   235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59篇
  2021年   72篇
  2020年   80篇
  2019年   75篇
  2018年   64篇
  2017年   129篇
  2016年   136篇
  2015年   112篇
  2014年   109篇
  2013年   192篇
  2012年   217篇
  2011年   291篇
  2010年   207篇
  2009年   187篇
  2008年   177篇
  2007年   261篇
  2006年   224篇
  2005年   254篇
  2004年   237篇
  2003年   240篇
  2002年   189篇
  2001年   139篇
  2000年   179篇
  1999年   175篇
  1998年   101篇
  1997年   102篇
  1996年   71篇
  1995年   89篇
  1994年   63篇
  1993年   74篇
  1992年   66篇
  1991年   51篇
  1990年   30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8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10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14篇
  1979年   14篇
  1978年   12篇
  1977年   15篇
  1975年   8篇
  1974年   8篇
  1973年   11篇
  1972年   10篇
  1971年   16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21.
我国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本文根据一次大规模的抽样调查资料,初步分析了我国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的现状,认为从总体上看,公众的环保意识水平偏低;公众的环境资源况颇具特色;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出现明显矛盾时,半数公众能够优先考虑环境保护;大多数公众认为环境保护与个人有关,但对个人的努力信心不足;超过七成的公众表示愿意为环境保护支付一定费用,但对高收入阶层普遍寄予较高的期望;公众有一定的依法保护环境的心理基础,但法律知识又非常缺乏。  相似文献   
522.
生态足迹的实证分析--中国经济增长中的生态制约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通过中国生态足迹的实证分析,讨论了生态系统资源供给方面对经济增长的制约,资源生态足迹是生态足迹的主要部分,反映了经济系统的资源消费,计算发现,1961-1999年中国资源生态足迹持续增长,从1961年的3.3亿hm^2年递增到1999年的16.8亿hm^2年平均增长率为4.4%,资源生态足迹的增长支持了同期的经济增长,但是,实证比较发展资源生态承载力大大低于资源生态足迹,这些实证结果表晨;一方面,中国经济持续增长造成了资源消费持续增加,而另一方面,中国生态系统资源供给能力有限,不能支持当前的资源消费及其增长,由于自然资源是经济系统进行生产的特质基础,其供给不足必然成为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523.
利用Web-CIS技术可以完成全国各省及重点城市主要污染行业资源环境信息数据同空间信息数据相结合的Web发布,在Internet上实现了信的完全共享。该系统的建成必奖有助于公众了解当地主要污染行业的资源环境状况。为科研机构的研究工作提供数据支持,并对政府部门的一些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24.
利用计算机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研究了广东省的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地势三个侵蚀因子对土壤侵蚀方面的影响,指出了广东土地抗蚀性极弱地区主要是湛江市、新丰县的小部分地区,而抗蚀性弱的区域则很大,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49.8%,遍布全省中部和南部.针对这样的现状,提出要减少抗蚀性弱和极弱地区的土壤侵蚀,必须做到:对土地的利用开垦进行统一规划;严禁乱伐森林;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防治土壤侵蚀的进一步变化.  相似文献   
525.
科技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增长研究--以河南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河南为例,对科技资源的存量动态变化、配置效率及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991.2002年。河南科技资源存在总体上呈持续上升趋势。但是。科技资源的配置效率却呈现出下降趋势。在这个期间。科技资源开发对河南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2.1%,达到了全国的平均水平。为了进一步发挥科技资源开发对河南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建议河南继续加快科技资源的积累;重点提高科技资源配置的效率;特别重视大幅度提高对R&D的投入。  相似文献   
526.
广东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基于广东省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利用之特点,利用熵权技术和线性加成技术建立了广东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评价体系,并对广东省1992~2002年期间土地利用的基本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广东省土地资源利用状况从总体上看是趋好的,在经历了1992~1995年的弱可持续之后,目前已进入良性发展阶段,其经济指标和社会指标均处于良好发展势头.但资源和环境指标在2000年后呈明显下滑趋势。这应该引起政府及有关部门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527.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sts have argued that there are many categories of institutions, including market and non-market institutions, which may prove economically efficient, specifically for public goods and common pool goods. The Government of India introduced a non-market community-based institution, known as Joint Forest Management (JFM), for forest management and protection in 1990. JFM is a sharing mechanism for forest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based on sharing of rights and duties, control and decision-making authority over forestlands, between forest departments and local user groups. By 2001, 42 000 Village Forest Committees established under JFM were managing over 11.5 million ha forestland. These institutions have proved very useful, and have contributed to forest management as well as four aspects of sustainable human development (SHD) – ecological output, income generation, village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and community empowerment. In the long-term, community-based institutions will prove to be a foundation of SHD and participatory democracy.  相似文献   
528.
区域持续发展与地理信息系统的协调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两大主题,已引起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持续发展代表了一种新的发展战略和我们从事经济活动的新方法。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具有综合各种社会、经济和环境因素的能力,为科学决策和实现区域持续发展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同时,地理信息系统为在区域持续发展中利用生态学方法、时序分析和科学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在我国,区域持续发展已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研究机构与政府部门的重视。应该注意到,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本文主要讨论地理信息系统对区域持续发展的作用和探讨建立区域持续发展的地理信息系统的理论模式。  相似文献   
529.
There is a growing wealth of data capturing the direct-use values of the environment and recognition of forests and wild resources as representing “the poor manȁ9s overcoat”. This focus has however resulted in an emphasis on the utilitarian values of wild resources for rural livelihoods and has for the most part overlooked their cultural values. In tangent to these developments within the field of anthropology there has been increased attention directed toward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iodiversity and human diversity over the past decade. This has resulted in the recognition of what the Declaration of Belem calls an ȁ8inextricable linkȁ9 between biological and cultural diversity. The term bio-cultural diversity has been introduced as a concept denoting this link. Consequently there is a need for more elaborate assessments of the various ways in which different groups of people find value in biodiversity.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demonstrate the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wild harvested plant resources for the maintenance of two gender specific cultural artefacts for amaXhosa people in South Africa, to assess the persistence of these practices in rapidly modernizing communities. We demonstrate the endurance of these ancient cultural artefacts in present-day peri-urban communities and suggest that they point to the need for improved understanding of the significance of bio-cultural diversity. The findings of the study should not be interpreted as illustrating stagnation in the traditional past, but rather as pointing at the need for improved understanding of the significance of bio-cultural diversity in a dynamic sense.  相似文献   
530.
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是研究人口、资源与环境的重要工具。本文论述了其定义和意义,说明其在我国发展的情况,以及应用上的特点,提出其建立与应用的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