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53篇
安全科学   37篇
环保管理   11篇
综合类   89篇
基础理论   16篇
污染及防治   16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12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以95台中小型烟煤层燃炉(£70MW)的燃料特性分析数据和颗粒物(PM)排放实测数据为基础,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及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分析了锅炉出力W、过量空气系数a、燃煤灰分含量w(A)对燃烧过程PM初始排放因子的影响,研究了PM初始排放因子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锅炉运行负荷380%的条件下,基于燃料消耗量、燃料发热量和灰分含量的PM初始排放因子EF0C、EF0H和EF0A基本上与W无关; EF0C、EF0H随a和w(A)的增加而增大,EF0A随w(A)增加而减小.3种影响因子由强到弱的顺序分别为EF0C:w(A)> a> W;EF0H:w(A)> a> W;EF0A:w(A)> a> W.  相似文献   
142.
我国跨界流域水资源冲突问题较严重,一级水权集中配置方案因其过于理想化而实施效率低下,难以应对冲突。提出应在规划和决策的前期给予各类主体充分的利益表达机会,创新一级水权配置模式,构建政府强互惠激励政策协调下的多用水主体分散优化配置模型。首先将分散优化与集中优化进行对比,分析政府强互惠激励下的分散优化协调机制对提高跨界流域水资源的配置效率和配置方案的可操作性的作用;基于分散优化的基本模型,加入政府强互惠节水激励政策,通过节水激励水价这一因子代替原分散优化模型的自利因子,构建一般的一级水权分散优化模型和政府强互惠激励下的一级水权分散优化模型;以漳河流域为例,对模型进行计算及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一般分散优化配置模式中,主体的自利性使得流域整体利益受损,尤其是在来水极少的年份;政府强互惠激励下的分散优化配置模式能够兼顾流域宏观和微观的利益。来水量对于跨界流域一级水权配置模式有重要影响,来水量充裕时,政府可放手用水主体进行自主治理,降低行政管理成本;来水量短缺时,政府必须注意改变管理模式,对不同用水主体实施差异化政策激励,加强主体的节水动力;来水量越少,政府强互惠激励下的分散优化配置模式优势越明显。由于既充分考虑各用水主体的利益又能体现流域统一管理理念,因此,政府强互惠激励下的跨界流域一级水权分散优化配置模式在当前流域统一管理和区域分块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下避免了权力冲突。  相似文献   
143.
中国排污权有偿使用定价及政策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排放配额的价格是排污权有偿使用政策的关键要素之一。本研究从分析排污权有偿使用政策的内涵出发,厘清有偿使用政策与已有排污收费政策的区别,排污收费是企业为污染物排放造成对环境损害而支付的补偿,而有偿使用费是企业为污染物排放占用环境容量资源支付的稀缺租金。本研究同时考虑了现行排污收费政策和总量控制政策的影响,基于最优化控制理论建立了COD和NH_3-N两种水污染物为独立变量的价格模型,并对有偿使用政策执行后可能带来的影响进行了模拟预测。  相似文献   
144.
以人工配制模拟中浓度生活污水为研究对象,采用自主研制的次毫米过滤组件(sub-millifiltration module,SMFM),考察了初始通量在不同孔径条件下SMFM的过滤效果。实验结果表明,起始通量越大,SMFM在运行过程中通量衰减得越快,而起始通量越小,衰减速度较慢,综合考虑出水SS满足分区要求和运行周期内通量较大2个因素,筛选出各孔径SMFM的最佳起始通量为450 L/(m2.h),运行周期为20~25 min。  相似文献   
145.
排污权初始分配合理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市场交易能否持续,因而初始分配权利的合理配置是排污权交易制度设计的核心。初始分配中政府主导地位、政府失灵和公众参与的利益诉求决定了应该对政府权力加以约束,应该构筑以政府权力约束为核心,采取直接和间接权力约束方式的权利分配机制。同时,还应着重从环保问责制和环境公益诉讼两方面构建和完善初始分配中的权利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146.
快速测定地面水中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冯锦梅  张海荣 《环境工程》2006,24(4):56-56,59
通过比对实验来探讨用孔雀绿试剂法测定地面水中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可行性。实验结果证明,该方法精密度与准确性均达到现行监测规范要求,与国标亚甲基蓝分光光度法相比具有操作简单,不用萃取剂,分析时间短的优点,可适用于地面水的监测。  相似文献   
147.
针对传统岩石损伤本构模型因对初始状态损伤忽略的假定致使岩石损伤状态表达不足的问题,基于连续损伤力学原理,运用统计损伤学定义了表征含有初始宏细观缺陷的岩体损伤变量,引入表征岩体初始损伤状态的初始损伤系数k,优化了传统损伤本构模型,对建立的损伤演化本构模型和实测数据曲线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本构模型对裂隙岩石全应力应变过程拟合精度更高,其损伤演变过程更符合实际,并能反映存在初始损伤的岩石力学特征差异,量化了初始孔隙、裂隙等宏细观损伤在应力环境中的耦合作用,对研究宏细观缺陷岩石损伤场-应力场耦合作用机制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148.
高层建筑火灾初期利用电梯进行人员疏散的可行性探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概述高层建筑火灾情况下人员疏散的复杂性,指明了高层建筑传统的疏散方式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火灾发展的规律、火灾初期电梯疏散的原理,建立了高层建筑在火灾初期利用电梯进行人员疏散的模型。针对火灾时使用电梯的主要危害,提出从电梯及电梯井本身的安全、送风、电梯分区及供电保障4方面的改进措施,并对火灾初期利用电梯进行人员疏散的安全合理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火灾初期利用电梯进行人员疏散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9.
三峡库区大石板滑坡涌浪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三峡库区大石板滑坡为例,运用经验公式法和条块运动学分析法两种涌浪计算方法,预测滑坡不同工况下的滑动速度、初始涌浪最大浪高及滑坡入江体积,结果表明该滑坡最大入江体积为420.44万m3,最大初始浪高达21.42 m,涌浪灾害严重,计算结果为其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0.
The performance assessment of safety barriers is essential to find vulnerable elements in a safety barrier system. Traditional performance assessment approaches mainly focus on using several static indicators for quantifying the performance of safety barriers. However, with the increasing complexity of the system, emerging hazards are highly uncertain, making it challenging for the static indicators to assess the performance of safety barriers. This paper proposes a resilience−based performance assessment method for safety barriers to overcome this problem. Safety barriers are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their functions first. The dynamic Bayesian network (DBN) is then introduced to calculate the availability function under normal and disruption conditions. The ratio of the system's availability, when affected by the disruption, to the initial availability, is used to determine the absorption capacity of the system. The ratio of the quantity of availability recovery to the total quantity of system represents the adaptation and restoration capacity of the system. The system's resilience is represented by the sum of absorption, adaptation, and restoration capacities. The wax oil hydrogenation process is used to demonstrate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proposed methodolog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