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6篇
  免费   175篇
  国内免费   440篇
安全科学   253篇
废物处理   30篇
环保管理   75篇
综合类   1020篇
基础理论   173篇
污染及防治   89篇
评价与监测   89篇
社会与环境   27篇
灾害及防治   95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70篇
  2020年   62篇
  2019年   78篇
  2018年   79篇
  2017年   62篇
  2016年   78篇
  2015年   87篇
  2014年   87篇
  2013年   81篇
  2012年   108篇
  2011年   88篇
  2010年   72篇
  2009年   90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88篇
  2006年   65篇
  2005年   71篇
  2004年   64篇
  2003年   70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1 毫秒
911.
杨健  曲疆奇  刘洪波 《生态环境》2010,19(3):570-575
作为建立渔业生态环境“淡水贝类观察”体系的基础研究之一,以宜兴养殖水域(N=7)和太湖三山岛自然水域(N=7)采集的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为对象,运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测定了背角无齿蚌软组织中元素Na、K、Ca、Mg、Mn、Fe、Co、Ni、Se、Cu、Cr、Cd的质量分数范围,并对各种元素积累水平的差异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两水域中背角无齿蚌对元素的积累高低顺序具有相似的趋势。其中Ca质量分数最高,Co、Cr的质量分数最低,其它元素界于其间。养殖蚌样中的常量元素Na、K、Ca、Mg和微量元素Mn、Co的积累质量分数高于或接近自然水域蚌样中的相应元素,但后者中的重金属元素Cr、Cu、Cd、Ni质量分数显著地高于前者。养殖水域蚌样中的Mg-K、Mg-Ca、Mg-Ni、Mg-Mn、K-Ca、K—Co、K.Mn、Ca—Co、Ca—Ni、Ca.Mn、Ni—Mn、Cr-Co、Cu-Cd以及自然水域蚌样中的Mg—K、Ca-Cr、Ca—Mn、Ca-Ni、Ca-Cd、Cr—Mn、Cr-Ni、Cr-Cd质量分数之间呈现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12.
通过野外模拟试验,选择中亚热带针叶林(杉木林)和阔叶林(浙江桂林和罗浮栲林)森林生态系统,设3个施氮水平CK(对照)、低氮〔30kg/(hm2·a) 〕和高氮〔100kg/(hm2·a)〕及2个凋落物处理,研究施氮对土壤主要形态氮质量分数的影响、动态变化及凋落物在其中的作用. 结果表明:与CK相比,高氮处理可瞬时(3d)提高森林土壤氮质量分数,但施氮后持续效应的影响降低. 与保留凋落物相比,去除凋落物在施氮的持续效应中,可降低阔叶林土壤w(铵态氮)18.2%,而杉木林土壤的氮质量分数则略有升高.去除凋落物下施氮的持续和瞬时效应可增加各种林下土壤的w(硝态氮),其中浙江桂林土壤w(硝态氮)分别增加58.9%和38.2%,罗浮栲林土壤分别增加7.0%和30.0%,杉木林土壤分别增加-17.1%和9.0%. 可见凋落物在施氮连续事件中存在复杂的短期和长期相互影响. 阔叶林土壤w(SON)(SON为可溶性有机氮)较高,并且其微生物w(SON)及其占微生物w(TN)的比例高于杉木林土壤,而杉木林土壤微生物w(铵态氮)及其占微生物w(TN)的比例高于阔叶林土壤.   相似文献   
913.
安徽宿州地区石灰岩-土壤元素迁移及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野外采样及室内分析测试,对宿州石灰岩土壤质量状况、成土作用过程中元素迁移规律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宿州地区石灰岩土壤P、Sr较缺乏,K、Ca、Fe、Mn和Cu含量丰富,S、Zn含量适中;在岩石-土壤作用过程中,Ca、Cu和Sr元素亏损,其他元素全部富集;主成分分析提取4个主成分,解释累计总方差77.03%,其中元素Si、Zr、Ca、Ti、Al、K、Mn主要受控于自身化学行为(PC1);Rb、Fe、V、Th、Cr主要受区域环境影响(PC2);PC3和PC4分别对元素Pb、Sr、As和Cu、Zn有较高的贡献,暗示此两种因素为后期人类活动.  相似文献   
914.
Excreta data obtained from five human subjects and previously analyzed as part of a multicompartment model (Hall, L.L., P.V. Allen, H.L. Fisher, and B. Most. 1995. The kinetics of intravenously administered inorganic mercury in humans. In Kinetic models of trace element and mineral metabolism, ed. K.N.S. Subramanian and M.E. Wastney, 1-21. Boca Raton: CRC Press) were reanalyzed by means of a two-compartment model. The mobile compartment represents mercury of any form that is available for transport throughout the body. The immobile compartment represents mercury in forms that are not available for transport. The model simulates time profiles for body inorganic mercury and for fecal and urinary excretion. According to the model, intravenously administered mercury enters the body in the mobile form. Following administration, two distinct kinetic profiles were observed. In four of five subjects, mobile mercury in the body declined rapidly and the immobile form became dominant within 6 days. In these subjects, fecal excretion profil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an initial phase dominated by excretion of mobile mercury lasting up to 6 days. This was followed by a slower phase during which mobile and immobile mercury were excreted in varying amounts. A similar pattern was seen in urinary profiles, but the initial phase is shorter and less pronounced. In each of these subjects, immobile mercury accounted for 84–94% of the total cumulative urinary excretion. The fifth subject showed a unique kinetic profile. Conversion of mobile to immobile mercury was slow and the two forms did not reach equivalence until approximately 70 days after dosing. Despite this fact, approximately 99% of fecally excreted mercury and 100% of urinary mercury originated in the immobile compartment. Possible explanations for the different profiles are discussed within the context of the model.  相似文献   
915.
福建省稻米中的砷水平及其健康风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更好了解区域水平上水稻(OryzasativaL.)砷所引起的健康风险,在福建省9个地区采集了206份水稻样品并对其总砷和无机砷含量进行了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建立风险评价模型并对其健康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福建省水稻精米中总砷平均含量为(0.105±0.091)mg·kg-1,无机砷平均含量为(0.045±0.019)mg·kg-1。全省所有样品中无机砷含量符合中国国家标准规定的限量标准(MCL)0.15mg·kg-1。通过膳食调查的数据和水稻无机砷含量对每天通过稻米消费无机砷摄入量进行了计算,全省平均每天无机砷摄入量为13.50μg,并且9个地区每天无机砷摄入量均超过了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所规定的最大限量标准10μg·d-1。根据无机砷摄入量和癌症斜率因子所构建的癌症风险模型结果表明,福建省稻米无机砷所引起的癌症风险为每100000有37.5人,虽然低于中国的平均水平(每100000有61人),但是超过了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所规定的可以接受的癌症风险的上限(每100000人有10人)。因此,需要进一步通过流行病学方面的调查来确定福建省稻米无机砷摄入和健康风险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16.
为分析一座桥梁结构寿命,在现有混凝土桥梁抗力和荷载的时变性研究的基础上,建立桥梁时变可靠度计算模型。将结构抗力等效转换为车辆荷载作用下结构所产生的竖向位移限值,预测远景交通量,反映荷载的时变性;运用非线性有限单元增量分析方法,以递增特定荷载的方式,采用响应面法计算时变可靠度指标及累计失效概率。结果表明:桥梁结构初始阶段具有足够大的可靠性,但其会随时间推移迅速衰减,利用韦伯分布函数和最小二乘法计算桥梁累计失效概率,进而推算桥梁使用寿命。根据桥梁寿命可靠度计算结果,制定出桥梁最佳维修养护策略。  相似文献   
917.
航空人为差错事故/事件分析(ECAR)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深入研究航空人为差错事故/事件的影响因素,以人为差错相关理论为基础,对比分析几种典型的人为差错分析模型;通过借鉴ECCAIRS分析框架,并在基元事件分析(EEAM)逻辑和CCAR396部的分类方法基础上,构建航空人为差错事故/事件分析(ECAR)模型,它从事件层、描述层、原因层和组织因素与改进建议层,分析航空事故和不安全事件的人为差错。此外,还将组织因素概念引入该模型。  相似文献   
918.
针对如何解决应急预案的结构化存储和应用问题,在基于本体论的基础上,提出引入静态和动态元模型方法,建立应急预案模型.首先,分析了当前主要应急预案知识表示方法,指出在处理多组织协同、应急过程受条件约束等问题,需要区分静态和动态模型,降低建模复杂度.基于本体论,将应急预案分解为静态和动态两个部分,各部分采用为多视图的形式进行描述;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构建应急预案模型的构建方法.最后,以加氢裂化装置的灭火预案为例,进行了建模.该方法的提出,有效地解决了对应急预案中事件、过程、动作等要素之间复杂逻辑约束关系的建模问题.应用该建模方法,有助于对应急预案的结构化管理,便于通过计算机实现预案的模拟演练.  相似文献   
919.
通过对可靠度分析的概述理解到现代工程分析中实体模型不确定因素众多,进而带来分析的不准确性。基于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提供的概率设计系统(PDS)的概率分析功能,使对结构的概率分析非常容易。根据结构的失效模式来确定结构功能函数,由此建立结构极限状态方程,再运用结构可靠度分析中的蒙特卡洛法(MCS法)利用结构的失效频率来估算其失效概率。在本文中提出了利用ANSYS的概率分析功能结合MCS法进行结构的可靠性分析的方法,并通过一个实例具体说明了利用ANSYS的概率分析功能实现结构的可靠性分析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20.
张雷  刘学  姚海明 《地球与环境》2005,33(3):117-120
文章运用Dijkstra最短路径算法确定土体中最危险的潜在破裂面,通过弹塑性有限元模拟基坑开挖过程, 计算土体的位移和应力以及评价基坑的稳定性。文中较详细地叙述了这种基于有限元分析技术和组合优化法来确定土坡中最危险的潜在破裂面的原理和实施过程,并给出了计算实例,进行了相应的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