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07篇
  免费   524篇
  国内免费   3078篇
安全科学   279篇
废物处理   210篇
环保管理   440篇
综合类   4795篇
基础理论   798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1079篇
评价与监测   235篇
社会与环境   67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92篇
  2022年   196篇
  2021年   282篇
  2020年   243篇
  2019年   277篇
  2018年   269篇
  2017年   234篇
  2016年   322篇
  2015年   395篇
  2014年   443篇
  2013年   496篇
  2012年   557篇
  2011年   525篇
  2010年   401篇
  2009年   437篇
  2008年   299篇
  2007年   465篇
  2006年   406篇
  2005年   283篇
  2004年   228篇
  2003年   210篇
  2002年   154篇
  2001年   141篇
  2000年   115篇
  1999年   94篇
  1998年   51篇
  1997年   60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40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2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2篇
  1972年   2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951.
目的合成碳氮结构空心管材料,用于稀土矿山开采中放射性钍离子的吸附去除,方法通过三聚氰胺和三聚氰酸超分子自组装,经水热碳化及高温热解,制备碳氮结构空心管材料.采用SEM、XRD等对材料进行表征.在不同热解温度和pH值下进行钍离子吸附实验,比较不同钍离子的初始浓度和吸附时间下吸附容量的差异.结果600℃时,材料形貌为均匀的中空管状结构;pH=3.5,热解温度为800℃时,材料最大吸附容量达到133.87 mg/g,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且遵从准二级动力学规律.结论碳氮结构空心管材料对钍离子具有良好的吸附效果,有望用于稀土开采过程中产生的放射性废钍离子的去除.  相似文献   
952.
辽宁大伙房水库水质变化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1979-2003年调查了大伙房水库理化指标,对水质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入库和库区水体总氮、总磷含量多年平均分别为1.61mg·l-1和0.036mg·l-1;1.23mg·l-1和0.036mg·l-1,均超过国家地表入库Ⅲ和库区Ⅱ类水质标准。库区其他17项水化指标符合国家地表水库区Ⅱ类标准。大伙房水库水体只受到轻度污染,水质等级为近Ⅱ级,属浮游植物响应型中营养水体。  相似文献   
953.
颗粒活性炭对UASB处理垃圾渗滤液促进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比研究,考查了用UASB处理垃圾渗滤液时,投加颗粒活性炭对加速UASB反应器中污泥颗粒化进程、缩短启动时间、提高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启动时间缩短了近1/3,最大有机负荷提高近40%且出现了更大颗粒污泥,但COD去除效率没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954.
人工湿地中磷是通过基质、微生物和植物的共同作用去除的,其中基质对磷的吸附和沉淀是人工湿地除磷的主要方面。构筑两个以碎石和细砂为填料的人工湿地模拟单元,一个种上芦苇,另一个不种任何植物,研究湿地对磷的处理效果。前期试验表明,种芦苇的湿地总磷去除率可以迭到92%,其中,总磷的67.35%在湿地上部就得以去除,有相当一部分磷是由湿地中植物、微生物和基质的协同作用加速去除的。最后对人工湿地除磷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55.
CO2/pH对三种藻生长及光合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在不同pH值和不同溶解性无机碳(DIC)浓度下太湖中惠氏微囊藻、四尾栅藻和菱形藻的生长和光合作用特征.研究表明, CO2/pH对3种藻的影响明显不同.惠氏微囊藻生长的最适pH值为8.0~9.0,pH7.0~9.0时具有较高的光合作用速率;四尾栅藻在偏酸性和偏碱性环境水体中均能较好生长,在本实验的pH值范围内均具有较高的光合作用速率;四尾栅藻在偏酸性和偏碱性环境水体中均能较好生长,在本实验的pH值范围内都具有较高的光合作用速率;菱形藻生长的最适pH值为7.0左右,在此pH值下光合作用速率也最高.惠氏微囊藻的K0.5(DIC)略小于四尾栅藻和菱形藻,表明对外源无机碳的亲合力要略大于四尾栅藻和菱形藻;但当DIC浓度达到饱和时,惠氏微囊藻和四尾栅藻的最大光合作用速率要远大于菱形藻.  相似文献   
956.
采用聚合硅酸铝和聚合硅酸铁两种混凝剂,比较了将混凝剂直接投加到反应器中和对生物反应器出水再进行混凝沉淀2种工艺的除磷效果,并对2种混凝剂的除磷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对于聚合硅酸铝,没有生物协同作用;对于聚合硅酸铁,投加量在40 mg/L以下时具有生物协同作用,30 mg/L时协同作用最明显;而且聚合硅酸铁的除磷效果好于聚合硅酸铝.  相似文献   
957.
Based on hourly measurements of NOx NO2 and O3 and meteorological data, an ordinary least squares (OLS) model and a first-order autocorrelation (AR) model were developed to analyse the regression and prediction of NOx and NO2 concentrations in London. Primary emissions and wind speed are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influencing NOx concentrations; in addition to these two, reaction of NO with O3 is also a major factor influencing NO2 concentrations. The AR model resulted in high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R > 0.95) for the NOx and NO2 regression based on a whole year's data, and is capable of predicting NO2 (R = 0.83) and NOx (R = 0.65) concentrations when the explanatory variables were available. The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e of regression models by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indicates that the regression models are stable. The results of the OLS model indicate that there was an exceptional NO2 source, other than primary emission and reaction of NO with O3, in the air pollution episode in London in December 1991.  相似文献   
958.
生物法处理NOx废气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氮氧化物 (NOx)是主要的大气污染物之一 ,是治理大气污染的一大难题。对当前国内外生物处理NOx 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介绍了生物过滤法处理氮氧化物的基本原理 ,分析了生物过滤法处理氮氧化物存在的问题 ,并预测该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59.
超声去除垃圾渗滤液中的氨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超声辐照技术去除垃圾渗滤液中的氨氮.研究结果表明,超声辐照对垃圾渗滤液中的氨氮有很好的去除效果.渗滤液中氨氮超声去除的机理主要是氨氮以游离氨的形式在空化泡内发生高温热解反应,生成氮气和氢气而排出.  相似文献   
960.
Soil heating has been proposed as a method to enhance the vapor extraction of NAPLs from contaminated soils. Three-dimensional fluid flow and heat transfer simulations have been performed for soil-heated vapor extraction to determine the transient system performance for a hypothetical configuration. Soil layering has been considered in evaluation of the initial non-aqueous phase liquid (NAPL) distribution and in evaporation and transport to the vapor extraction location. Results from this layered model are compared with results for a homogeneous system with an initially uniform NAPL, indicating the influence of layering, the initial NAPL distribution, the type of NAPL, and the possibility of enhanced vapor diffusion. Not only is the NAPL removal time reduced significantly with the addition of heat, but the uncertainty in the removal time owing to a number of difficult to characterize in situ factors, such as layering and the initial NAPL distribution, is much less than for standard soil vapor extraction without heating, owing to the rise in temperature and increase in NAPL vapor pressure with tim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