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1篇
安全科学   4篇
环保管理   26篇
综合类   73篇
基础理论   9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43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大型公用建筑项目安全风险“致因-承担”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型公用建筑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各利益相关者往往片面注重自己对安全风险后果的承担责任和对策研究,忽视对项目总体安全风险的系统分析。其实,不同利益相关者给项目带来的安全风险及对安全风险的后果承担有着高度关联、相互依存的特点。本文借鉴投入产出理论解决问题的思路,建立了安全风险"致因-承担"模型,通过安全风险"致因-承担"分析表对利益相关者的安全风险致因与安全风险承担进行了量化分析,确定了各利益相关者的安全风险"致因-承担"差额,并应用安全风险玫瑰图对评价结果进行了直观的表达和分析,提出了决策者针对不同利益相关者所采取的安全风险管理重点。安全风险"致因-承担"模型为平衡各部门的利益、解决纷争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定量研究技术工具,是对投入产出分析应用领域拓展的一种新尝试。  相似文献   
32.
中国产业部门水足迹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水资源是中国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基于投入产出分析法对中国产业部门水足迹及其强度进行定量核算,分析其演变趋势,从技术进步、经济发展及政策完善三个角度剖析中国水足迹变迁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97-2007 年间中国各行业完全水足迹强度的年均下降率约为9.1%,而大部分行业的水足迹却呈增长趋势,年均增长率约为14.2%。1997、2002、2007 年中国以贸易形势输出的虚拟水总量占完全水足迹量的比例分别为12.0%、14.6%、22.5%,呈递增趋势且均高于输入总量。中国各部门水足迹强度降低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节水技术的发展、节水管理政策的完善、产业间的经济联系。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是导致水足迹上升的决定性因素。在进出口贸易方面,中国不合理的贸易结构和贸易总量的扩大化是导致虚拟水呈现输出状态的主要影响因素。最后提出:探寻节水技术的新方向,利用部门间经济联系转移部分行业节水压力,完善发展中产业的节水措施,调整进出口产业结构,实施地区性虚拟水贸易战略是中国节水政策的优先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3.
多种政策对经济-环境系统的综合作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提出了一套分析多种政策手段对社会经济系统物质流和价值流变化的综合作用的理论概念,弥补了现有不足.在理论概念的基础上,构建了由7个子模块组成的具体模型框架,以反映多种政策手段共同实施对物质流和价值流变化的综合作用.以我国为案例,利用提出的模型框架评估了我国7类典型环境经济政策对我国经济增长和物质流变化的综合和单独作用,证明了综合分析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34.
陈越  陈红敏 《中国环境科学》2013,33(8):1518-1528
投入产出分析中重要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被引入到我国的产业环境关联研究中,但采用的计算方法却多是存在缺陷的传统公式,对指标的政策意义解读也有待深入.在梳理2项指标前沿发展的基础上,以部门最终产品构成系数为权数,改进了表征产业碳关联的碳影响力系数和碳影响诱导系数(代替原碳感应度系数)的计算公式,并指出前者主要对应产业政策,对部门划分水平较不敏感,而后者主要对应节能减排政策,对部门划分水平较敏感.将改进的指标应用于2010年上海市,结果表明,其产业政策应扶植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鼓励重化工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转型,逐步淘汰多数传统中低端制造业,节能减排政策的重点实施部门则应扩大到部分高能耗服务业.  相似文献   
35.
Anil Baral 《Ecological modelling》2010,221(15):1807-1818
A commonly encountered challenge in emergy analysis is the lack of transformity data for many economic products and services. To overcome this challenge, emergy analysts approximate the emergy input from the economy via a single emergy/money ratio for the country and the monetary price of economic inputs. This amounts to assuming homogeneity in the entire economy, and can introduce serious uncertainties in the results. This paper proposes and demonstrates the use of a thermodynamically augmented economic input-output model of the US economy for obtaining sector-specific emergy to money ratios that can be used instead of a single ratio. These ratios at the economy scale are more accurate than a single economy-wide emergy/money ratio, and can be obtained quickly for hundreds of economic products and services. Comparing sector-specific emergy/money ratios with those from conventional emergy studies indicates that the input-output model can provide reasonable estimates of transformities at least as a stop-gap measure until more detailed analysis is completed. A hybrid approach to emergy analysis is introduced and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emergy analysis using life cycles of corn ethanol and gasoline as examples. Emergy and transformity data from the hybrid approach are similar to those from conventional emergy analysis, indicating the usefulness of the proposed approach. In addition, this work proposes the metric of return on emergy investment for assessing product alternatives with the same utility such as transportation fuels. The proposed approach and data may be used easily via web-based software.  相似文献   
36.
Abstract

In this paper, using the input-output model, the author first calculated the CO2 emissions embodied in exports of China in 2002 and 2007. Then, the author empirically analyzed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mposition of exported products and analyzed its possible reasons.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his paper are as follows: Since China’s entry into WTO, the CO2 emissions embodied in exports of China have been increasing rapidly; the value of exported products of high-carbon emissions industries accounts for a relatively higher proportion to China’s total exports value because China’s carbon intensive products have a certain competitive advantage. Additionally, this paper has put forward relevant suggestions based on these results.  相似文献   
37.
挑选与中国农产品贸易额较大且具有代表性的10个国家,构建包含资源环境要素的虚拟水投入产出模型,计算农产品贸易隐含虚拟水的转移情况.进而以国际贸易理论为基础构建了以虚拟水净进口量为被解释变量的贸易引力模型,重点探究了包括自由贸易协定和关税在内的各因素对虚拟水转移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的农业用水效率虽然在逐年提高,但与农业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中国通过农产品国际贸易实现了对大部分国家虚拟水的贸易逆差;土地资源、劳动力数量、农业生产效率等方面的比较优势以及是否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关税水平等变量是农产品贸易虚拟水流动的显著影响因素.中国通过进一步发展和壮大农产品国际贸易可以有效缓解国内水资源压力,因此应当在提高自身农业比较优势的同时,加快发展对外贸易关系,并充分发挥自由贸易协定在农产品国际贸易中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38.
作为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省份之一,广东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CO2排放量增长的挑战.从多角度分析广东省CO2排放变化的社会经济影响因素,有助于其实现低碳发展.基于投入产出模型,从生产、需求和供应角度分析1987—2015年广东省CO2排放量的变化;此外,采用结构分解分析方法,从需求和供应角度量化广东省各种社会经济因素对CO2排放变化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①与生产端相比,需求侧和供给侧的研究有助于识别不同的关键行业,如建筑业(需求侧)、金融和保险业(供给侧).②降低碳排放强度是减少广东省CO2排放的主要因素,而人均最终需求水平和人均初始投入增加是推动广东省CO2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③生产结构、最终需求结构和初始投入结构变化导致CO2排放量略有增加,表明广东省具有较大的通过调整结构性因素减排CO2的潜力.综上,建议除了生产端CO2减排措施外,广东省还应采取需求侧和供给侧相关措施,如优化消费行为、产品分配行为和初始投入结构等.   相似文献   
39.
目前,我国面临的大气污染问题愈发严重,尤其在"京津冀"地区更为突出。而煤炭相关产业链的能源消耗结构及其污染物排放是导致此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研究基于2012年"京津冀"地区各省、市的能源平衡表,通过区域间能源调配模型,绘制了煤流和能流桑基图,厘清了"京津冀"地区2012年煤炭相关产业链的物质与能量走向,并运用了投入产出法系统核算了"京津冀"地区煤炭相关产业链的体现能与24种污染物排放量。研究结果表明:(1)"京津冀"地区的原煤主要依赖调运,属于净煤炭进口地区。(2)原煤的直接使用在"京津冀"地区的煤炭相关产业链中占有非常大比重。将体现能角度分析的结果与能量角度分析的结果对比,可以发现煤化工产业在煤炭相关产业链中的潜在能量消耗仍然具有较大的贡献。(3)焦炭是终端消费能量的主要来源,也是体现能的主要贡献源。(4)在煤炭转化能源利用效率上,"京津冀"地区2012年煤炭相关产业链洗选煤、煤制品加工、炼焦三个环节的效率分别为87.77%、92.46%、90.97%,稍低于中国2012年96.16%的利用效率。(5)原煤、焦炭的直接消费和炼焦过程对"京津冀"地区2012年煤炭相关产业链七种主要污染物的贡献率最大。为了有效减少"京津冀"地区煤炭相关产业链的污染物排放,需要对原煤、焦炭的直接消费和炼焦过程采取相应的减排政策和措施。本研究可以为"京津冀"地区煤炭相关产业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体现能和污染物排放、采取改进措施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0.
在全球贸易体系中,美国是中国大气汞排放的主要外部消费驱动力之一。现有研究多核算国际贸易驱动的大气汞排放,识别主要的贸易驱动关系,缺乏中美贸易模式变化对中国大气汞排放的影响分析。本文基于环境扩展型投入产出模型和结构分解分析方法,计算了1997—2017年中美贸易驱动的中国大气汞排放量,并深入分析了贸易相关的社会经济因素对中国大气汞排放变化的相对贡献。研究结果表明:1997—2007年,中美贸易驱动的中国大气汞排放从13.5 t增至32.8 t,2007年后开始回落,2017年回落至13.6 t。贸易规模扩大是推动大气汞排放增加的最主要因素(62.6 t),排放强度降低是大气汞排放减少的最大驱动因素(-67.0 t)。生产技术水平变化和贸易结构变化的贡献相对较小,近年来逐渐起到促进大气汞排放减少的作用,但其贡献不稳定。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加快产业创新升级,优化、稳定贸易结构,提升产品竞争力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