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6篇
  免费   102篇
  国内免费   301篇
安全科学   102篇
废物处理   67篇
环保管理   275篇
综合类   640篇
基础理论   150篇
污染及防治   117篇
评价与监测   53篇
社会与环境   74篇
灾害及防治   5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57篇
  2015年   57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95篇
  2012年   107篇
  2011年   73篇
  2010年   81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77篇
  2007年   81篇
  2006年   91篇
  2005年   68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2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2篇
  196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931.
谭林  陈岚 《自然资源学报》2022,37(7):1829-1847
科学揭示乡村空间重构与土地利用转型的耦合发展关系,有利于为中国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运用文献综述、理论分析阐释二者的耦合机理及驱动因子。主要结论如下:(1)重构乡村空间是对新一轮乡村转型发展要求的积极回应,土地作为乡村地域的关键发展要素,通过其利用形态的多维转化适应不同的空间重构场景。(2)乡村空间重构是土地利用转型的重要驱力,也为土地利用转型提供不竭的现实需求,土地利用的成功转型是乡村空间重构结果的显著表征,二者交互影响,存在耦合互动关系。(3)空间规划、政策制度、产业结构、利益主体及生态理念的多轮驱动机制共同对其耦合关系施加影响,不同作用机制下的作用效力、方向有所不同。(4)新时代下促进乡村空间重构与土地利用转型耦合发展的一个重要思路是全方位探寻土地利用优化转型的多维路径,总体上应立足生态文明的价值位序,以空间规划为约束机制,以产业结构升级为诱发机制,以多方利益协调为保障机制,同时创新土地政策制度机制,从而提高耦合水平,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相似文献   
932.
崔璨  于程媛  王强 《自然资源学报》2022,37(6):1440-1454
2018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旨在以一体化的思路和举措打破行政壁垒,实现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资源的畅通流动。人才作为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和发展的主要动力,其合理分布和有序流动对于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和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聚焦高校毕业生这一重要区域人才资源,基于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数据,刻画长三角高校毕业生流动的空间格局,使用地理探测器探索城市创新等因素对毕业生流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长三角高校毕业生流动基本遵循随距离衰减和等级跃迁规律,区域内就业占比高达79.72%。江苏、浙江、安徽呈现出差异化的省内流动空间形态。(2)位于“Z”型发达地带和沿海的城市毕业生粘滞率较高,上海和与其紧邻的苏州、嘉兴、南通形成“高—高”区。(3)因子探测结果显示,创新因素对毕业生流动的驱动力较强,但按省域来看,驱动作用在江苏最强,浙江次之,而在安徽并不显著。风险探测显示,创新因素的驱动存在阈值效应。研究揭示了高校毕业生的流动格局及与城市创新的关系,为推动区域人才一体化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理论和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933.
构建汞物质平衡模型以识别高汞触媒及低汞触媒电石法聚氯乙烯(CCPVC)企业中汞的产生、转化和排放过程.进一步针对典型企业开展成本效益分析,比较通过低汞触媒替代来履行《关于汞的水俣公约》要求的各种方案.结果表明,案例企业将在履约的情况下,使废气和废水汞排放量分别减少25%和85.7%~98.9%,净效益增加50.7%~55.4%.案例企业最有利的选择将是在厂内回收废触媒并改进汞减排设施,但含汞固体废物的环境风险不可忽视.原因是《关于汞的水俣公约》侧重于CCPVC行业的汞输入而非汞排放.此外,目前的汞环境税率低于最优税率,无法为CCPVC企业提供足够的激励以控制汞排放.因此,为了提高《关于汞的水俣公约》的政策效力,有必要推动我国CCPVC行业汞物质平衡的构建,加强对含汞固体废物堆存的监管力度,提高汞排放的环境税率,并将所含的环境风险物质量作为固体废物的计税依据.  相似文献   
934.
采集宁夏引黄灌区排水沟道底泥,开展上覆水土柱培养试验,分别模拟0,5,10,20mg/L 4种外源氮输入梯度和0,100mg/L 2种外源碳输入梯度处理下沟道水质的变化情况.在水力停留培养47d内对上覆水NO3--N、NH4+-N、DOC及反硝化速率进行测定,并计算氮素消纳量以评估底泥反硝化脱氮潜势与阈值.结果表明:上覆水NO3--N浓度随时间延长而降低(P<0.01),且同时段内上覆水NO3--N浓度在外源碳添加较无碳源条件下显著降低(P<0.05),试验末期NO3--N浓度在无碳源和添加碳源条件下分别下降52.1%,93.6%;添加碳源条件下上覆水NO3--N浓度在20d时已稳定至较低水平,而未添加碳源处理NO3--N浓度在试验47d后仍有较大消纳空间;无碳源和添加碳源条件下底泥反硝化氮素消纳量阈值分别为263.7,865.6μmol/L,氮素累积消纳量占培养柱体系内总氮量的比率随外源碳氮的增加而增大(P<0.05),未添加碳源条件下反硝化过程可以消纳培养土柱体系内10.3%~11.4%的氮量,而在添加碳源后提高至17.7%~37.3%本研究可为引黄灌区农业面源污染高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35.
通过对地铁盾构隧道下穿南水北调干渠时沉降现场监测数据和数值模拟结果的分析,对干渠结构、干渠上部倒虹吸结构和地表的沉降控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盾构隧道下穿南水北调干渠时,干渠结构最大沉降发生在干渠底部。在盾构隧道与干渠渠底净距为2.5D(D为盾构隧道外径)并采用克泥效工法时,干渠结构的最大沉降量为11.26 mm,未采用克泥效工法时,干渠结构的最大沉降量为14.52 mm,说明采用克泥效工法能够有效减少干渠结构的沉降量,减少幅度为22%,同时也能够有效降低地表和倒虹吸结构的沉降量;(2)随着盾构隧道与干渠的距离越来越接近,干渠底部、地表和倒虹吸结构的沉降量逐渐增大,且随着盾构隧道与干渠渠底净距的减少,其沉降量的增大幅度逐渐提高;(3)采用克泥效工法时,盾构隧道与干渠的净距不少于2.0D时,能够保证干渠底部的沉降量不大于15 mm。该研究结果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36.
自然充氧小型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运行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冯欣 《环境工程》2016,34(10):35-38
研发了一种小型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好氧单元采用"跌水+散水+拔风"自然充氧设计,从而减少了机械曝气,降低了运行成本。实验在北方的秋冬季节进行,考察了自然充氧效果和替代机械曝气的可行性。结果表明,自然充氧可将厌氧出水ρ(DO)从1 mg/L提高到3 mg/L以上。实验设置2种曝气方式,分别为单独机械曝气(0.2 m3/h)和50%机械曝气(0.1 m3/h)+自然充氧,结果表明装置处理性能基本无差异,COD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7%和86%,NH3-N分别为57%和54%,TP分别为40%和49%。  相似文献   
937.
1 INTRODUCTIONSustainability has now become a universal policy goal atleast in the official rhetoric. Indicators of sustainabledevelopment might give policy-makers and the factorsralpublic some feeling of whether a country is moving in amore or less sustainable direction. Leading approaches tomeasu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 reintroduced andreviewed, and different types of indicators to measure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 classified into three majortypes:(1) indicators based on system th…  相似文献   
938.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forcing standard economic analysis to acknowledge and address the existence of dimensions of performance, which are not reducible to monetary accounting. In particula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is concept in practice requires: (a) the simultaneous handling of indicators developed in different disciplinary fields; and (b) an approach more related to the procedures adopted by consultants (Participatory Integrated Analysis), rather than theoretical academic analysis looking for ‘the’ optimal solution. The case study considered in this paper is a multi-criteria analysis of changes, which occurred in the Swedish milk production sector for the period 1989–1999. Multi-criteria impact matrices and multi-criteria representations are used to provide a transparent method of integrated analysis. Changes are characterized and quantified in a way that makes it possible to relate the impact of existing trends in relation to different sub-objectives (variation in performance in relation to social,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indicators). The results of this analysis confirm a few well known predicaments of sustainability associated with agriculture. The growth of Sweden economy is driving a major increase in material throughputs within its agricultural sector. The need of increasing agricultural throughput (especially labour productivity) has moved the Swedish dairy sector in a clear situation of decreasing marginal return ( = large increases in inputs are not reflected in a proportional increase in output). Therefore, sound policies of development of this sector aimed at increasing the goal of sustainability have to be developed by considering several indicators of performance, and not only economic variables.  相似文献   
939.
9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