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36篇
  免费   307篇
  国内免费   876篇
安全科学   428篇
废物处理   65篇
环保管理   290篇
综合类   1733篇
基础理论   384篇
污染及防治   221篇
评价与监测   42篇
社会与环境   202篇
灾害及防治   154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96篇
  2022年   147篇
  2021年   172篇
  2020年   152篇
  2019年   134篇
  2018年   88篇
  2017年   110篇
  2016年   142篇
  2015年   135篇
  2014年   137篇
  2013年   180篇
  2012年   226篇
  2011年   223篇
  2010年   160篇
  2009年   148篇
  2008年   136篇
  2007年   181篇
  2006年   160篇
  2005年   125篇
  2004年   114篇
  2003年   96篇
  2002年   79篇
  2001年   63篇
  2000年   65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1.
In this work,we fabricated three kinds of Ag/Fe_2O_3 model catalysts with different morphologies to study the interfacial interactions between Ag and Fe_2O_3,and how they affected the catalytic activity in hydrogenation of p-nitrophenol was explored.The hydrothermal method was used to synthesize the metal oxide supported silver catalyst,with various morphologies including nanoplates(NPs),nanospheres(NSs),and nanocubes(NCs).The crystal structure,morphology and surface elements of the composite were investigated by various measurements,such as X-ray diffraction(XRD),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 and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XPS).The catalytic activity was also evaluated by the reduction of p-nitrophenol to p-aminophenol.It was found that the activities of the above catalysts varied with the morphology of the support.Among them,Ag/Fe_2O_3 NPs promoted the highest performance,Ag/Fe_2O_3 NSs were slightly inferior,and Ag/Fe_2O_3 NCs were the worst.At last,we ascribed the remarkable activity of Ag/Fe_2O_3 NPs to the strong metal-support interactions between Ag and Fe_2O_3.  相似文献   
12.
采用2000—2016年中国30省市(不包括香港、澳门、台湾、西藏四省区)的数据,构建四化指标体系,计算四化发展指数,进行地区四化水平评价,通过OLS和GMM回归模型考察四化发展对水足迹强度的影响,同时设置四化之间的交互项来识别四化指标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结论如下:首先,从四化水平的地域发展差异上来看,中国四化水平总体上呈现出东部优于中部、中部优于西部的格局,水足迹强度的分布与之类似,说明四化水平发展与水足迹强度之间可能存在相关关系;其次,计量模型显示四化水平的提升对于水足迹强度的改善有积极影响,但每一化对于水足迹强度改善的影响大小不一;第三,以交互项衡量的四化相互作用对于水足迹强度的影响作用为正,表明四化发展对水足迹强度的改善效果逐渐趋于收敛。因此,优先提升落后地区的四化水平,以四化水平的提升推动水足迹强度的降低,能够有效降低我国总体水足迹强度水平。  相似文献   
13.
选取三峡库区支流御临河为研究对象,测量了5个水动力条件(平均流速为0.00,0.03,0.07,0.12,0.20m/s)下沉积物-水界面(SWI)氧通量的变化及水动力条件对SWI氧通量产生机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平均流速的升高,SWI氧通量增加,由0.00m/s时的1.197mmol/(m2·h)增加为0.20m/s时的43.981mmol/(m2·h),溶解氧穿透深度增加,氧进入沉积物更深处并被微生物和还原性物质所利用,沉积物耗氧量上升;当平均流速较低时,沉积物耗氧量以生物耗氧量为主,在0.00m/s与0.03m/s时生物耗氧量为氧通量的85.3%与57.7%;当水体平均流速较高,化学耗氧量与其他耗氧量中的化学过程耗氧量在氧通量中的比重逐步提高.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低温等离子体协同催化工艺流程与反应机理,探讨了反应温度、废气进口组分、废气中水蒸气含量、气体流速、气溶胶等因素对降解效果的影响。分析认为:一段式低温等离子体协同催化可改变低温等离子体特征及催化剂催化特性,但尚未解决尾气臭氧逃逸、副产物产生及放电稳定性等问题;两段式低温等离子体协同催化可提高污染物分子降解效率并减少尾气臭氧逃逸,但未能有效利用等离子体的能量,气体中的水蒸气、粉尘及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气溶胶均能影响后置催化剂的催化性能;两段式低温等离子体协同催化已具备工程应用条件,还需配套高效预处理单元以降低废气中水蒸气、粉尘等对催化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通过水热法合成Bi2WO6,并利用XPS,XRD,BET,UV-Vis和SEM等方法对样品进行了表征;通过光催化性能实验考察了Bi2WO6投加量,溶液pH值对普伐他汀(PR)降解效果的影响;通过自由基捕获实验及中间产物的鉴定探明了Bi2WO6光催化降解PR过程的主要活性自由基,中间产物及降解机理,并采用发光细菌急性毒性试验评估了PR降解前后的毒性.结果表明,所制备的Bi2WO6是由大量纳米片组成的正交晶系花瓣状微球,各元素物质的量比为Bi:W:O=2.5:1:6.7,比表面积为26.67m2/g,带隙能为2.74eV;光催化性能结果表明,对于10mg/L PR,当溶液pH=6.5,Bi2WO6投加量为0.4g/L时降解效果最佳,降解率可达80.6%,矿化度为40.2%;自由基捕获实验结果表明降解过程中h+起主要的氧化作用,·OH和·O2-的氧化起辅助作用.基于活性自由基和中间产物的鉴别结果提出了Bi2WO6光催化降解PR的机理,即以h+为主,·OH和·O2-为辅联合攻击PR分子中C-C键,C=C双键,酯键等化学键,进而将其分解为易降解小分子有机物.另外,毒性测试结果表明PR经光催化降解后的小分子产物与PR原液相比毒性并没有增强.  相似文献   
16.
以海洋环境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局部腐蚀形式——低水位加速腐蚀(ALWC)为对象,自其检测、发生原因、防护三个方面就国内外的文献报告进行综述分析。在检测方面,首先介绍了常用的宏观观察这一被动形式,并突出其特征,然后介绍了利用海水中可溶性无机氮含量作为ALWC发生概率预测这一主动形式,分析其优势与不足。在发生原因方面,在对将ALWC认定为一种典型的微生物腐蚀(MIC)形式的认知过程进行介绍之后,重点分析了微生物对ALWC作用机制不清晰的原因,并建议在后续研究中突出动态演变过程,结合高通量测序等分子生物学技术,确定在不同的阶段影响ALWC的关键微生物,且进一步在大气-海水体系下研究典型菌株及其协同作用的影响,提出微生物对ALWC的作用机制。在防护方面,根据新建和已建钢结构设施分别对传统和针对ALWC所具有的MIC与局部腐蚀特性的新型高效防护方法进行了介绍,并分析了防护方法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17.
爆炸螺栓分离对热防护系统冲击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考察在爆炸螺栓分离过程中,作用在TPS(热防护系统)上的冲击响应是否会导致其破坏,从而影响航天器飞行安全,对过程进行数值仿真分析。方法提出四阶段仿真方案,基于MSC.Dytran软件,采用流固耦合方法对爆炸螺栓分离过程进行动力学仿真;根据单个爆炸螺栓地面分离试验的结构进行建模和分析,获取结构响应曲线;再根据实测的冲击响应数据,对爆炸过程中炸药及JWL方程的参数等设置进行调整,获取准确爆炸螺栓的分析模型;最后应用于对真实结构中TPS(热防护系统)在分离过程里受爆炸螺栓冲击响应的动力学分析与评估。结果通过参数调整,获得的仿真模型与爆炸螺栓地面分离试验实测结果一致,证明了仿真模型的有效性和四阶段仿真方案的可行性。结论提取的真实结构爆炸螺栓分离过程中作用在TPS(热防护结构)上的最大加速度响应曲线,可用于指导TPS(热防护系统)的设计。  相似文献   
18.
Phenol, like many other organic solvents, is toxic to micro-organisms even at low concentrations. However, some micro-organisms can withstand this toxicity to a certain concentration. To observe the uptake mechanism of phenol, bacteria were isolatedfrom a petroleum refinery effluent and identified. Study was carried out to understand the effect of varying sub-lethal concentrations of phenol, on all the isolated individual bacterial cultures. Out of the bacteria isolated, Serratia liquefaciens was found to tolerate phenol concentration up to 1500 mg l-1. A microbial consortium of the isolated bacteriawas formulated and immobilized. Individual cultures were also immobilized and uptake of phenol by the immobilized micro-organisms was observed in a nutrient-rich and nutrient-stressed medium containing phenol as a sole source of carbon. A time-dependent uptake of phenol was exhibited by the micro-organismsin nutrient-stressed medium, after which a sudden increase in phenol concentration occurred in the extracellular medium, till it reached back to the initial concentration. This was attributedto an active efflux mechanism adopted by the micro-organisms to withstand the toxic shock.  相似文献   
19.
大兴安岭西坡中生代火山岩形成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火山喷发特点、火山岩岩石组合及火山岩的同位素年代学证据,大兴安岭西坡地区发育的大量中生代火山岩可分为三个放回,自早而晚依次为:晚侏罗世的塔木兰沟族回、上库力旋回和早白垩世的伊列克得旋回。不同旋回火山岩具有不同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在岩浆起源、源区性质和演化过程等方面,不同族回火山岩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明显差别。火山岩为深部作用和过程的产物,对其形成机制的研究,有助于理解本区中生代发生的剧烈的火山岩浆作用和成矿作用的构造背景及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20.
生物制氢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氢气作为一种清洁的、可更新的能源,正被进一步发展与利用。生物制氢技术与其他制氢方法相比,具有无污染、成本低、可再生等优点,受到广泛的关注。在综述了目前国内外生物制氢技术各个方面的研究进展和成果的基础上,详细描述前景。了光合产氢细菌及厌氧发酵产氢细菌等主要产氢生物的产氢机制,分析了面临的问题,论述了研究的发展方向和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