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43篇
安全科学   5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32篇
综合类   84篇
基础理论   20篇
污染及防治   10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61.
Nitrogen interception in floodwater of rice field in Taihu region of China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A field experiment located in Taihu Lake Basin of China was conducted,by application of urea or a mixture of urea with manure, to elucidate the interception of nitrogen(N)export in a typical rice field through"zero-drainage water management"combined with sound irrigation,rainfall forecasting and field drying,N concentrations in floodwater rapidly declined before the first event of field drying after three split fertilizations,and subsequently tended to retum to the background level.Before the first field drying,total particulate nitrogen(TPN)was the predominant N form in floodwater of plots with no N input,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DIN)on plots that received urea only,and dissolved organic nitrogen(DON)on plots treated with the mixture of urea and manure.Thereafter TPN became the major form.No N export was found from the rice field,but total nitrogen(TN)of 15.8 kg/hm~2 was remained,mainly due to soil N sorption.The results recommended the zero-drainage water management for full-scale areas for minimizing N export.  相似文献   
62.
IntroductionKenya○shighpopulationgrowthratehascreatedpressureonthehighpotentialareas.Thishasresultedinthemigrationofpeopletouncultivated“marginal”landswhichmakeupabout80%ofthecountryandarepredominantlyoflowagriculturalproductivity(Hornetz,1990).These…  相似文献   
63.
苏州河6支流截污工程的优化调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苏州河6交流截污工程是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一期工程中最重要的治水工程之一。在工程进一步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根据多次污染源调查的结果,提出了按水系截污、沿河截污与区域截污相结合、雨水泵站旱流污水截污的3项原则,对苏州河6交流截污工程进行了优化调整,使截污效果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实际纳管污染源数量由原计划的820个增加到2977个,实际截除污水量由原计划的6.8万m^3/d增加到26万m^3/d,6交流区域的截污率由22%提高到85%以上,6条主要交流的平均污水截除率接近70%,其他一些主要交流污水截除率也达到90%以上。  相似文献   
64.
A flux estimate of PCDDs and PCDFs through a waste water treatment plant has been made on an annual basis. The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different steps in the treatment procedure within the plant i.e. inlet and outlet water, different sludge types and air samples. From the surroundings of the plant were collected samples of urban air, storm sewer water (urban runoff), plant discharge water and settling particulates from a sediment trap downstream the plant discharge. Differences in congener profiles were found between the samples taken within the plant compared to those collected outside. The flux of PCDD and PCDF equivalents through the plant was found to be approximately 0.4 – 0.5 g/year and the major part was taken away as digested sludge.  相似文献   
65.
城市排水管道内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城市排水管道内污染物随水流沿程降解转化,是造成管道腐蚀、有毒有害气体产生的重要原因,掌握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对于优化排水系统运行、改善管网周边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在阐述污水和沉积物两相污染特性的基础上,着重综述了管道内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①常量污染物(如氮、磷、硫)在管道内好氧-厌氧交替的条件下沿程降解释放,微量污染物难以完全降解,多发生形态结构变化或由水相向沉积相中迁移.②管道生物膜对污染物的降解转化起主导作用,管道内高基质浓度环境和水流冲刷作用为生物膜稳定状态的维持创造了有利条件.③污染物迁移过程中,气体的产生受有机物浓度、温度、水力停留时间及流速的影响,应结合管道内实际污染物的组成情况采用相应的有害气体控制措施.在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研究中,模型模拟是重要的研究方法,现有模型多从生化反应过程和水力学的角度切入,随着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逐渐应用于管道建模,模型的精确度不断提高.建议今后加强污染物在管道内污水、沉积物、空气三相间迁移转化规律的研究,尤其是针对微量污染物的研究应广泛开展;在实际应用中,应在全面分析管道内污染特性的基础上,实施针对性的污染物抑制策略,建立符合本地特征的污染物迁移转化模型.   相似文献   
66.
以有机污染为主的河流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温东辉  李璐 《生态环境》2007,16(5):1539-1545
借鉴国外污染河流治理与修复的经验,并结合我国当前严重的河流污染形势,介绍了以有机污染为主的河流治理技术的研究进展。根据污染河水处理系统与河道的相对空间关系,河流治理技术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将河水引出河道水系,引入附近的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的异地处理法,其中截污工程是异地处理法的关键;第二类是在河道内建设处理系统,沿程进行河水净化的原位处理法,如河道内的曝气法、投菌法、生物膜法和化学法等;第三类是在河岸带上建设处理系统,将河水分流其中进行处理的旁路处理法,如建于河岸上的人工湿地处理系统、氧化塘以及多种形式的生物床或生物反应器等,旁路处理法起着人工强化河岸带的作用,是目前受污染河流治理中值得关注的一条新思路。受污染河流的具体处理方法及空间位置的选择,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67.
城市污水管网污染物沉积与冲刷释放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城市污水管网中污染物沉积、冲刷释放及微生物降解作用对有机物去除的贡献,以管网中城市污水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有沉积与无沉积的模拟管道,在首次冲刷的理论基础上得到管道污染物沉积释放计算模型,进而研究了不同流量下有机污染物的沉积与冲刷释放规律,并对不同流量下进出水的粒径分布及颗粒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管道6 h水力循环条件下,当流速为0.32 m/s时,污水中有机物变化以沉积贡献为主;当流速增加为管网最小设计流速0.6 m/s时,污染物沉积现象得到显著改善,冲刷释放效应增强;当流速进一步增加为0.9 m/s时,冲刷释放成为主要作用,生物降解作用微弱。  相似文献   
68.
以系统动力学原理为基础,利用系统动力学软件Vensim构建了环滇池截污干渠系统动力学模型(SD模型),模拟了溢流污染的产生—排放—传输全过程。通过模拟6种不同控制方案下的溢流水量及溢流水中COD随时间的变化,对比各方案的优劣性,最终可为滇池流域合流制溢流污染控制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69.
降雨过程中气溶胶湿沉降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赵海波  郑楚光 《环境科学学报》2005,25(12):1590-1596
为了参数化降雨湿去除气溶胶的过程,首先定量计算了雨滴和气溶胶的碰撞效率与它们尺度之间的依存关系,以及雨滴尺度谱满足对数正态分布时气溶胶的清除系数与其尺度的依存关系;然后利用多重Monte Carlo算法模拟了降雨过程中气溶胶尺度谱的时间演变过程,考察了气溶胶湿沉降过程与降雨类型和雨强的相关性.当雨滴尺度谱和气溶胶尺度谱均满足对数正态分布时,数值模拟的结果表明,典型的小雨、中雨和大雨过程对中等尺度气溶胶的湿去除效果均不理想,但都可以有效地湿去除大尺度气溶胶和小尺度气溶胶;3种降雨类型对大尺度气溶胶的湿去除效果均依次好于小尺度气溶胶和中等尺度气溶胶;对于任何尺度的气溶胶,雨强的增加将有利于其湿沉降.  相似文献   
70.
保留带与造林带的小气候和水分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比较分析了保留带与造林带的小气候和水分效应结果显示:①保留带的日均温比造林带低0.6~2.6℃,每天13:00时两带温差最大;保留带的月均温比造林带低0.5~2.2℃,两带6~8月的月均温差最大.②保留带的日均温度比造林带高10~15%,每天13:00时两带湿度相差最大;保留带的月均湿度比造林带高8.3~15.5%,两带6~8月的月均湿度相差最大.③造林带的光明强度是保留带的30~50倍,是未砍带的43~58倍.保留带和造林带不同位点的光照强度随一天中时刻的变化而发生更替.④保留带灌丛对降雨的拦截率为22.61%~64.15%.⑤保留带与造林带和未砍带土壤的自然含水率差异主要出现在0~10cm的表土层,且雨季的差异大十旱季的差异在雨季,保留带土壤的含水宰大于造林带的含水率,在旱季则相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