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43篇
安全科学   5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32篇
综合类   84篇
基础理论   20篇
污染及防治   10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81.
Analysis of recent streamflow data from the Fox Creek Experimental Watersheds in the Bull Run Municipal Watershed, Oregon, indicates a significant recovery from the impacts on summer water yield due to a loss of fog drip upon timber harvesting. Measurable impacts and their associated recovery are notable only during the months of June and July. Recovery begins about five or six years following harvest, possibly due to renewed fog drip from prolific revegetation. Watershed positioning with respect to prevailing weather systems and the extent of burning or removal of slash and residual vegetation during logging appear to be important factors in predicting the impact of fog drip reduction associated with planned harvest. Apparently, once the temporary reduction in summer yield is offset by renewed fog drip, the expected increase in yield due to decreased evapotranspiration can be observed. Redistribution of fog drip may be a major factor in the measurements of local interception and water yield.  相似文献   
82.
为了探索城市合流制排水系统溢流污染的控制策略,基于合流制排水系统结构特征,应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了溢流污染控制系统动力学模型。该模型分为污染源产生子系统、收集运输子系统、污水溢流子系统、污水处理子系统及受纳水体子系统5部分,每个子系统相互作用构成完整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将该模型应用于镇江市老城区合流制排水系统溢流污染控制规划,从排水系统的源-流-汇三方面(包括源头减污、过程控污、末端治污和综合集成),模拟分析各种溢流污染控制策略的效能。  相似文献   
83.
高水力负荷对人工湿地处理精养虾塘排水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处理精养虾塘排水的中试试验,探讨了在不同高水力负荷条件下[1.10~5.34 m3.(m2.d)-1]人工湿地对有机物、氮磷以及悬浮物的去除效果,以期为其设计运行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水力负荷与COD、TN、TP、SS的去除率呈负相关;COD、TN、SS去除速率随水力负荷的升高,先升后降,最高分别达到69、1.8和117.6 g.(m2.d)-1;TP的去除速率随水力负荷的升高变化并不明显.人工湿地在水力负荷2.52~3.24 m3.(m2.d)-1范围内运行时,污染物去除总量最高处理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84.
基于遥感的千烟洲人工林蒸散及其组分模拟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论文通过改进遥感蒸散模型的关键参数,结合遥感数据和气象观测数据,对2003—2008年江西千烟洲人工林生态系统蒸散及其组分进行模拟,并利用涡度相关技术获取的蒸散实测数据对模型模拟结果进行验证和评价。结果表明:①年均蒸散总量模拟值比实测值偏低2.4%,决定系数与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83和0.61 mm·d-1。②土壤蒸发、林冠截留蒸发和植被蒸腾分别占总蒸散量的12%、23%和65%。其中,土壤蒸发季节及年际变化相对稳定;林冠截留蒸发季节变化明显且在不同年份差异较大;植被蒸腾季节变化明显,但年际变异较小。③1—3月植被光合作用较弱,植被蒸腾与蒸散比小于30%。随着植被蒸腾的增强,从4月开始植被蒸腾与蒸散比迅速增加,在生长旺季(7月底)可达到约90%。由于该模型所需数据在区域尺度较易获取,从而为开展区域尺度中亚热带人工林生态系统蒸散及其组分模拟提供方法支撑。  相似文献   
85.
分别采集了苏州城区商业区、历史文化保护区、文教区和生活区等典型样点的雨水管道沉积物,分析沉积物粒径分布和各分级粒度下碳、氮和磷含量及污染负荷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各样点沉积物颗粒的中值粒径(D50)为16.55~327.50μm,从大到小为:商业区>生活区>历史文化保护区>文教区,D50与沉积物中总有机碳(TOC)、总...  相似文献   
86.
以磁铁矿滤料与石英砂滤料为填设滤料层的级配模式一直广泛应用于油田含聚污水处理过程中,但这种滤料级配与污水过滤性能之间的影响关系及规律认识却较为缺乏,本文以悬浮粒子吸附与截留形成的聚集特征为切入,定量分析出水水质特性,对含聚污水过滤过程中滤料级配的影响效果展开数值模拟研究。研究认为:磁铁矿滤料层厚度较大的级配模式过滤具有更好的悬浮粒子吸附与截留效果,对更小粒径悬浮粒子过滤能力更优,但滤料填充高度比与过滤效果存在一定适配性;以1.28以上磁铁矿滤料厚度较大的级配模式过滤较低含聚浓度污水、以1.67以上磁铁矿滤料厚度较小的级配模式过滤较高含聚浓度污水,均可以使出水悬浮固体颗粒与油滴含量均低于5mg/L,满足过滤出水水质指标要求。  相似文献   
87.
水生植物对农田排水沟渠中氮、磷的截留效应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4  
为有效阻控农田土壤流失氮、磷通过沟渠进入水体,通过动态模拟实验研究对比不同排水沟渠对农田流失氮、磷的截留作用,同时通过静态模拟实验重点探讨了水生植物对氮、磷在水-沉积物-水生植物这一微观系统中的截留机理.结果表明:沟渠中的水生植物茭白和菖蒲对氮、磷的截留和转化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水生植物的存在可以加速氮、磷界面交换和传递,从而使上覆水中氮、磷含量快速减少;沉积物间隙水中氮、磷含量的变化受界面交换、沉积物吸附、微生物转化及植物吸收等各方面因素影响,水生植物调整并加强氮、磷的各种转化,植物的存在使得间隙水中氨氮及磷酸盐含量降低并呈现规律变化.   相似文献   
88.
城市排水管道污水水质的变化过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排水管道作为反应器的问题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文章详细阐述了排水管道对污水处理厂的影响,排水管道中发生的生物转化过程和污水水质变化动力学模型的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89.
为降低分流制雨水中悬浮颗粒物及其他污染物浓度,减轻城市景观河道的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对取自泵站的雨水进行混凝沉淀工艺优化实验。以PAC为混凝剂,采用Zeta电位仪、激光粒度仪和iPDA在线监测技术对混凝过程进行监测,考察了混凝剂投加量和水力搅拌速度对絮体形成和分流制雨水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凝剂投加量和混合水力搅拌速度直接影响絮体Zeta电位和聚沉特性;混合搅拌速度控制混凝反应速率,絮凝速度梯度影响絮体形成粒径。FI曲线特征参数对控制混凝工艺具有指导意义。PAC投加量为35 mg/L,混合阶段搅拌速度800 r/min,搅拌30 s,絮凝阶段采用150、108和60 r/min的转速各自搅拌5 min,沉后水中剩余颗粒总数最少,浊度、COD和总磷去除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0.
对三峡库区山地城市合流制污水特细砂、管道沉积物、本地土壤等进行矿物成分分析表明,污水中特细砂矿物成分以石英、方解石,长石类为主,并含有少量云母、赤铁矿和石膏等矿物;认为特细砂主要来自周边砂壤质地土壤、风化岩石和地表沉积物;山地城市合流制管网(污水常规收集方式),山涧、边沟和冲沟(污水特殊收集方式)是细砂迁移的途径;生活污水和雨水是细砂迁移的载体;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加速成土母质主要是侏罗系紫色砂质岩、泥岩和石灰岩风化,而山地、丘陵地貌特征和充沛的雨量强化合流雨污水冲刷作用,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因此,对于山地城市合流污水特细砂的治理,需要从合流制管网建设完善、水土流失防治、生活小区统一规划和污水处理厂除砂系统优化等多个方面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