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3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33篇
安全科学   68篇
废物处理   9篇
环保管理   183篇
综合类   187篇
基础理论   54篇
环境理论   4篇
污染及防治   21篇
评价与监测   53篇
社会与环境   87篇
灾害及防治   3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5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2篇
  197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91.
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根据日本环境质量标准发展的需求,结合欧洲新近实施的相关环境标准,分析了环境监测技术需求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92.
国家环境标准样品在环境有机污染物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介了在分析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时,标准样品作为替代物、基体加标物在样品前处理中的应用,及其作为仪器性能检验物、校正物、内标物在样品分析过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93.
中国生态环境质量优劣度评价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文章提出了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给出了生态环境质量优劣度评价的分级标准和优劣度指数计算方法,并对全国及内蒙古自治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优劣度评价。  相似文献   
694.
我国环境监测采用国际标准的现状与对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入世后我国环境监测采用国际标准的要求,分析了我国环境监测采用国际标准的现状与特点,提出加强环境监测采用国际标准和我国环境监测国际标准化工作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95.
为推进国际履约进程,我国自2019年1月1日起停止实验室用途使用四氯化碳,原针对水中石油类的分析方法《水质石油类和动植物油类的测定红外分光光度法》(HJ 637-2012)随之失效,新分析方法则在2018年10月正式发布.随着新分析方法的发布实施,有必要考察实验室采用新方法分析水中石油类的能力.通过汇总两次能力验证计划...  相似文献   
696.
郑军  刘婷 《中国环境管理》2023,15(4):18-25,43
气候变化问题是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各国利益。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中国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负责任大国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本文归纳分析欧盟、美国、日本、韩国、德国、英国等主要发达经济体碳达峰的经济社会特征、碳中和的路径共识,系统梳理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经验举措,对比分析中国国内进展和差距,并提出重点借鉴的国际经验与启示。研究发现,中国已经逐步具备实现碳达峰国家的基本特征,但相比发达国家,在降碳效果核算评估、低碳安全高效能源系统构建、碳价格传导机制设计、低碳技术创新和新业态模式打造、法规制度系统化构建等方面仍有差距,仍需加强政策驱动和重点国际经验借鉴,进一步优化“双碳”目标评估指标体系,将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系统作为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主要目标,有序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和能源资源市场化价格调控,强化绿色低碳技术的研发创新,加快构建形成系统性推动“双碳”目标的法规体系。  相似文献   
697.
Wildlife trade has rapidly expanded on social media platforms in recent years, offering an easy means for traders to access international markets. Investigating this trade activity poses a complex challenge to researchers seeking to understand online trade and moderators seeking to disrupt illicit and harmful activity. Current survey methods frequently rely on text-based searches and focus on posts in which the advertisement is explicit. However, such approaches risk overlooking a growing volume of relevant content, particularly outside social media groups. We used posts from pages promoting West African birds for trade as a case study to explore the availability of information for making inferences about trade activity on social media, specifically information indicating that trade activity was occurring or that could be used to infer trade routes. We recorded 400 posts from 12 pages that we inferred either promoted or facilitated wildlife trade, of which 19.7% were explicit advertisements and 23.8% contained taxa-related terms. In the remaining 341 posts, profile information was the most common indicator of trade activity, but a variety of indicators (e.g., images of birds in trade and trade enquiries) were identified across imagery, text, and comments. We identified multiple types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that could help infer trade routes and thus the likely legality of trade, although most were relatively rare and sometimes contradictory.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triangulating multiple types of information from within, across, and beyond posts is vital for effectively identifying and interpreting wildlife trade content on social media. Therefore, were commend that expert-mediated triangulation should be integrated in and used alongside automated detection systems and moderating practices of social media compan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