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8篇
  免费   64篇
  国内免费   350篇
安全科学   49篇
废物处理   33篇
环保管理   90篇
综合类   494篇
基础理论   118篇
污染及防治   74篇
评价与监测   40篇
社会与环境   1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64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0 毫秒
671.
采用反硝化反应器,研究了Cr(Ⅵ)对活性污泥系统反硝化过程的影响。在进水Cr(Ⅵ)投加量2.5 mg/L条件下,活性污泥反硝化过程中COD和硝酸盐氮的去除率受到的影响较小,而在10.0 mg/L条件下受到的影响较大,COD和硝酸盐氮的去除率分别从最初的97.1%和99.0%降至70.6%和24.7%。在停止投加Cr(Ⅵ)后的恢复期内,反硝化系统可以逐渐恢复对COD和硝酸盐氮的去除,亚硝酸盐氮仍会有积累,但随着时间的延长可恢复至初始状态。硝酸盐氮还原为亚硝酸盐氮的过程比亚硝酸盐氮的还原过程更易受到Cr(Ⅵ)的影响。  相似文献   
672.
赵岩 《干旱环境监测》2014,28(4):182-186
对测定土壤中氨氮、亚硝酸盐氲、硝酸盐氲的试料保存条件和时间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4℃、避光保存的条件下,试料可以保存7d,而各组份浓度值基本保持不变。其中,氨氮的本底试料值相对标准偏差为2.86%,加标试料值相对标准偏差为2.88%,加标回收率为85.8%~101%;亚硝酸盐氮加标量为0.5μg试料值相对标准偏差为3.55%,加标量为4.0μg试料值相对标准偏差为2.93%;硝酸盐氮与亚硝酸盐氮总量的本底试料值相对标准偏差为7.02%,加标试料值相对标准偏差为4.56%,加标回收率为82.6%~104%。  相似文献   
673.
SBR-BAF组合工艺好氧反硝化脱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一套由SBR反应器和一个内部填充多孔蜂窝陶瓷填料的生物滤池(BAF)构成的组合系统,研究了不同碳氮比,不同入口硝酸根浓度和CODCr及低温时溶解氧对于该系统反硝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系统在有溶解氧时仍有较好的反硝化效果和COD去除率,在15℃低温下,通入2·0mg/L的溶解氧也可使系统具有良好的反硝化效果。  相似文献   
674.
催化还原脱除地下水中硝酸盐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浸渍法制备催化剂Pd-Cu/γ-Al2O3,用BET、ICP、XRD、TEM和EDX对该催化剂进行了表征.以甲酸钠作为还原剂,对催化还原硝酸盐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00 mg·L-1硝酸盐完全反应时总氮的脱除率可以达到87%.催化反应的活性和选择性受pH值、催化剂投加量、甲酸钠浓度和硝酸盐初始浓度等反应条件影响.甲酸钠作为还原剂时只需控制溶液初始pH值,初始pH值过高或过低都会降低催化剂活性;控制初始pH值为4.5,适当降低催化剂投加量和增加甲酸钠的浓度有利于提高催化活性,但选择性会显著降低.初始pH值为4.5时,不同初始浓度硝酸盐的催化还原反应为一级反应.  相似文献   
675.
Abstract: Water quality and macroinvertebrate assemblage data from 1981 to 2005 were assessed to evaluate the water quality and biological responses of a western trout stream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multiple 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 (BMPs) on irrigated cropland. Data from Rock Creek near Twin Falls, Idaho, a long‐term monitoring site, were assembled from state and federal sources to provide the evaluation. Seasonal loads of the nonpoint source pollutants suspended sediment (SS), total phosphorus (TP), and nitrate‐nitrite (NN) were estimated using a regression model with time‐series streamflow data and constituent concentrations. Trends in the macroinvertebrate assemblages were evaluated using a number of biological metrics and 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ordination. Regression analysis found significant annual decreases in TP and SS flow‐adjusted concentrations during the BMP implementation period from 1983 to 1990 of about 7 and 10%, respectively. These results are coincident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multiple BMPs on about 75% of the irrigated cropland in the watershed. Macroinvertebrate assemblages during this time also responded with a change in taxa composition resulting in improved biotic index scores. Taxon specific TP and SS optima, empirically derived from a large national dataset, predicted a decrease in SS concentrations of about 37% (52 to 33 mg/l) and a decrease in TP concentrations of about 50% (0.20 to 0.10 mg/l) from 1981 to 1987. Decreasing trends in TP, SS, and NN pollutant loads were primarily the result of naturally low streamflow conditions during the BMP post‐implementation period from 1993 to 2005. Trends in macroinvertebrate responses during 1993 to 2005 were confounded by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New Zealand mudsnail (Potamopyrgus  antipodarum), which approached densities of 100,000 per m2 in riffle habitat. The occurrence of this invasive species appears to have caused a major shift in composition and function of the macroinvertebrate assemblages.  相似文献   
676.
纳米铁去除水中硝酸盐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实验中采用了液相还原法制备新型吸附剂纳米铁。在纳米铁低投放量的条件下,采用间歇实验,分别从初始硝酸盐浓度、溶液pH值和温度的不同外界条件下研究了纳米铁对硝酸盐的去除情况。实验结果表明,硝酸盐初始浓度对反应速率有影响,但对去除率影响不大;溶液pH值为2.0时纳米铁对硝酸盐的去除效果最好;随着温度的升高,纳米铁对硝酸盐的去除率有所增加。以t时刻已反应掉的硝酸盐浓度为切入点,提出拟二级动力学方程。进而确定不同温度下的反应速率常数k。实验中k在50℃时最大,为0.014 mg/(L·min)。反应活化能Ea为17.18 kJ/mol,该反应以质量传递为控制因素。溶液中性条件下硝酸盐氮的还原产物为氨氮。  相似文献   
677.
太行山低山丘陵区是华北平原地下水补给区,近年来山区农田面积增加,农田过量氮肥投入造成地下水硝酸盐浓度逐年升高,因此,研究典型农田土壤氮淋溶过程对保护补给区地下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位于太行山低山丘陵区的中国科学院太行山生态试验站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农田为研究对象,应用根区水质模型(root zone water quality model,RZWQM)对太行山低山丘陵区2015~2016年冬小麦-夏玉米的1个轮作周期内1m土壤剖面水分和硝态氮运移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土壤硝态氮淋溶主要发生在夏玉米季(雨季),当全年施氮量为300 kg·hm-2时,夏玉米季硝态氮淋失量达到59.9 kg·hm-2,而冬小麦生长季硝态氮淋失量仅为2.12 kg·hm-2.不同施氮量和不同降水年型下玉米季土壤硝态氮淋溶模拟结果表明,当施氮量为0、300和450 kg·hm-2时,2016年(丰水年)极端降水后,玉米季土壤硝态氮潜在淋失量分别为10.5、59.9和136.5 kg·hm-2;当全年施氮量为300 kg·hm-2时,2013(枯水年)、2015(平水年)和2016年(丰水年)玉米季硝态氮淋失量分别占轮作周期总施氮量的9%、10%和20%;当全年施氮量为450 kg·hm-2时,2013(枯水年)、2015(平水年)和2016年(丰水年)玉米季硝态氮淋失量分别占总施氮量的11%、17%和30%,表明大降水事件不仅对地下水形成大量补给,很大程度上也增加了累积在农田土壤中的硝态氮淋溶损失,增加了对区域地下水硝酸盐潜在污染威胁.  相似文献   
678.
王弘宇  马放  苏俊峰  左薇  张佳  张献旭 《环境科学》2007,28(12):2856-2860
利用好氧反硝化细菌强化生物陶粒反应器处理含硝氮废水,探讨了生物陶粒反应器中好氧反硝化生物脱氮的实现过程,并运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DGGE)对微生物菌群结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水力负荷0.75 m/h,气水比5∶1~10∶1,水温15~23℃,进水COD负荷1.92~5.98 kg/(m3·d),硝氮负荷0.60~1.34 kg/(m3·d)的条件下,生物陶粒反应器在稳定运行阶段可以基本实现对硝酸氮的完全去除,对总氮的去除率最高可达95.73%,出水中亚硝酸盐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PCR-DGGE指纹图谱显示,微生物多样性与废水的处理效果出现协同变化的特征.在整个运行阶段,好氧反硝化菌群X31在反应器中稳定存在,并始终是优势菌群.  相似文献   
679.
以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颗粒作为反硝化固体碳源和生物膜载体的填料床反应器处理含盐水体的脱氮效果表明,在温度在(29±1)℃的条件下,反应器对含盐水体中NO3--N具有良好的反硝化性能.以NO3--N去除率为响应值,利用响应曲面法考察进水硝酸盐浓度和水力停留时间对脱氮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表明,进水NO3--N和HRT...  相似文献   
680.
方天歌  姚小红  孟赫  陈春强 《环境科学》2020,41(10):4345-4354
我国北方地区冬季采暖期大气污染事件频发,期间硝酸盐成为促进PM2.5增加的主要因素.然而在烟花燃放期间,硫酸盐的累积却强于硝酸盐,形成不同的污染特征.对春节期间(2019年2月2~10日)青岛近郊在线离子色谱观测数据,结合国控自动监测站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间观测到大气颗粒物累积事件、沙尘过境事件和烟花燃放事件.烟花燃放高峰期,其对PM2.5和PM10的一次贡献率分别为69.8%和63.8%.相比颗粒物累积期间硝酸盐有更明显的累积,硫酸盐在烟花燃放期间先于硝酸盐生成,并存在更强的累积.分离得到烟花燃放的一次贡献因子n(SO42-)/n(K+)和n(NO3-)/n(K+)特征摩尔比分别为1.2和1.3;利用该比值估算得到对SO42-和NO3-二次贡献因子,在较稳定的气象条件下分别为一次贡献因子的2.1倍和1.6倍;但在强的干冷空气过境时,二次贡献因子大幅降低,与一次贡献因子相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