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4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161篇
安全科学   23篇
废物处理   12篇
环保管理   23篇
综合类   282篇
基础理论   81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31篇
评价与监测   19篇
社会与环境   39篇
灾害及防治   1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2003年都匀市区各小学校园声环境质量状况监测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市区的小学校园声环境质量状况分为清静型、扰闹型、持续吵闹型和断续吵闹型共4种类型。到2012年,这种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断续吵闹型校园消失,持续吵闹型小学校园的数量则明显增加了。  相似文献   
42.
The adsorption behaviour of Basic Red 12, Acid Orange 7 and Acid Blue 1 on zinc oxide nanoparticles (ZNP) has been investigated to understand the physicochemical process involved and to explore the possible use of nanoparticles in the treatment and management of textile waste matter. The dye removal capacity of ZNP towards Basic Red 12, Acid Orange 7 and Acid Blue 1 was found to be 15.64, 6.78 and 6.38 mg g?1, respectively. The adsorption process was pH dependent and optimum pH values of 9.0, 2.0 and 4.0 were obtained for Basic Red 12, Acid Orange 7 and Acid Blue 1, respectively. Equilibrium was established after 1.0 h for all dyes. Langmuir, Freundlich and Temkin isotherm models were applied to the system. The adsorbent ZNP was characterised using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 X-ray diffraction (XRD), Brunauer–Emmett–Teller (BET) and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FTIR) techniques. SEM analysis revealed the noticeable nanoporous morphology of the material. The results of FTIR spectroscopy showed that the process is driven by an electrostatic complexation mechanism. XRD studies revealed the nanocrystalline structure of ZNP. BET surface area measurement suggested a high pore volume and large surface area for the adsorbent. The kinetic measurements suggested pseudo-second-order kinetic processes with high regression coefficients and smaller standard error of estimate values and lower residual sum of squares. The thermodynamic measurements suggested that all processes were exothermic and accompanied by negative values for Δ G0, Δ S0 and Δ H0.  相似文献   
43.
依据生活型(乔木、藤本、灌木、半灌木、多年生禾草、多年生杂类草和一二年生草本)和水分生态型(旱生、旱中生、中生和湿生)将祁连山北坡次生杨桦林28个调查样地中的81个物种划分为18种植物功能型(Plant functiontypes,PFTs),并通过典范对应分析(CCA)方法研究植物功能型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自然恢复杨桦林地植物功能型主要集中在中生多年生杂类草(PFTs16)、湿生多年生杂类草(PFTs23)、旱中生多年生杂类草(PFTs9)和中生灌木(PFTs18)4个植物功能型上;乔、灌、草三层冠层特征和中生植物的大量出现,反映了群落植物生活型趋于复杂化和结构化,生态型逐渐向中生化方向演替的特点;土壤容重、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主要影响植物的生活型分异特征,土壤含水量和林冠郁闭度是植物的水分生态型分异的主要环境因子,而坡位、坡度控制着群落植物总体分布格局的形成.图1表3参31  相似文献   
44.
根据毕节地区16个主要造林树种的生态生物学特性,结合本区气候和土壤生态条件,运用 Fuzzy 二级评价模型,对各土类水土保持树种的适宜程度进行了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45.
中国县域资源组合结构的分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按区域经济的发展,遵循资源分布的地域分异规律,论述了中国县域资源的地域组合结构的分类问题。首先对采用多因素综合作用、自然资源与经济资源兼容组合、资源优势、资源系统良性循环等原则进行了必要性的论证;在此基础上重点对其分类方法进行了具体说明,其主要步骤是在确定10种主要的县域资源,建立相关在指标体系的前提下,鉴于威弗组合指数对于划分县域资源组合结构类型的可行性,运用改造过的,角立县域资源地域组合结构类型的划分程序与计算方法。最后,按此分类法,把我国县域资源地域组合结构类型划分为自然资源型、自然资源主导型、自然资源与经济资源混合型、经济资源主导型、经济资源密集类等5个一级类型及其下属的8个二级类型。  相似文献   
46.
我国的环境现状,类型与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结合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通过采用一定的数学模型,分析了我国区域环境现状、类型及其变化,得出了一些有参考价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47.
48.
CO2引起的气候变暖已成为全球最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利用离子液体固定CO2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介绍了近年来离子液体吸收CO2的研究进展,包括常规离子液体和含氨基离子液体、氨基酸离子液体、聚离子液体及其他离子液体等4种功能化离子液体,并简要分析了吸收机理。综合分析了每种离子液体的吸收性能,离子液体对CO2的吸收能力均随温度上升而减小,随压力升高而增加。烷基链的增长以及含氟基团的增加有利于对CO2的吸收。功能化离子液体由于引入了功能化基团,相同条件下,其对CO2的吸收力几乎是常规离子液体的两倍。此外,将离子液体与有机溶液(特别是醇胺溶液)混合能提高离子液体对CO2的吸收能力,且能降低生产费用。最后指出了高吸收性能、低黏度、低毒以及低成本是未来离子液体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9.
塬地农田作为黄土高原地区发展种植业的最佳区域,近年来由于人类对农业种植类型的不合理选择,使得该区域土壤保肥持水的水平降低,且已对作物生长及农业经济发展产生严重威胁,故本文旨在研究该区域不同种植类型下耕地土壤肥力和经济效益耦合关系,从而选取合适的种植类型。本研究选取晋西南塬地4种典型样地类型(玉米、棉花、马铃薯、荒地)为研究对象,对2019年、2020年全生育期(3—10月)土壤肥力及产值产量进行测定,基于实验数据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综合分析各作物种植下肥力、经济效益状况及耦合协调度。结果表明:(1)不同种植类型下土壤肥力有显著差异,其中马铃薯种植下土壤肥力最高;(2)不同生育期土壤肥力变化有异,除土壤含水量外各肥力指标在快速发育期含量最高而生长中期显著降低,土壤含水量在快速发育期含量最低;(3)各土壤肥力指标含量在20—40 cm土层较高,土壤含水量在0—20 cm土层含量较低;(4)各种植类型下经济效益排序为棉花>马铃薯>玉米>荒地,其中棉花经济效益分别为马铃薯、玉米和荒地的1.17倍、1.36倍和3.40倍;(5)马铃薯种植下耦合协调度最高,棉花和玉米次之,荒地最低。综上,马铃薯种植对肥力改善具有重要意义,而以经济创收为目的的优势种植类型为棉花。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创收和地力保护相协调,本研究表明马铃薯为晋西南黄土残塬区兼顾经济增长和农业环境保护的最佳种植类型,应积极推广种植。以上各作物类型种植下在快速发育期应及时灌溉以减小水分对肥力改善和作物产量的限制。该研究对黄土残塬区耕地种植类型的合理选择、科学施灌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0.
为研究城郊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多环芳烃(PAHs)的纵向污染特征,对南京市郊菜地、林地、居民点、城镇用地、水田和工业区这6个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各1剖面(0~100 cm)的15种优控PAHs进行研究,分析了PAHs的纵向分布和组成特征、影响因素和来源.结果表明,6个采样点剖面∑15PAHs含量分别为:菜地69.3~299.2μg·kg-1、林地20.8~128.3μg·kg-1、居民点30.7~142.1μg·kg-1、城镇用地185.6~1 728.7μg·kg-1、水田208.3~693.0μg·kg-1和工业区165.6~739.2μg·kg-1.居民点和林地没有污染,菜地污染水平较轻,水田和工业区污染水平中等,城镇用地污染较严重.除居民点和城镇用地以外的采样点土壤PAHs集中分布在表层或次表层,但在深层仍有检出,且各采样点各深度大多以高环PAHs为主. PAHs的分子特性及成分含量、土壤的理化性质和土地利用方式均会影响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