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5篇
  免费   100篇
  国内免费   521篇
安全科学   63篇
废物处理   118篇
环保管理   50篇
综合类   692篇
基础理论   152篇
污染及防治   179篇
评价与监测   18篇
社会与环境   11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69篇
  2018年   61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68篇
  2014年   77篇
  2013年   82篇
  2012年   83篇
  2011年   82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72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81.
制备了两种磁性碳基材料——磁性氧化石墨烯(MGO)和磁性竹炭(MBC),并将其用于模拟含Cr(Ⅵ)废水的吸附。采用SEM,BET,FTIR技术对吸附剂进行了表征。表征结果显示:MBC具有与MGO相似的薄片层结构,且MBC的BET比表面积更大(为32.872 6 m2/g),可为Cr(Ⅵ)提供大量的吸附位点。实验结果表明:向100 mL废水中加入20.0 mg吸附剂,在废水pH为1.0、吸附温度为30 ℃、初始Cr(Ⅵ)质量浓度为10.0 mg/L的条件下,MGO和MBC的平衡吸附时间分别为50,70 min,平衡吸附量分别为37.7,49.7 mg/g,吸附平衡时的Cr(Ⅵ)去除率分别为75.4%和99.4%;两种磁性材料对Cr(Ⅵ)的吸附均很好地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在酸性介质中,MGO和MBC的表面基团与HCr2O7-和Cr2O72-之间有氢键作用。  相似文献   
982.
采用氧化-共沉淀法制备出新生态铁锰复合氧化物(FMBO),研究了单独投加FMBO和聚合氯化铝(PACl)强化FMBO吸附除磷效能及吸附磷后的颗粒物特性。结果表明,单独投加FMBO后形成的颗粒物表面带负电荷,颗粒物聚集和沉淀性能较差。PACl的投加降低了颗粒物的表面电荷,促进了颗粒物的聚集,平均粒径明显增加,改善了颗粒物的沉淀性能;通过SEM-EDAX发现,投加PACl形成的复合颗粒物表面更为粗糙,Al元素在复合颗粒物表面相对富集。PACl的投加强化了FMBO的吸附除磷效果,在实验原水条件下FMBO和PACl最佳投量分别为12和30 mg/L,此时TDP去除率高达95.6%。并且出水中Fe、Mn、Al浓度均远低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规定的限值。PACl强化新生态FMBO易于实现原位投加,在水体和水处理除磷工艺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983.
过量生石灰对污泥含水率和有机物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生石灰(氧化钙,CaO)处理活性污泥对污泥含水率和有机物含量的影响,通过向南京某城市污水处理厂出厂污泥投加过量CaO进行脱水实验,测定投加CaO后污泥的含水率;烘干后的脱水污泥进行热重实验,研究CaO投加量对污泥中有机组分含量的影响.脱水实验表明:随着CaO与污泥质量比的增大,污泥含水率迅速减小,当质量比达到1.5时,污泥达到完全脱水;投加过量CaO的脱水污泥呈干燥的粉末状,粒度均匀,可作为水泥生产的辅料。热重实验表明:投加CaO后单位干泥失重百分比随CaO与污泥质量比增大而逐渐减小,向污泥中投加CaO有利于污泥中有机组分的释放和去除,实现污泥的稳定化。  相似文献   
984.
利用粘结挤压法将Fe-Al-Ce复合氧化物粉末材料制备成颗粒材料(GFAC),进行表征、静态和动态吸附除氟性能评价和现场应用.结果显示,优选GFAC颗粒直径为1.6 mm,具有较高的压缩破坏强度33.80 N和除氟性能.GFAC颗粒对氟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吸附速率受膜扩散和内扩散共同控制;在pH 7.0±0.2条件下,GFAC颗粒对氟的饱和吸附容量达到51.28 mg/g(25℃,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不同空间流速(SV)下动态实验出水穿透(1mg/L)时对氟的累积吸附量分别为5.69mg/g (SV=1 h-1)、5.61mg/g (SV=2h-1)、2.83 mg/g (SV=5 h-1),高于常见活性氧化铝除氟剂(AA,1.77 mg/g,SV=1 h-1)及其他报道的颗粒除氟剂.GFAC颗粒在河北现场成功用于实际高氟地下水的处理,在原水氟浓度(3.7±0.3)mg/L和pH 8.0±0.2条件下,对氟的累计吸附量为3.16 mg/g,明显高于AA(0.83mg/g),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85.
As in vivo system, we propose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as a useful model for study the genotoxic risks associated with nanoparticle exposure. In this study we have carried out a genotoxic evaluation of titanium dioxide (TiO2), zirconium oxide (ZrO2) and aluminium oxide (Al2O3) nanoparticles and their microparticulated forms in D. melanogaster by using the wing somatic mutation and recombination assay. This assay is based on the principle that loss of heterozygosis and the corresponding expression of the suitable recessive markers, multiple wing hairs and flare-3, can lead to the formation of mutant clones in treated larvae, which are expressed as mutant spots on the wings of adult flies. Third instar larvae were feed with TiO2, ZrO2 and Al2O3 nanoparticles, and their microparticulated forms, at concentrations ranging from 0.1 to 10 mM. Although a certain level of aggregation/agglomeration was observed in solution, it must be noted than the constant digging activity of larvae ensures that treated medium pass constantly through the digestive tract ensuring exposur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no significant increases in the frequency of all spots (e.g. small single, large single, twin, total mwh and total spots) were observed, indicating that these nanoparticles were not able to induce genotoxic activity in the wing spot assay of D. melanogaster. Negative data were also obtained with the microparticulated forms.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nanoparticulated form of the selected nanomaterials does not modify the potential genotoxicity of their microparticulated versions. These in vivo results contribute to increase the genotoxicity database on the TiO2, ZrO2 and Al2O3 nanoparticles.  相似文献   
986.
采用微波溶剂热法—浸渍法制备了WO3/γ-Bi2MoO6纳米异质结复合可见光催化剂(简称光催化剂),用XRD、SEM、XPS和UV-Vis分光光度法对其进行了表征。以甲基橙为目标降解物,考察了光催化剂的催化性能。表征结果显示:WO3分散在γ-Bi2MoO6晶体表面,未进入晶格内部;与WO3和γ-Bi2MoO6相比,WO3/γ-Bi2MoO6在紫外和可见光区的吸收强度均有所提高,且对光的吸收发生了明显的红移,禁带宽度变窄;二者形成的p-n型异质结能及时有效地促进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分离,提高催化活性。实验结果表明:WO3/γ-Bi2MoO6的催化活性优于WO3和γ-Bi2MoO6;在甲基橙溶液初始质量浓度为10 mg/L、光催化剂WO3(1.0%)/γ-Bi2MoO6加入量为1 g/L时,反应3 h时甲基橙的降解率最高(达97.48%),甲基橙溶液中TOC的去除率也最高(为92.0%)。  相似文献   
987.
纪荣昌 《化工环保》2015,35(6):588-592
通过掺杂Si提高FeOOH的机械强度,制备无定型Si-FeOOH,并用于催化臭氧氧化降解苯胺。考察了n(Si)∶n(Fe)、Si-FeOOH加入量、溶液p H、初始苯胺质量浓度等因素对苯胺去除率的影响,并研究了SiFeOOH的重复利用效果与铁离子的溶出情况。实验结果表明:Si-FeOOH对臭氧氧化降解苯胺具有明显的催化作用,Si-FeOOH催化臭氧氧化对苯胺的降解效果明显高于单独臭氧氧化和FeOOH催化臭氧氧化;在溶液p H为11、Si-FeOOH加入量为1.0 g/L、n(Si)∶n(Fe)=0.55的最佳降解条件下处理初始苯胺质量浓度为300 mg/L的苯胺溶液,降解10 min后,苯胺去除率可达100%;Si-FeOOH催化剂经5次重复使用后,苯胺的去除率仍高达97.8%,且铁离子的溶出量明显低于FeOOH。  相似文献   
988.
低温选择性催化还原(SCR)技术具有很高的脱硝效率。概述了低温SCR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和性能,分析了催化剂的失活原因和再生方法,探讨了催化反应的机理,并介绍了低温SCR技术在工业烟气脱硝中的应用案例。SCR催化剂未来的发展不仅要以低温下的高活性和高选择性为主要目的,还要考虑到催化剂的抗失活性能(如抗硫性和抗水稳定性)和操作温度范围,使其可广泛应用于不同的工况中,以满足我国日益提高的环保要求。  相似文献   
989.
通过溶剂热法成功合成了一系列不同掺杂比的Cu2O/Bi2MoO6复合纳米光催化剂,利用X射线衍射(XRD)、拉曼(Raman)光谱、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DRS)等手段对所得产物进行表征。以染料结晶紫为模拟污染物,研究了所合成产物的光催化性能。结果表明,Cu、Mo摩尔比为0.08的复合纳米光催化剂的光催化效率最高,可见光照射100min对结晶紫溶液的降解率可达95.60%。此外,探讨了Cu2O掺杂量对光催化剂性能的影响,提出了可能的光催化反应机制。  相似文献   
990.
采用装有凹凸棒石基铁氧化物多孔陶粒作为填料的生物滴滤塔,进行了长期实验室H2S脱臭实验。结果表明,该生物滴滤塔H2S的进气浓度低于500 mg/m3时,循环营养液喷淋量高于1.5 L/h,气体最佳停留时间为54.9 s,去除率在95%以上。代谢产物以SO2-4为主,转化速率在52.42 g/(m3·d)左右。该滴滤塔系统可稳定而有效运行。生物相观察表明,滴滤塔填料表面附着大量微生物,铁氧化物陶粒具有化学和生物惰性,有利于微生物的附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