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9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26篇
安全科学   17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28篇
综合类   135篇
基础理论   71篇
污染及防治   5篇
评价与监测   12篇
社会与环境   22篇
灾害及防治   2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A review on the generation, determination and mitigation of Urban Heat Island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Urban Heat Island (UHI) is considered as one of the major problems in the 21st century posed to human beings as a result of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of human civilization. The large amount of heat generated from urban structures, as they consume and re-radiate solar radiations, and from the anthropogenic heat sources are the main causes of UHI. The two heat sources increase the temperatures of an urban area as compared to its surroundings, which is known as Urban Heat Island Intensity (UHII). The problem is even worse in cities or metropolises with large population and extensive economic activities. The estimated three billion people living in the urban areas in the world are directly exposed to the problem, which will b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the near future. Due to the severity of the problem, vast research effort has been dedicated and a wide range of literature is available for the subject. The literature available in this area includes the latest research approaches, concepts, methodologies, latest investigation tools and mitigation measures. This study was carded out to review and summarize this research area through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most important feature of UHI. 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 heat re-radiated by the urban structures plays the most important role which should be investigated in details to study urban heating especially the UHI. It was also concluded that the future research should be focused on design and planning parameters for reducing the effects of urban heat island and ultimately living in a better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102.
黄河三角洲贝壳堤岛脆弱生态系统破坏现状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河三角洲的无棣、沾化海岸数千年来形成的贝壳堤为世界三大古贝壳堤之一。近20多年来,贝壳堤岛脆弱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主要表现在面积锐减,生物多样性降低。究其原因,一是风暴潮袭击、海岸侵蚀等自然因素影响,二是滥挖贝壳砂、无序发展盐业生产和滩涂养殖、修筑防潮大坝、兴建工业企业和民居等人为因素破坏。保护贝壳堤岛生态系统,要强化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尽快修复脆弱生态系统,加强自然保护区科学研究,还要加大自然保护宣传力度。  相似文献   
103.
沈阳2007年城市热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热岛现象是城市气候灾害之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迅速发展,城市热岛现象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城市密集的人口分布和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加剧了城市热量排放加上越来越多的城市路面被水泥和沥青所代替,城市热岛现象必然会越来越严重。通过对沈阳及郊区康平、法库2007年常规气象资料进行热岛特征分析,并对12月25日全年热岛强度最高日进行风场、温度场、温度廓线、流场的分析。得出结论:沈阳市白天热岛强度比夜晚强,夜晚热岛强度比较低,有时会出现冷岛;沈阳冬天热岛强度最强;沈阳雪天或雨天热岛强度最强;沈阳热岛强度>2小时数冬天最多;通过对强热岛日的分析,白天污染重,有逆温存在,地面气流稳定,天气形势稳定,风速小,易出现强热岛。  相似文献   
104.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热岛效应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喀斯特地区以其独特的地貌特征,表现出不同的热岛形成和分布情况.本文采用覆盖贵阳市的2001年ETM+和2007年TM遥感影像,进行亮度温度反演,分析热岛分布和形成原因.研究表明:除了常规热岛外,在贵阳市还广泛存在着与喀斯特的分布和石漠化的形成有着密切联系的异常热岛区...  相似文献   
105.
红树林湿地沉积物的独特理化性质使其能够大量富集河口重金属,为了研究珠江口湿地沉积物中AVS-SEM与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采用重铬酸钾氧化-还原容量法、并联氮载气冷法酸溶硫化物分析法、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及X射线荧光光谱法等分析了淇澳岛红树林不同生境下沉积物柱状样的基本理化性质、酸可挥发性硫化物(AVS)、同步浸提...  相似文献   
106.
李宇  周德成  闫章美 《环境科学》2021,42(10):5037-5045
日益加剧的城市化致使我国城市热岛效应日趋严重,进而严重影响区域环境和人类健康.目前有关我国城市热岛效应的研究多基于卫星遥感获取的辐射温度,有关大气热岛效应时空变化格局的认识相对薄弱.本文选取84个代表性城市,基于1960~2017年逐日气温观测数据,分析了我国大气城市热岛的地理分布特征及其昼夜、年内和年际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所有城市平均热岛强度为(0.9±1.1)℃,不同地区热岛强度差异明显,北部地区明显高于南部地区,华北地区最大,年均强度达(1.4±1.4)℃;不同时间和季节热岛强度差异大,尤其东北和西北地区,整体表现为夜晚[(1.2±1.1)℃]明显高于白天[(0.5±1.2)℃],白天夏季高于冬季,夜晚冬季高于夏季;从年际变化来看,大部分城市年平均热岛强度呈明显增加态势,平均增长速率达到0.040℃·(10 a)-1,但在2009年后出现明显减弱趋势;通过分析热岛强度与局地气候和不透水面的关系,结果发现大气热岛强度空间分布受气候背景和气象站点位置影响较大,而长期变化受不透水面比例影响较大.本研究将深化对我国大气热岛效应变化规律的认识,为制定缓解高温热浪的城市土地利用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7.
中国主要城市的城市化对局地增温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宇  周德成  闫章美  张良侠 《环境科学》2022,43(5):2822-2830
快速发展的城市化可极大地加剧全球变暖背景下我国局地和区域的增温效应,然而有关不同城市的局地增温效应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的认识相对薄弱.基于1981~2017年气象观测和ERA-5气候再分析数据,通过城乡对比法(UMR)和观测减去再分析方法(OMR)对比分析了中国92个主要城市的城市化对局地增温的贡献.结果表明,过去37 a,所有城市的气温均呈显著增加态势,且最低温度增速整体上明显高于最高温度,尤其北方城市;OMR和UMR方法所估算的城市化增温效应差异大,UMR方法整体上可能严重低估城市化对气温升高的影响;OMR方法结果表明,大部分城市的城市化对气温升高起促进作用[平均增温趋势和贡献率分别达0.26℃·(10 a)-1和46.7%],尤其是最低气温;不同区域城市化增温效应差异大,东南地区增温贡献最大,西北地区最低.结果强调了城市化增温效应的极大时空异质性以及不同方法估算结果的巨大差异,未来需加强乡村对比气象站点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8.
海南岛潜在震源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人工神经网络原理,以地震构造和地震活动性为主要特征,对我国海南岛进行了潜在震源区的定量划分。这种划分既反映了当前人们对地震发生规律的认识水平,又为城建部门按照工程重要性和使用年限选取相应的抗震设计参数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9.
为探究煤的孔裂隙结构分形特征,以贵州富煤区4个煤层的煤样为研究对象,基于扫描电镜和低温液氮实验综合表征煤样的孔裂隙发育程度及连通性,应用Photoshop,Image-Pro-Plus图像处理技术对煤的SEM图像进行二值化处理及主要参数提取;结合小岛法计算煤样的孔裂隙分形维数值,并与扫描电镜、低温液氮实验分析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经扫描电镜和低温液氮实验发现,4个煤层的孔裂隙连通性优先顺序依次为六盘水煤田3#煤层>黔北煤田9#煤层>黔北煤田8#煤层>织纳煤田8#煤层;借助图像处理技术并结合小岛法对实验煤样的孔裂隙分形维数进行计算,各实验煤层分形维数由小到大依次为六盘水煤田3#煤层<黔北煤田9#煤层<黔北煤田8#煤层<织纳煤田8#煤层,该分形维数排序所反馈的煤样孔裂隙发育程度及连通性信息与前述2个实验结果相互印证,表明数字图像技术与小岛法分形相结合能真实、准确地反映煤的分形特征。  相似文献   
110.
防火分区设计是实现防火安全目标最核心、最关键的环节,是开展防火安全评价的基础。在台山一期的核岛防火设计应用中,出现防火小区定义与标准不一致、防火区与防火小区的嵌套关系混乱、各防火分区类型的应用原则不清晰等不足。基于自主化设计的需要,通过整理分析台山一期核电厂(EPR堆型)核岛防火分区设计成果,深层研究思考EPR设计理念,进一步理清不同分区类型之间的嵌套逻辑,建立了一套分层分解的核岛防火分区设计方法——以分区嵌套顺序进行分层、以功能识别为导向进行区域分解,从而化繁为简,实现分区设计的流程化。该设计方法很好地弥补了EPR在此方面的不足,为后续自主化设计及新堆型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