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22篇
  免费   414篇
  国内免费   1773篇
安全科学   311篇
废物处理   257篇
环保管理   177篇
综合类   2451篇
基础理论   561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747篇
评价与监测   46篇
社会与环境   46篇
灾害及防治   12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106篇
  2021年   141篇
  2020年   111篇
  2019年   153篇
  2018年   141篇
  2017年   153篇
  2016年   183篇
  2015年   255篇
  2014年   223篇
  2013年   431篇
  2012年   419篇
  2011年   298篇
  2010年   250篇
  2009年   254篇
  2008年   152篇
  2007年   207篇
  2006年   225篇
  2005年   121篇
  2004年   97篇
  2003年   114篇
  2002年   76篇
  2001年   76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49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3篇
  1973年   2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1篇
  1970年   1篇
  196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雾化合金液滴的凝固动力学分析与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雾化凝固过程对雾化制粉和喷射沉积材料的组织有重要影响。雾化凝固过程主要由液态冷却、再辉、偏析凝固、共晶凝固与固态凝固阶段组成。分析了雾化过程中的液滴的速度与粒度分布及凝固各阶段液滴凝固潜热的释放与环境导热之间的热平衡。  相似文献   
62.
考察了振荡时期温度、PH吸附效果的影响,通过吸附热力学实验,探讨了吸附机理,结果表明,温度是影响吸附效果的主要因素;等温吸附规律可用Freundlich模式和Langmuir模式较好地描述;可能的吸附机理为:一是NH分子通过偶极力和氢键方面吸附,二是NH4通过离子交换面吸附。  相似文献   
63.
对氨基偶氮苯盐酸盐(PABS)是生产染料的重要中间体。在PABS生产过程中,排放出高浓度(COD4万~8万mg/L)、高色度(4万~8万)、高毒性(含苯胺和对氨基偶氮苯)和高氯(Cl-4万~10万mg/L)的废水。利用中和沉淀—大孔吸附树脂吸附法进行了处理工艺的小试研究。结果表明,废水色度去除率达到999%,降到20以下;出水中基本不含对氨基偶氮苯(PAB);出水中苯胺的浓度降到3mg/L。GC/MS分析的结果表明,乙醇脱附液中苯胺是最主要的有机物,所以利用该工艺能实现苯胺的回收。  相似文献   
64.
工业废水土地快速渗滤系统设计参数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细砂、中砂、粗砂 3种土层快速渗滤系统的试验研究得出了入渗率随时间变化的指数关系和稳定入渗率 ;实测了不同土层对CODCr、BOD5和氨氮的处理效果 ,以及净化能力随渗透深度的变化规律 ;对土层失去净化能力和恢复净化能力过程进行了试验 ,找出了土层吸附饱和与间歇周期。  相似文献   
65.
染料废水处理的工艺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中和 -电解 -臭氧氧化工艺首先对高浓度染料生产工艺废水进行预处理 ,再与低浓度废水混合混凝、吸附处理。经电解正交实验设计及工艺实验确定本研究工艺实验为 :废水pH中性、电解条件为电解时间 2h ,电解电压10V ,电流密度 0 0 18A cm2 、O3氧化时间 2h、混凝剂 1#、3#浓度均为 2 5 0mg L、炉渣吸附时间 30min。总脱色率与CODCr总去除率均达 99% ,可以达标排放  相似文献   
66.
聚合铝的凝聚絮凝特征及作用机理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1  
采用不同碱化度B(OH/Al)值的聚合铝和AlCl_3对高岭土悬浊液进行凝聚絮凝实验,同时测定电泳度及表面吸附特征,结合不同铝盐的化学形态分布,探讨聚合铝的高效凝聚作用原理.并求得表面吸附覆盖率,电位变化与形态分布间的定量关系,绘出聚合铝的凝聚区域图,对阐明聚合铝的作用机理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67.
活性碳纤维吸附CS2蒸气的热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吸附热力学研究,计算出CS_2蒸气在活性碳纤维(ACF)上的吸附热、吸附功和吸附熵.结果表明,吸附属物理吸附范畴,所用吸附剂样品表面是不均匀的.  相似文献   
68.
Toxic effect of Zn(Ⅱ)on a green alga(ChloreUa pyrenoidosa)in the presence of sepiolite and kaolinite was investigated.The Zn-free clays were found to have a negative impact on the growth of C.pyrenoidosa in comparison with control samples(without adding any clay or Zn(Ⅱ)).When Zn(Ⅱ)was added,the algae in the presence of clays could be better survived than the control samples,which was actually caused by a decrease in Zn(Ⅱ)concentration in the solution owing to the adsorption of Zn(Ⅱ)on the clays.When the solution system was diluted,the growth of algae could be further inhibited as compared to that in a system which had the same initial Zn(Ⅱ)concentration as in the diluted system.This in fact resulted from desorption of Zn(Ⅱ)from the zinc-contaminated clays,although the effect varied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desorption capabilities of sepiolite and kaolinite.Therefore the adsorption and desorption processes of Zn(Ⅱ)played an important part in its toxicity,and adsorption and desorption of pollutants on soils/sediments should be well considered in natural eco-environmental systems before their risk of toxicity to aquatic organisms was assessed objectively.  相似文献   
69.
壳聚糖/PVA微粒上Cu2+的吸附平衡与动力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粒径<200μm、在酸碱介质中溶胀率小且能稳定存在的壳聚糖/PVA微粒对Cu2+的吸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pH 6,室温条件下,其饱合吸附量达56.0mg/g,随温度升高,吸附量降低.通过计算不同温度下各热力学参数△G0、△H0和△S0,证实该吸附为自发的放热过程.对实验数据运用相关数学模型拟合,显示等温吸附平衡符合Langmuir模型,吸附过程动力学更适合二级反应,被吸附在壳聚糖/PVA微粒上的Cu2+,可被0.01mo/L的EDTS或HNO3溶液快速地脱附出来,其洗脱率分别为85.3%和65.9%.  相似文献   
70.
全国土壤侵蚀量估算及其在吸附态氮磷流失量匡算中的应用   总被引:26,自引:7,他引:26  
应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根据我国土壤水力侵蚀分类分级标准,建立了大尺度区域土壤侵蚀量的估算模型;基于GIS技术平台,利用土壤普查数据,构建了全国表层土壤氮磷含量数据库,完成了2000年全国境内水土流失影响下吸附态氮磷的流失量估算.经数据合理性分析验证后得出以下结论:(1)全国因水土流失引发的吸附态氮素和磷素的流失总量分别达到104.22×104t和34.65×104t;(2)长江、珠江和黄河三大流域的吸附态氮、磷流失量之和分别占全国总量的83%和89%,单位面积(1km2)吸附态氮、磷的流失量分别介于6.0×10-4~0.53t和2.1×10-4~0.13t之间;(3)吸附态氮的重点流失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上游水土易蚀区、黄河中游沟壑区、西辽河上游区、珠江流域红水河、西江等上游区以及怒江、澜沧江下游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